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正是敗於此人之手,從他之後,明朝遼東形勢隨之每況愈下
上天讓朱翊鈞當了四十八年的皇帝,比明朝的其他皇帝在位的時間都要長。然而,朱翊鈞雖久居其位,卻不謀其事,連續三十年躲在後宮中不肯示人,創造了史上不臨朝時間最長的紀錄。自古封建王朝由盛轉衰都有原因,朱翊鈞雖然不是明朝衰落的罪魁禍首,卻也難逃其咎。
令人難以相信的是,這個歷史上著名的「懶政之君」,年輕時也曾是個勤勉為政的好皇帝。朱翊鈞自幼聰慧機智,深得明穆宗寵愛,因此,在他六歲時,順理成章地成為東宮太子。
某日,穆宗得到了一匹駿馬,立即上馬在宮中肆意馳騁。六歲的朱翊鈞擔心父皇的安危,學著大人的模樣有板有眼地說:「陛下乃萬乘之軀,務需珍重龍體。」聽到小小的朱翊鈞如此有孝心,而且,說起話來條理分明,穆宗愈發覺得這個兒子是上天賜予大明江山的珍寶,當即給了朱翊鈞許多獎賞。
雖說,朱翊鈞並非穆宗元配陳皇后的親生兒子,但是,朱翊鈞對待陳皇后就像母親一樣尊重和孝順。按照慣例,每天朱翊鈞都要跟著李妃(朱翊鈞生母)前往陳皇后的宮中請安,陳皇后何嘗不喜歡聰明伶俐的太子呢?她經常取出藏書問朱翊鈞問題,哪怕是一些晦澀生僻的知識,朱翊鈞都能如數家珍地說明出處。
在朱翊鈞登基之後,對待兩位皇太后依舊如故,對兩位母親畢恭畢敬,極盡孝道,時人都說:朱翊鈞的孝順在古今帝王中是不多見的。因為朱翊鈞這孩子從小就與眾不同,所以,穆宗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朱翊鈞身上,對其寄予厚望。在穆宗眼中,東宮太子自然要比其他皇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穆宗將教育太子的重任託付給張居正,讓他來培養帝國的繼承人。
朱翊鈞對老師十分敬重,從不自恃身份直呼其名,尊稱張居正為「先生」。哪怕在登基之後,朱翊鈞貴為一國之君,在詔書中提到張居正時都會避其姓名,改稱「首輔」。值得一提的是,朱翊鈞的母親李妃對兒子的成長起到了積極作用。李妃從不過度溺愛兒子,而是以嚴格的要求約束朱翊鈞的言行,無時無刻不再關注兒子的成長。
史料記載:每當朱翊鈞念書時,李妃總會在旁邊陪讀,監督兒子的學業。每當朱翊鈞犯困打盹時,李妃會立即讓他跪下反省錯誤。朱翊鈞登基之後,李太后每天五更準時起床,親自去寢宮叫醒兒子。
某日,朱翊鈞在飲宴中喝高了,回到寢宮後,命令身邊的小太監唱歌助興。小太監不會唱歌,朱翊鈞一氣之下竟要砍死太監泄憤。最終,在宮人的勸說下,天性本善的朱翊鈞並未對可憐的太監痛下殺手,只是將他的頭髮割掉以示懲罰。
李太后聽說這件事後,當即上門懲罰朱翊鈞,命他跪在祖宗的排位前思過,直到他肯承認過錯才罷休。
某次,朱翊鈞受身邊的太監挑唆,將太監馮保的兩個養子打成重傷。次日,太監馮保找到李太后,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請求太后做主。李太后聽完了來龍去脈後,氣得渾身發抖,換上一身青布長袍,要召見百官上朝,當眾廢了無道昏君。
朱翊鈞毆打了太監之後,本已心生悔意,聽說母親要因此廢了自己,連忙跑到李太后面前謝罪,跪在地上涕淚橫流,發誓改過,這才獲得母親的諒解。也正因為朱翊鈞有這樣一位好母親,才讓他能夠健康成長,沒有做出什麼頑劣不堪的事來。
隆慶六年,穆宗一病不起,臨終前,將十歲的兒子朱翊鈞叫到病榻前,將他託付給太傅張居正、大學士高拱和太監馮保,並留下遺詔:命朱翊鈞在繼位後要勵精圖治,舉賢使能,國家大事一定要與三位輔臣商量。穆宗臨終託孤,對萬曆朝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於是,朱翊鈞登基,是為明神宗。
朱翊鈞在登基之前,便與三位大臣來往密切,如今三位輔臣又受先帝託孤,自然會竭盡所能地幫助剛上位的朱翊鈞。然而,這三位大臣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現下三位託孤重臣在朝廷的地位舉足輕重,朱翊鈞凡事都會向他們請教,這三人的權力之爭也圍繞朱翊鈞拉開序幕。
高拱在文武百官中資歷最老,聲望也很高;馮保雖然只是個太監,但朱翊鈞喜歡管馮保叫「大伴」,可見,兩人的的關係非常親近。然而,高拱和馮保水火不容,他們之間素有讎隙,彼此都想剷除對方在朝中的勢力。
高拱在朝廷德高望重,他的門生遍及朝野。高拱憑藉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授意黨羽集體彈劾太監馮保。馮保雖然在朝廷沒有勢力,但他在後宮卻很有發言權。高拱早年曾說過「十歲太子何以治天下」,馮保便在這句話上大做文章,不斷遊走於李太后和朱翊鈞之間,陷害高拱。
在這場權臣之爭中,高拱在朝廷的影響力終究不敵馮保在後宮的話語權,最終,被馮保排擠出京城。那麼,在兩臣相爭時,張居正又在做什麼?他選擇站隊高拱,卻在暗中聯絡馮保,做起了牆頭草。高拱被排擠後,只剩馮保和張居正分管內外,共同輔佐朱翊鈞,倒也算相得益彰。
多虧這兩位勞苦功高的大臣,這才能使明朝在皇帝不臨朝三十年的情況下不至於土崩瓦解。朱翊鈞即位後,非常仰仗這兩位託孤老臣,對他們給予絕對的信任。在神宗的支持下,張居正得以在政治、經濟上進行改革,使明朝煥發生機。
萬曆十年,朱翊鈞長大了,開始接手政務。都說神宗三十年不臨朝,但我們不能就此將其定性為昏君。朱翊鈞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的天賦很高,在登基後又受到張居正的耳濡目染,雖然,他並沒有走上政治前台,但他的理政能力卻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
張居正過世後,朱翊鈞親政,然而,他在掌權後作出的第一件事就是對張居正進行清算。從這件事中我們能夠看出朱翊鈞對政治權力的渴望。他早就不甘心躲在張居正的身後,凡事都受張居正擺布了,朱翊鈞迫切地想要做出一番功績,而「萬曆三大征」就是他想建功立業的鐵證。
什麼是「三大征」呢?
就是神宗親政後對東北地區、西北地區、西南地區展開的三次軍事行動:抗倭援朝、鎮壓寧夏叛亂、討伐楊應龍。在這三次戰爭期間,朱翊鈞無不表現得急功近利。所以說,明神宗早年並不是一個懶政的糊塗皇帝,相反,他還是一個勤政的好皇帝。
雖說,朱翊鈞不臨朝,但不代表他不關注朝廷的事務。只是到了後期,朱翊鈞逐漸因為沉浸酒色損傷了身體,沒有精力勤政,這才讓朝中的小人鑽了空子,朝綱敗壞。
三十年不臨朝——明神宗親政之初與明神宗晚年判若兩人,讓人難以相信那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好皇帝竟會變成不臨朝的荒怠之君。學者們對朱翊鈞轉變的原因各執一詞,眾說紛紜。晚明時期的文人夏允族曾發表過這樣的看法:
「朱翊鈞之所以會從一個勤政明君變成廢政昏君,先是因為專寵鄭貴妃導致外戚干權,後是因為厭惡文官集團爆發的黨爭。更重要的是,人不可一心二用,既然朱翊鈞打算勤於政務,就不應該貪戀酒色。朱翊鈞在酒色中耗光了精力,自然沒有精神繼續理政。」
筆者查閱史料,發現了這樣的記載:朱翊鈞二十四歲時曾向群臣請假,說自己「一時頭昏眼黑,力乏不興」,由此可見,此時朱翊鈞的精力每況愈下,根本無法提起精神。當然,這也可能是朱翊鈞想要繼續在後宮飲酒作樂的借口。
導致朱翊鈞荒廢政務的原因還有一個:張居正過世後,兩位大學士被任命為新任首輔,他們就是張四維和申時行。這兩人在朝廷混了幾十年,深諳為官之道。張居正生前的榮耀和死後的屈辱形成鮮明的對比,二人不想成為後車之師,於是,在朱翊鈞面前說話總是萬分小心,生怕會得罪了朱翊鈞。
朱翊鈞受到兩個庸人的影響,開了兩個很惡劣的先例,也就是章奏留中和經筵講義的進呈。什麼是「章奏留中」呢?就是對於文武百官們呈送的奏章不理不睬,將奏章堆入書房不看一眼。「經筵講義的進呈」就是皇帝不再參加經筵,講官們只將經筵相關的書籍送到宮中。朱翊鈞養成了這樣的壞習慣,終於不再上朝了。
所以,史官們認為導致神宗荒廢政務的罪魁禍首,正是張四維和申時行。
就在朱翊鈞宗晏處深宮,「萬事不理」,導致從內廷到外廷鬧得不可開交之際,遼東後金迅速崛起,不斷出兵南犯,向明軍發動進攻,遼東戰爭爆發。萬曆四十四年正月初一日,後金政權正式建國,終於成為明朝的主要威脅,自此,明朝遼東的形勢也隨之每況愈下。尤其是經過東征援朝戰爭和礦稅使高淮亂遼以後,遼東邊防空虛,軍民困甚,供應艱難。
總而言之,皇帝若不上班,勢必會給國家帶來極為惡劣的影響,朱翊鈞登基之初做出的努力付諸東流,大明江山非但沒有在他手上重煥光彩,反而走上衰亡之路。
萬曆四十八年三月,朱翊鈞因長期酒色無節,加上遼東慘敗,國事困擾,終於病重不起。七月二十一日,神宗在弘德殿去世,終年五十八歲。二十二日發喪,二十三日頒布遺詔,命皇太子朱常洛嗣位。九月初十日尊謚號神宗范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廟號神宗。
參考資料:
【《明史·卷二十·本紀》、《明實錄·神宗卷》】
※朱元璋一生殺人無數,卻唯獨害怕這類人,還讓自己的子孫多加註意
※這四個字成了官場信奉的至理名言,違背了它最終都會被逆向淘汰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