新演算法「找到」18顆類似地球大小的系外行星
德國研究人員研發出一種新演算法,從已有觀測數據中辨認出18顆大小與地球相近的太陽系外行星,其中最大一顆行星的半徑是地球的兩倍多,最小一顆的半徑只有地球的69%。
相關論文發表在《天文和天體物理學》周刊上。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太陽系研究所日前發布新聞公報說,這項成果由該所及哥廷根大學、松訥貝格天文台聯合取得,是尋找類地行星的一大進步,有助於更準確地認識太陽系外行星的成員結構。
基於美國航天局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的部分觀測數據,研究人員用名為「凌星最小二乘法」的新演算法重新分析了517顆已被證明至少有一顆行星的恆星,發現了此前常用演算法漏掉的18顆行星。
這些行星絕大多數離母星很近,表面溫度遠高於地球,有的甚至可能高達1000攝氏度。不過有一顆行星例外,它可能位於母星的宜居帶中,即與恆星距離適中、可能有液態水存在的區域。
行星圍繞母星運行,經過母星朝向地球方向,即發生凌星時,母星的亮度會有所下降。開普勒望遠鏡監測多顆恆星的亮度變化,科研人員以此為基礎通過凌星現象尋找太陽系外行星。不過,小型行星導致的恆星亮度變化很微弱,難以藉助亮度波動區分開來。新演算法更周詳地考慮了整個凌星過程中的亮度變化情況,大幅提高了精度。
研究人員預期,用該演算法可從開普勒望遠鏡的全部數據中找到約100顆新行星。不過,對於離母星較遠、公轉周期長的小型行星,該方法也不太有效。
迄今人們已發現了約4000顆太陽系外行星,其中96%的行星比地球大得多,大小與木星或海王星類似。但學術界普遍認為,這一數據並不準確,是觀測精度不足導致的偏差,小型行星比大行星更難搜尋,數量可能並沒有那麼稀少,只是需要更好的設備和分析方法去尋找。
(來源:《天文和天體物理學》)
※玫瑰激發了收集和凈化水的聰明方式
※清華大學:校園內發現95座古代墓葬,已發掘完成16座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