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從人道臻達天道,關鍵在於如何看待世間苦樂

從人道臻達天道,關鍵在於如何看待世間苦樂

在眾多「修行者」口中,常會認為世上人們皆處於無邊苦海中,因為在愛浪之中翻沉而不能及時醒悟,所以才落得一生皆苦,更甚者還要受到輪迴報應。

從宗教倫理的角度來看,這樣的論斷頗有依據。畢竟,宗教是要肩負起度人要義的。

世人到教門之中參拜神仙,多是抱著有所求的目的而來,希望能夠藉助聖真的神力幫助自己解脫現實中的苦難。但在求神拜仙之前尚有一點需要思考明白,我們所遭遇的苦難究竟從哪裡來?

所謂苦難,必然是指通過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各種難題,其成因複雜多樣,但究其根本不外乎內外兩個因素。以外因來論,大者為天災,小者是人禍,不論什麼樣的原因,都具有明顯的不可抗性和不可預計性。

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希冀被天災人禍毀滅,並且憑藉一己之力無法改變現實困境的時候,付出、期待與回報之間就會形成巨大落差,此時往往會產生身心之上的雙重痛苦。

但其實,這層痛苦終歸仍屬於內在的心理感受,是以內因定論的。

所謂內因,便在於對外在有所希求而對自我無法放下,所以在求不得與出不離之間造成了矛盾感,於是便會歷經痛苦折磨。

既知為何會有苦難,便要從根源上著手解決。道教是一個既強調入世、同時也強調出世的宗教。

以出世而言,莊子曾提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訓誡,是對不能改變的現實保持坦然接受的人生態度。

以入世而言,《抱朴子》中有「我命在我不在天」的警句,是對可改善、可解決的問題與困惑要儘力而為。在真修行人的眼中,出世與入世只不過是實現逍遙理想的手段差異。

出世便不戀其心,入世則不拘其志,能夠以純一的心念觀天地、觀眾生、觀自己,才不會被種種無名執念所蒙蔽。

道教修行中特彆強調一念之意義,認為人世間之所以多災多難,是因為眾人都無法守住自己的清靜一念,無法禁止住妄想妄行。

所謂「少則明,多則惑」,人心念想太多,所以總是被外在的各種欲求迷惑,從而很難分辨清楚究竟什麼才是內心最需要的。

一旦心隨物轉,因愛生欲,而物又在不斷地新舊交替,所以內心必然會在愛與恨之間流浪不息,此之謂「愛河沉浮」也。

欲求上岸解脫,關鍵就在於內守真一。

道祖又言「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此「一」,可稱自然、可稱我本、可稱道真,即是可以找到心志與現實相互平衡的某一圓融諧和狀態。

儒家士大夫有句名言,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說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因為一切遭遇都有因果,一切因果都有緣起。不論好與壞,修行是讓人始終能夠保持泰定與歡喜的心念。

皈依不一定就能清靜、紅塵也一不定都是苦海,修真本不區分道俗,若能在物慾流轉中仍可保持住內心的恆定真常,此即是大修行也。

也正因為此,在明曉了苦難源於何處後,尚有一個問題需要進一步推論:當我們以為眾生皆苦的時候,是否是因為你我都不懂得他人的快樂?

這是一個需要既需要哲理思辨、同時也需要針對現實而考慮的難題。

莊子曾經針對「子非魚」的問題與惠施相互爭論,結果二人誰也沒有佔到了上風。

在惠施看來,身為人類的莊子是無法超越本體的限制而感知到魚兒的快樂的;但是在莊子本人看來,他確實因為看到水中魚群的悠遊而產生了情緒上的觸動。

世人多由此而認為莊子是逍遙的,惠子是充滿執念的,但二人皆是從自己的主觀立場出發而進行的表達,並不存在誰對誰錯。

真正錯的唯有一條,即無法以對方的視角去考慮對方,所以也就沒有辦法明曉究竟什麼樣的狀態才能合於各自的本真之道。

前者言在很多「修真者」眼中看來,世間眾生皆是於愛河苦海中浮沉一生,於是便要哀嘆其「不如回頭悟大道」。

這一觀點有其存在的現實依據,但同時也要看到,你我以為的世人皆苦或者人間極樂,實則都是根據外在的表象而做出的某種主觀推斷。真相到底為何,若不是個中角色,可能永遠都不會明白其中苦樂。

修行事,是在教會我們安然於自我,而非忖度於他人。哪怕是要行度世之理想,也意在使眾生皆能回歸自己。

因循別人的軌跡而參玄悟道,這是修行的法門,而一切法門都是通往證悟自我的終極之道。舍己,便是舍道也。

受學於老君的關尹子曾曰:「聞道之後,有所為、有所執者,所以之人;無所為、無所執者,所以之天。為者必敗,執者必失。」

意思是說,道本在無,若只執著於有形的法門、途徑,一生只是做了個修行「人」;

若是明白所有的執念都是障礙,能在此刻放下是非、身心與你我的分別,此便是修行之「道」了。

人道與天道的差別,只在一息一念之間,而最終的選擇權仍在你自己手中。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救陳洵天降紅燈
老子智慧:道是善的嗎?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