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是沒有好電影——堪稱神作,卻鮮為人知的國產電影

不是沒有好電影——堪稱神作,卻鮮為人知的國產電影

《三毛從軍記》 這部電影可能是建國以來中國喜劇電影的最高峰,一部後現代主義的傑作,它的知名度其實不低,甚至可以說是80後的共同記憶了,但是它真正的意義可以說是「鮮為人知」的,因為過去我們總是把它當成兒童片看,我記得每到六一兒童節的時候電視台就會重播這部電影,這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有點辜負了張建亞導演,其實,這是一部值得所有成年人去重新認識的作品。

這部電影誕生於1992年,但是做了許多極具前沿意識的創新和探索。首先就是「偽紀錄片」的形式,以及把電影的虛構人物和真實的歷史鏡頭「無縫」拼貼在一起,這個玩法今天我們已經司空見慣了,但這是1994年《阿甘正傳》那個著名的握手鏡頭風靡全球以後的事情(比三毛從軍記晚了兩年)。必須承認以當時中國電影工業的實力做不出阿甘正傳這麼厲害的特效,但是論意識,真的是不輸給誰。 同樣是表現「小人物」與「大人物」在歷史舞台上的邂逅、同樣的「虛實結合」。

張建亞導演是一名視野極寬,涉獵極廣的導演,而且他會用自己的腦洞戲仿許多經典之作,也就是「玩梗」(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王先生之慾火焚身》中,甚至還玩了「敖德薩階梯」),在《三毛從軍記里》,可以看到戲仿《畢業生》、《現代啟示錄》、柴可夫斯基《天鵝湖》,甚至早期的默片如《勞工的愛情》、京劇《沙家浜》選段《十八棵青松》等等。我必須承認,應該還有一些梗,我至今都看不出來。

電影中那個非常邪氣的,眾人戴著防毒面具跳舞的「化妝舞會」,也有真實的藍本,二戰期間的英國確實有這股風潮,這也是這部電影很犀利的一點:你以為是脫離現實的、假的、惡搞的部分,它往往是真實的,這是在告訴你,真實的歷史可能比電影更荒誕。

電影人物的動作設計、場景設計等頗具匠心,完美融匯於鏡頭語言之中,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漫畫原作張樂平先生的創意和分鏡之功力,電影中有不少鏡頭直接「複製」了漫畫。比如結尾處,先是蔣介石在勝利演講上發表「無名的華盛頓」的演說,背後是一個代表勝利的紅色大V字,然後畫面淡出,緊接著就是三毛在無名士兵墓前試圖尋找自己的戰友,墓地的小徑恰恰也構成一個V字,表示偉人頭上的「勝者」光環,是無數的無名烈士用生命換來的,而V的兩端茫茫然指向遠方凋敝的城市和農村,喻示「老兵」三毛也被無情地拋向社會,繼續流浪,這部喜劇電影到這裡凄然結束。

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喜劇電影,《三毛從軍記》惡搞的是所謂的時代精神、宏大敘事,而不是歷史本身,虛構與真實之間存在著恰如其分的關係,特型演員孫飛虎在電影中飾演蔣介石,直稱沒想到「一部喜劇對歷史細節的重視超過題材大片」,電影中出現的軍裝、武器、道具均有出處,包括那個很誇張的「健腦器」,系導演天天泡在圖書館看當年的《申報》廣告版偶得,倒也讓我們對那個光怪陸離的時代有所新的認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圖大大的推薦 的精彩文章:

TAG:圖大大的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