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琍diss藝校生:娛樂圈文盲多,都是讀書無用論害的!
文 ▏木舒
最近朋友圈裡總在吐槽:明明我們才24、5歲,怎麼看現在的娛樂圈明星們有種在看「大侄子」文藝匯演的感覺?
後來想想,可不就是大侄子嘛!!看看那些偶像養成節目里,遍地的00後、05後,十五六歲的小孩居然已經練習了四五年了。
4、5歲家長就帶著孩子到處跑劇組,十二三歲就開始做練習生、進專門的藝校,十四五歲就準備出道,太多太多嘴上說著學業、工作兩把抓,卻連課本都是新的,沒幾天在學校。
因為明星畢竟還是「青春飯」,所以出名要趁早。
至於學業,文化,真的那麼有用嗎?
你讀書考學不就是為了將來找一份賺錢的工作嗎?
在這樣一個快餐文化盛行,金錢至上的時代里,你知道明星有多賺嗎?
長得好看每天發發自拍,就有人排隊給你送錢;
業務能力不行也沒關係,只要人氣高,一年北京買房不是夢;
瞪瞪眼扣扣圖,年入九位數!
辛苦嗎?辛苦!
可可以用幾年的時間賺來別人一輩子都賺不到的錢,這也算是值了啊!
你能說這種三觀錯了嗎?也不能,畢竟這確實很現實,可不知為什麼,總覺得有些奇怪。
對於明星來說,文化真的沒那麼重要嗎?
家長們早早開啟孩子的職業生涯,真的是對孩子好嗎?
這個問題,馬伊琍的一番話或許就是最好的回答:
馬伊琍這條微博發布,掀起了網友熱烈討論。
你不得不承認,現在的娛樂圈,真的是一堆文盲,好不容易出了個博士,還是假的。
確實,他們會唱會跳,會找鏡頭,會拋媚眼,長得漂亮,可是一開口往往就暴露出了自己的文化水平,空有其表,讓人尷尬。
幾年前在看《來自星星的你》時,第一集的開頭,女明星千頌伊就惹出了一個大笑話。
她讓助理買了杯摩卡咖啡,不喝只為拍照發推特和粉絲互動。發自拍就發自拍,還非要賣弄一下知識:「摩卡太好喝啦!感謝文益漸老師當年偷偷的把摩卡種子偷帶回韓國!」
可尷尬的是,文益漸當時藏在筆桿里,從元朝偷帶回高麗的不是摩卡種子,而是棉花種子!(在韓語中摩卡和棉花讀音類似)
這一下掀起了網路眾嘲,導致她的人設崩塌,事業也收到了巨挫。
你以為這是戲劇效果,可其實在現實娛樂圈中,這種賣弄學問然後翻車的情況太太太太常見了!
一己之力改變學術圈的翟天臨,其實本科文化已經不錯了,再加上他的演技也過關,好好演戲前途一片光明。可非要強行凹學霸博士後人設,曬通知書,曬論文,結果直接翻車了。
去年的馬思純事件。
馬思純寫了一小段《第一爐香》的讀後感,以此來官宣自己將是《第一爐香》的女主角。
這個讀後感直接被大V怒懟:雖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也有人把哈姆雷特看成哈利波特。
隨後馬思純直接下場怒懟了,結果萬萬沒想到,越解釋越尷尬,越解釋越暴露出自己沒文化。
而隨後更尷尬的是張愛玲的粉絲直接貼出了她早前發布的張愛玲語錄微博diss:多看原著,少看網上假的張愛玲語錄。
再往前最尷尬的就是靳東了吧?
老幹部人設,節氣科普,繁體字,每一條微博都寫的很有「文化」。
可是尷尬的是被扒出詩歌寫錯了,陸遊寫的明明是「寒窗月影新」
陸遊很惆悵,蘇軾也很惆悵:
梵高更惆悵:這樣一句網路氣息濃重的話,我真沒說過!
茅盾很惆悵:是茅盾不是矛盾
諾貝爾獎也根本就沒有數學獎......
想做一個知識分子沒錯,偶爾一個錯別字也沒啥,可總是出錯又總要說自己很有文化,就很尷尬了。
再看看其他呢,其實不要求有多深的文化造詣,連小學生都知道的最基礎的文化常識也總搞錯就不太好了吧:
伊能靜,唱歌都能把羽扇綸(guan)巾,唱成了羽扇倫(lun)巾。
劉詩詩把沮喪讀成且喪,
楊冪把「莘莘(shen)學子」讀成「辛辛學子」。
劉翔前妻居然把「閏(rùn)土」讀成了「閨土」。
錦鯉楊超越,修仙錄三個字寫錯兩個字:
過年寫個福都是倆個點:
謝娜好心撐同志,卻把歧視的歧寫成了岐視......
而大S更狠,發微博居然叫自己「賤內」。
講真,小學語文老師的職業生涯遭到了巨大的侮辱。
楊洋也挺絕:五四青年晚會上明星推薦書籍,他推薦的居然是自己的寫真集......
有多少年輕偶像,脫離掉提前準備的台詞,連一句完整有內涵的話都說不出?
有多少「演員」,一年沒日沒夜的拍了五六部戲,卻連個台詞都說不好,哭都不會哭?
就如馬伊琍說的那樣:人的一生,比的不是一時爆發力而是永恆的耐力,明星的光鮮都是一時的。
現在的你可能很火,拿著很高的片酬,可以後呢?
你能保證你永遠都那麼好看,那麼有吸引力,你又能保證永遠都有人以很低的標準為你買單嗎?
你將你的外表塑造的再華麗,裝的再高深,如若沒有內在支撐,早晚有一點也會人設崩塌。
其實不止是演藝圈,尋常生活中我們也總聽到一些人高喊著:「讀書無用」
就像我曾在外出吃飯時遇到4位大叔,一直旁若無人的大聲喝酒聊天。
其中有一位大叔在接完電話後開始對身邊人吐槽:
「你說讀書有什麼用?你看看這些大學畢業生不還是得來給我這個初中沒畢業的人打工?父母花那麼多錢把他們送進大學、還去讀什麼研究生,到頭來每個月賺個幾千塊,還沒我廠子里那些工人賺得多!」
這時他身邊的人應和:「是的啊!現在外面擺攤賣煎餅的大媽都比大學生賺的多!大學生現在最不值錢!」
他們的聲音很大,言談中帶著高傲,神情中充滿著不屑,不免的讓我偷偷朝他多看了幾眼。
那時我很感慨,在很多人心中,已經把賺錢作為唯一目的,把一個人能不能賺錢作為評判他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大家已經說不清,讀書到底有什麼用了。
後來朋友嘆了口氣說:「讀書的用處,可能就是讓你不會輕易的說出讀書無用這四個字吧!」
1973年出生的董卿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的父母都是復旦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對自己要求嚴苛,對董卿的期望也很高。
從董卿剛剛識字開始,他就要求董卿每天抄成語和古詩,不僅要大聲朗讀而且還要全文背誦。
這種可以稱之為煉獄般的經歷,在多年後對董卿而言何嘗又不是一種幸運呢?
2007年《歡樂中國行》元旦的特別節目中,快接近零點時,現場時間突然出現了兩分半鐘的空檔,導演當即安排董卿救場。
而就在董卿完全脫稿,不慌不忙自由發揮時,耳麥里卻傳來導播的聲音:「不是兩分半鐘,只有一分半鐘了。」
董卿連忙調整語序,準備說結束語,可此時導播再次更正:「不是一分半,還是兩分半!」
多番改變,董卿始終臨危不亂,又即興用排比句造了一個又一個賞心悅耳的「感謝」,絲毫沒讓觀眾察覺出任何異樣。
就這樣董卿成為了「央視一姐」,可在2014年春晚過後,董卿決定暫離央視,赴美遊學。那時候她說:有時候,人生需要停下來,不是為了逃離,而是為了養精蓄銳,以更好的姿態繼續前行。
後來大家都知道,董卿帶著《中國詩詞大會》和《朗讀者》強勢回歸。
我們見到了出口成章學識淵博的董卿;也見到了幽默風趣隨機應變的董卿;更見到了採訪老者時頻頻跪地謙遜有禮的董卿……
這或許就是讀書、有文化的魅力吧!
你覺得董卿會說「讀書無用」四個字嗎?
再看看高曉松。
那個年代清華碩士的高曉松,在他的家族裡居然根本算不上什麼,可想而知他的家族文化程度有多可怕。
後來看看高曉松的節目,《曉說》《曉松奇談》里什麼類型的話題都能談論一番,《奇葩說》里,隨機選正反方,卻往往每期都能出金句,用最有意思的句子說最高深的道理。
無論是高曉松還是他的家人,又會有一個人說讀書無用嗎?
讀書真的無用嘛?說出這句話的只有兩類人:
第一種:沒讀過什麼書,但是憑著自己努力有了點小成就的人。
第二種:讀了書,但是沒讀出什麼名堂,於是就哀嘆的人。
之前看過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陳學冬早前學潛水、學開飛機,他的大姨很奇怪,因為她覺得這些都是沒用的東西,幹嘛要去浪費時間。
可那時陳學冬回答:萬一以後遇到個角色要求會開飛機的演員,那我不就比別人多個機會了嗎?
類比到其他,其實這就是學習的意義。
馬雲可以選擇去攤煎餅,但攤煎餅的大媽可以去執掌阿里巴巴嗎?
學歷看起來好像就是薄薄的一張紙,但是在這張紙背後,其實承載的更多的是你的世界觀價值觀,能力知識還有人脈。更是彰顯出,你這個人的學習能力,思維發生和人際交往能力。
學習會讓你懂得越多,眼界更寬,思想更深刻,更會讓你選擇性更廣。
雖然不一定能讓你成功,能讓你賺到更多的錢,但能確定的是,它們一定會給你帶來更多成功的可能性和選擇權。
而除了選擇權之外,讀書的意義,又豈局限於現實層面上,一個人讀書的多少,在他的精神層次上就能顯現出來。
前一段時間剛結束的冬奧會,男子花樣滑冰項目中,日本選手羽生結弦蟬聯金牌。央視的解說員陳瀅說了這樣一段話:
「容顏如玉,身姿如松,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索契冬奧會冠軍在平昌周期面對四周小將們的挑戰,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命運,對勇士低語:你無法抵禦風暴。勇士低聲回應:我就是風暴。」
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要讀書的一個最好的例子吧?
多讀書,你會想到「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之類的辭彙,而不是滿腦子只剩下:「卧槽,厲害,牛B,666!」
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
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過眼煙雲,不復記憶,其實它們仍是潛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看過的書的內容你可能已經忘記,可別人書中的思想已經慢慢的變成了你的思想,讓你慢慢的成為了一個有溫度有情趣會思考的人。這才是影響你一輩子的東西。
這就是文化給一個人帶來的自信。
再回到開頭,馬伊琍的那番話,或許更能理解。
學習、讀書其實是一輩子的事,可為什麼馬伊琍覺得在18歲之前就應該將大多數的精力專註到學習上?
很簡單,因為或許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才能真正的靜下心來學習。
因為那個時候,我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還未成定數,更需要用知識文化來構成正確三觀。
早前在節目中,劉濤王珂談及現在小孩子早早進演藝圈話題時說:
很多小孩,從小生活在這種成人圈子,讓他每天都去演一些假的東西,那在他成長過程中,他的這種真真假假,他與人的交流,就會發生變化。
保護他們的純真,挺重要的。
家長想盡辦法讓孩子進演藝圈、拍戲,我覺得這是價值觀的崩塌,說明社會過分的看重這件事。
過早的讓孩子進入成人圈子,你以為是讓他們走捷徑,可或許只是在透支他的未來。
他們原本的巔峰期可以有40年,因為過早,或許就會被壓縮到20年。
你只看到了眼前的名利,又想過什麼叫做「細水長流」嗎?
作為家長在為了孩子好同時,也應該將目光放長遠。
當錢財、名利成為了家長從小傳遞給孩子的唯一價值觀思想。
當所有人都覺得有錢有名才叫成功,從出生開始,就逼著他們為錢為名努力。
當賺錢這條路,只剩下一個做明星.....
這是不是就是另一種悲哀?
作者簡介
木舒
好物推薦
TAG: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