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嘉定地名:南翔鎮兩處不起眼的古迹 見證了上海歷史滄桑變化
圖溯上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圖說嘉定地名
- 嘉定概覽
- 街鎮風采
- 地名掌故
鶴槎山
《民國嘉定縣續志》中鶴槎山的位置
位於南翔鎮北市稍(市鎮繁華街區的盡頭)以北,滬宜公路東側,真南路北。原高10餘米,是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韓世忠所築供軍事聯絡通訊用的古代烽火墩之一。因位於「白鶴南翔」「槎溪迤流」之地,故後人取名「鶴槎山」。山麓有香雪庵,系清代建築。
鶴槎山舊影(來源:嘉定發布)
清咸豐三年(1853年),南翔羅漢黨在此聚集千餘農民舉行武裝起義。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在此抗擊英法侵略軍,山上一棵古銀杏樹身還留有當年的彈痕。「八·一三」淞滬抗戰之前,每年上元節各村社燈在此聚會,爾後上街環遊。每逢重陽,當地人在此登高。清代詩人有所敘述,呂王輔《槎阜社燈詩》說:「松筠繞阜碧層層,星月光中拾級登。隱現千村寶炬列,依稀萬頃火雲蒸。龍蟠驚攫眠珠去,馬度疑乘汗血騰。試問插萸吹落帽,何如眼底上元燈。」張揆方《鶴槎山登高詩》說:「節值登高恰恰晴,鶴槎山麓綴霜英。花粘溪女銀釵腳,葉亂村翁蠟屐聲。壓擔花糕入廛市,盈筐紫蟹上江城。老夫也逐遊人隊,一種痴情莫與京。」抗日戰爭勝利後,已不再舉行社燈聚會,也少登高之舉。
鶴槎山
1960年、1963年、1980年、1992年1月4次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在四周築起圍牆加以保護。解放戰爭中國民黨軍隊築有碉堡一座,仍在山上。據1999年9月調查,上海時存12座烽墩遺迹,鶴槎山即為其一。2014年6月,南翔鎮人民政府依據《南翔歷史文化名鎮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市郊重要旅遊景點和文物保護方案,啟動鶴槎山、香雪庵改造修繕工程。鶴槎山景點新建「鶴舞亭」、「蛇解道」(木栽道),除古銀杏樹外,周邊普植梅花為主樹木及綠化並築石頭牆圍護。以明清祠庵建築風格修繕香雪庵,保留330平方米香雪庵古建築遺存。
天恩橋
鄉村風光印襯下的天恩橋舊貌
位於南翔鎮北,永豐村大橋頭,跨橫瀝。東西走向,3孔拱形石階橋,長40米、寬3.5米、高5.5米,主孔凈跨11.5米,兩側副孔凈跨5.5米,雄偉壯觀。
《民國嘉定縣續志》中天恩橋的位置
原為木橋,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初名真聖堂橋。甃石於清順治年間(1644—1661年),三孔拱形石橋,易名天恩橋。南北兩側橋柱上刻有楹聯4副,南側為「雲際龍飛高凌百尺,波間虹卧彩耀三槎。」「境接吳淞勢挾汪洋通萬頃,名顏真聖義兼廉讓媲千秋。」北側為「行看桂子月中落,定有仙槎海上來。」「人傑地靈白鶴來飛傳勝跡,風恬浪靜彩虹遙映鎮槎溪。」聯意橋樑高聳入雲際,所跨河流之險,形似襟帶通汪洋大海。登上石橋,如看皓空月桂,又似見仙筏從東海飄來。後聯中的「槎溪」是槎浦的雅名,是南翔的主要河流,古自西向東排列有上中下3條槎浦,故也有三槎之說。白鶴也泛指白鶴南翔寺故事傳說中的白鶴。楹聯讚美古鎮,人傑地靈;當一橋似龍飛卧,千秋萬代傳勝跡。如此完整的橋聯,在眾多古橋中並不多見。據史料記載,先後於雍正九年(1731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次修建。「天恩賞月」被譽為南翔一景。清代詩人呂王輔作《天恩賞月詩》說:「不是垂虹鎖巨川,半灣腳底涌蟬娟。置身直擬浮槎客,撫景寧追擲杖仙。色冷印殘千里跡,影低畫破一溪煙。未邀好酒丹陽尹,莫野風光笑獨專。」當時景色據記載:「月夜登眺,野曠天低,心神為盪,俯看南北,水澄澈如匹練。」
天恩橋現狀和石碑石刻
1949年5月12日,國民黨軍隊潰退,將橋頂炸斷,後由剛成立的南翔市人民政府用木頭接通。1951年10月由嘉定縣人民政府修復。至2015年,由南翔鎮人民政府多次保護性修繕。1960年1月、1980年2月、1992年1月三次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恩橋石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