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軍博能看甲騎具裝了!想知道中國歷代軍事陳列有何亮點和槽點嗎?

軍博能看甲騎具裝了!想知道中國歷代軍事陳列有何亮點和槽點嗎?

編者按:今年「六·一」,大家期待已久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以下簡稱軍博)中的中國古代戰爭館和近代戰爭館合併重新開放。展覽位置由原來的三樓挪到一樓東側三個展廳,更名為「中國歷代軍事陳列」。展示面積3152平方米,展出照片圖表470餘張、文物1300餘件、藝術品60餘件、圖表130餘幅,主要展示先秦至民國成立中華民族數千年軍事文明,以歷代戰爭和軍隊建設為主線,重點是戰爭實踐、軍事制度、兵器裝備、軍事思想等。開放當日筆者就前往參觀。這次講述的重點新增文物及展陳變化和吐槽一些個人感想。

新增武備文物:清代甲胄。這件甲胄在以前的軍博對外展陳中從未公開展示。軍博定名為「清前期甲胄」應該是看到了棉甲下裳上的鐵葉而定。但這甲胄並不是一套也不完整:由盔、上衣、下裳、袖(缺1隻)護腋(缺1隻)組成。缺護肩2片、護襠1片,還多了兩片下裳。軍博棉甲為石青緞表,藍布里,外布鎏金銅釘, 刺繡四爪蟒紋,算是比較難得的藏品了。軍博展陳的棉甲與胄從材質看並不能用於實戰,是校閱軍隊所用。根據蟒紋風格和用料材質筆者個人認為這些是乾隆以後光緒以前的甲胄,而非清早期。特別是那個胄,明顯是清晚期風格的器物。

下裳甲裙上的四爪蟒紋圖案。

軍博還展示了舊藏故宮調撥的八旗兵丁甲胄,令人費解的是每個兵丁的腳下都疊放了一套復刻的八旗兵丁甲胄。說實話復刻的水平不高,在原有文物腳下放復刻文物,是想說明什麼呢?

在清代展館中,筆者認為有兩個說明牌有異議的軍博舊藏。軍博的標牌分別是「乾隆鑲銀護手月牙鉤」和「乾隆鑲銀絲鐵鐧」。個見正確的標註應為「乾隆款」。一字之差,謬之千里。這樣的護手鉤、鐵鐧生產的時間段是清代晚期直至民國。文物上雖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刻款印章,但經過標準器比對,武備收藏界普遍認為這些武備文物並非乾隆本朝製造,而是後期的寄託款。同樣的「大清乾隆年制」的寄託款武備文物如劍、刀等物,在其他海內外博物館和私人藏家也有收藏,筆者個人認為這些武備文物藝術價值有限。遺憾的是文物懸掛過高,細節觀看及拍攝不清。

軍博舊藏打擊類雜式兵器是比較值得一看的。比如圖中的兩隻鐵鞭。擺放位置比較合理,容易看清細節。上面的龍吞(軍博寫作虎吞)竹節鐵鞭長101厘米,軍博斷代為明是比較合理的,下面的三棱鞭也不錯。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都不是實戰兵器,是拿來演武示雄所用,類似於清代武科考場上武科刀,現代運動場上的杠鈴。

筆者對中國明清古董刀劍比較感興趣,所以關注了下展示的清代刀劍。這幾把刀掛得也高,一般也很難看清,筆者來標註文字說明吧:從上至下分別是清中期鐵飾件折沿鐔圓裝具兵丁佩刀、清中期銅飾件折沿鐔方裝具佩刀、清早期鐵鋄金夔龍紋刀裝劍(鞘頭鞘尾後配)、清早期鐵鋄金硃砂塗槽高階職官佩刀、清中期銅飾件平造無槽兵丁佩刀(刀尖斷折)及清中期滾邊鐔圓裝具六星職官佩刀。其實筆者也沒仔細去看軍博說明牌,因為這幾把刀劍在軍博裝修加固前就有展示,而且原來掛的比較低,細節看得比較清楚。從軍博展陳的清代制式兵器、甲胄看,應該是故宮調撥的文物。

除了最下一把刀表面鏽蝕外,其他的倒是有上油保養的痕迹。至於最下一把估計是徵集來時就有浮銹,因為後期無人整理,部分浮銹部分有加重鏽蝕的情況。清代中後期武備廢弛,即使是守衛皇宮的侍衛當值也經常不帶佩刀。兵丁、職官佩刀鏽蝕得拔不出鞘的情況比比即是,甚至有侍衛上崗都不帶腰刀,臨時去租借。

嘉慶十年(1805年)三月初一日,一個名叫薩爾文的人持刀,想強行進入神武門。此時守門的章京、護軍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竟慌了手腳,一時間連刀都找不到,亂作一團,不知所措。最後他們還是仗著人多才奪下薩爾文手中的刀,將他砍傷並抓住。這事傳到嘉慶帝耳中,嘉慶帝對守宮禁衛軍的表現十分不滿,並立即下了一道詔書「顯系彼時伊等未佩帶腰刀」。但是狀況並沒有改觀,在嘉慶十八年發生人們熟知的天理教徒打進紫禁城的事了。這也不難理解為什麼軍博舊藏展示銅/鐵飾件職官、兵丁佩刀有的已經拔不出鞘了。

軍博舊藏這把劍(下圖畫圈處)還是不錯的,文物標識為清皇室戊戌科藍翎侍衛郝上庠所用。軍博資料顯示長度為95.5厘米。郝上庠(?—1861),字養耆,直隸沙河(今河北省沙河市)白錯村人,道光十八年(1838)武進士,授藍翎侍衛,歷任登州右營守備、曹州鎮標中營守備、沂州協都司、武定營游擊、沂州協副將、曹州鎮總兵加提督銜等職,咸豐十一年戰死,卒後賞騎都尉兼一雲騎尉,祀昭忠祠。同樣的問題是這劍掛的過高,距離地面超過2.5米,去軍博參觀非要有副好眼神不可。

裝修加固前,原在軍博輕武器展廳展覽的清代皇室用背銜金龍刀,目前並不在歷代軍事陳列展展覽,軍博官網上的館藏文物-文物鑒賞-古近代文物說明也撤下了這刀。這刀到底是沉睡在庫房裡還是調撥到別處,筆者不得而知。

清代弓箭這邊軍博是下了些功夫的,文物展示傳統角弓的張弓和弛弓的狀態比較難得。特別是修復後能上弦的老的角弓,現在已經很少見了。可惜箭頭的方向還是不對的。搭在馳弓的箭頭朝向如果能朝左側會比較好,這樣才能使參觀者明白什麼叫反曲傳統弓。

同樣在軍博的唐代展廳展示了新疆出土吐魯番地區出土的唐代弓箭,這個箭頭的方向倒是出箭的方向,只不過弦掛反了。

說起弓箭不禁筆者又去看了那個被局部錯誤修復的小胖子:1958年陝西西安楊思勖墓出土的武士俑(複製品),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他左側佩帶的不是彎刀!不是彎刀!不是彎刀!而是下弦的弓裝入虎韔豹韜中。這點軍博一直沒加以說明,也許有的觀眾真會誤會那個是彎刀的。

最近幾年筆者比較關注中國古代馬具,不禁在中國歷代軍事陳列中重點看了下復原的馬具,筆者覺得軍博比裝修加固前的展陳是有提高的,不過在細節上還有提高的空間。

比如這個新復原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甲騎具裝像:

單獨看看還行,但比對劉永華先生在《中國古代車輿馬具》中的原畫,就顯得差距較大,而且有不明就裡,牽強附會的復原。如馬鑣的位置、馬鞍的結構,武將鎧甲的盆領,馬槊的長度等等。這個復原看上去價值不菲,筆者就不明白了已經花了這麼多錢了,為什麼不認真做好呢?下圖為劉永華的原畫。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呀!

相對來說這個新建復原的雕塑就好些。

上面這個復原反映的是唐軍在虎牢關大戰竇建德的場景。其中有個細節很難得:馬轡,沒錯就是這個簡單的馬轡,在復原修復中很容易被忽略的。為什麼呢?我們離傳統軍馬的時代太遠了,現代人所見的馬具多半是西方馬轡,也是當今畫家和復原修復者很容易忽略的問題。西方馬轡的鼻革部分是完整的一圈,而中國傳統馬轡的鼻革只有上半截。請注意筆者說的馬轡不是馬籠頭是帶有馬銜的控馬具。

軍博復原的虎牢之戰的戰馬頭部大圖

軍博復原採用了現在蒙古族還在使用的中國傳統馬轡,使用現代直頰桿的馬銜來替代S型唐代馬鑣銜,而不是隨便採用現成的西方馬轡,說明了製作者的用心。可惜還是有點考慮不周,左下圖的另外一匹馬在塑形時做成了閉嘴馬,所以馬鑣銜只能掛在馬嘴外。右下側為宋摹唐畫《虢國夫人游春圖》局部。

說個題外話吧,馬轡的鼻革是一圈還是半圈有什麼實際意義呢?都說陶土文物辨偽費勁,可要是陶馬頭帶馬具的就好看的多了,左邊一眼就是不懂的人新做的,右邊是老的,明白?(下圖的仿漢代和漢代的陶馬頭不是軍博的館藏)

說說軍博的槽點吧!筆者認為軍博歷代軍事陳列最大的槽點是這個新建的元代蒙古騎兵雕塑。這個當藝術品放在街心花園還是不錯的,但是陳列在軍博軍事史館中顯得比較違和。

該雕塑位於元代展廳中間部位,元代蒙古騎兵使用的誇張的彎刀是不明就裡的影視劇的常用道具,軍博展廳難道是拍攝古裝電影的場所嗎?考證歷史上的元代騎兵短武器雖說相對困難,但也有圖片和文字佐證的。使用圓月彎刀的元代蒙古騎兵恐怕只存在臆想中。元代短兵器多用劍與斧作為輔助性武器,隨著對外征戰,也使用世界各國的武備。但從已知現存的資料和實物看並沒有使用過這樣誇張的彎刀。元代是草原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又一次大融合的年代。元刀的「環刀」受西夏(1038-1227年)回鶻彎刀的影響,輕便而犀利,靶小而偏。下為宋李公麟繪《免胄圖》局部。

宋刀的各種形制在元代也有傳承。元代刀更兼有草原文化遼金刀劍的特徵。下為軍博展陳的金代刀(黑龍江肇東八里城出土,長88厘米)

下圖左13世紀《蒙古襲來繪詞》(日本對馬縣元寇博物館藏)右為《元世祖出獵圖》局部,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蒙元兵士使用的刀劍。

軍博館藏並不乏遼、金、宋刀劍實物,在2008年的孫子兵法武備展中也借展過內蒙省博明確出土的元代刀怎麼會弄出了這麼個奇葩藝術品擺在那兒呢?筆者認為這是軍博缺乏整體展覽協調能力造成的。軍博的改進和提高我們是能看到的,但問題還有不少,軍博目前是試營業狀態,真心希望他們能自查自檢或者真心吸取各界意見改進目前的展覽中的瑕疵。關於軍博中國歷代軍事陳列展文物、復原及藝術品亮點也說了槽點也吐了,這只是筆者參觀軍博隨手寫下的一家之言,歡迎大家提出意見批評指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冷艷鋸,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兵器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抗戰時亮瞎眼的牛尾大刀Pk日本武士刀,誰更牛?
把腦袋送給陌生人去報仇?《劍.幹將莫邪》說,就是這麼剛直!

TAG:冷兵器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