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東埠街

東埠街

東埠跟老家僅一山之隔,自小便從鄉諺里熟知,「天寶人?又?,落雨落到東埠街;天寶人驁又驁,落雨落四角」。少時猜想,那東埠定是一方繁華去處,不然怎配得上「街」這一稱謂。

史載,東埠起初本是浮梁縣東河邊高嶺山腳一處被稱作鴻潭的小村落。自宋起,北人南遷日繁,浮梁縣一處草鞋碼頭憑據天時地利佔得人和先機,制瓷行業一時如日中天,景德鎮一名可謂天下咸知,制瓷盛況從「陶舍重重倚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中可見一斑。如許壯觀的瓷業場景自離不開制瓷原料——瓷土。

南宋末,縣域內支撐眾多窯廠所用麻倉土日漸枯竭,景德鎮首次面臨資源危機。所幸浮東高嶺村一何姓老翁偶于山中掘得「玉土」,高嶺玉土相較於以往所用麻倉土更具可塑性和耐火性,品相更為優良,無論官窯民窯,但凡製作大件瓷,非高嶺玉土不成器。自是,高嶺玉土聲名鵲起,成千上萬民眾從四面八方湧入,鼎盛期,高嶺山遍地是礦場,礦工、挑工人數多逾數萬。

然高嶺與景德鎮遠隔重山,走陸路靠人擔馬拉瓷土以饗偌多瓷窯,無異杯水車薪,運輸成本亦為商家客戶不易承受。所幸高嶺山腳鴻潭即緣東河,河水頗為豐盈,河道自瑤里深山大壑而出,至鴻潭漸趨開闊,水勢亦平緩起來,一年四季皆可行舟。北人騎馬,南人駕船,鎮上自有慣於舟楫之都昌籍人於中覓得商機,遂結伴到此結廬修埠,泛舟載土。

碼頭建好,水運暢通,高嶺玉土經水路不費周章直抵昌江,礦工、挑工、船工、行旅客商紛沓而至,茶房、酒肆、商鋪、貨倉、船廠臨河次第排開,儼然一處鬧市。舟楫往來間,不(dǔn)子、釉果、各色山珍隨水泛去,食鹽、布匹、日用雜貨溯流而來。小小鴻潭憑著背靠高嶺礦,前臨東河水的地理優勢,一躍成為浮東要津。蓋取東河泊船埠頭興旺之意,鴻潭遂更名東埠,又因埠上店鋪眾多、商旅紛紜,民間有諺「上街頭,下街頭,街長不見頭;絲綢緞,糖醋酒,店面八百九」,是以世人咸稱「東埠街」,為東河流域僅有一處稱「街」之集鎮,與南鄉湘湖街、西鄉三龍街、北鄉勒功街並稱浮梁四大古街。

街臨水而生,因埠而名,意欲探訪自宜由水而入。無論冬夏、不計春秋,攜兩三好友,訪一副竹排,於下游小港咀村洗衣碼頭處盪離駁岸。水清且緩,篙細亦長,一點一撐,排頭輕鳧,排尾微翹。排前行,岸後移,盪出幾縷粼粼尚未漾遠,微風徐來時,早已皺起滿河漣漪。且俯身,微波下沙石歷歷,水草間魚蝦流連,隨手掬起一捧清涼,任她從指間淅淅瀝灑。

小港咀距下街委實不遠,繞過一灣便是。遠遠覷見小港咀距下街委實不遠,繞過一灣便是。遠遠覷見那架橫卧垂虹就是東埠大橋。排工說,早先東埠主要以營運瓷土為主,驛道、碼頭、商鋪多集中於緊鄰高嶺山的河東,河西只是一望水田和零星幾家住戶,加之河寬水深,不易架橋,故河面上平時來往全賴一座簡易木橋。木橋全以杉木製成,先於河中紮好一溜八字型橋腳,再將幾根原木拼成橋面擱於其上,以碼釘固定,最後用一根長鐵鏈自東向西貫穿所有橋腳。發大水時就撤掉橋板,大水過後,再重新添補橋架、安放橋面。

解放後,陸運興起,水路凋零,景瑤公路改經河西而過,一座混凝土橋應時而建,只是橋面過於低矮,汛期多不能通行。眼前這座仿古聯拱石橋建於1980年,橋分七拱,拱形半圓,拱劵高深。全橋以本地麻石青石築成,外形巍峨,結構牢固,四季之時,無論旱澇,人行車載,通行無阻,實屬八十年代浮東第一橋,更為江西全境跨度最大之仿古石拱橋。

說話間,竹排已到橋下,自當棄排上岸領略大橋風采,就近駁排,從大橋西側盤桓而上。與竹排上遠觀大有不同,橋面寬約6米,全以麻石條塊按梅花丁砌法交錯咬合鋪就。橋身長逾百米,自東西兩頭向橋頂呈3度緩升之勢,兩側護欄以漢白玉砌作望柱,形體粗壯、造型質樸,並無過多繁縟雕飾。望柱間嵌以青石浮雕欄板,雕刻內容多為江南常見之物,或飛禽或走獸、或山水或魚蟲,全橋共計142塊欄板,內容絕無雷同之處。

與現時橋樑頗有不同,東埠大橋從選材到施工皆沿與現時橋樑頗有不同,東埠大橋從選材到施工皆沿古法,既無鋼筋水泥之屬,亦無機械加工之痕。麻石橋面、漢白玉望柱和青石欄板均為手工鏨成,鑿印清晰、古樸天然。據本地村民證實,建造之初,為確保大橋古韻,施工隊伍棄水泥不用,在橋頭一字排出六口大鍋,鍋中所熬全為本地所產黏糯米,待糯米熬成粘稠汁水再混以熟石灰和黃土,就得到傳說中修皇城所用粘合劑——糯米灰漿。

佇立橋頭,憑欄俯瞰,橋東側烏壓壓一片就是東埠街。沿階而下,前行幾步,轉彎處路面由水泥轉為麻石,下街到了。

說是街,擱現在卻不如一條巷道寬敞,好在舊時並無機動車輛往來,六尺許寬度倒是能讓雞公車順暢通行,即便迎頭碰上,想也騰挪得開。兩側房屋均為徽式粉牆黛瓦、翹角飛檐,卻又與普通民居相異之處甚多。街南靠山,房屋一般多為兩進、三進,天井、正房、廂房一應俱全。只是頭進臨街,或從商業角度考慮,不類民居藏風聚氣,徑取大開大闔之勢,棄封閉磚門樓不用,多用厚杉木板拼成商鋪門臉樣式,再以青磚砌出半截類似櫃檯的矮牆,是謂「水碼頭」,騎馬、坐轎客商無須下地即可伸手購物。街北臨河,房屋頗具水鄉特色。頭進亦為商鋪門臉,後進皆臨虛而立,幾根木樁扎入東河,其上鋪設地板,周邊圍以厚板、架設護欄就是一處駕河御風的「吊腳樓」。

鄉民傍河而居,水自然是最親近的,飲食漿洗全賴側旁這條日夜不息的東河。然街面處處皆為黃金地段,原有每隔100米左右一條下河通道也被充分利用起來。依地勢高低沿通道砌起磚牆,擱上桁條,鋪上木板,通道功能不變,上面卻和其他房屋商鋪沒啥區別。

中街最為繁華,幾座泊船碼頭均立於此。此處商家深諳「人氣旺則財氣旺」之道,沿自家商鋪向河邊搭出一溜風雨長廊,鋪幾條木板,架一帶護欄。既為來往客商提供一處遮風避雨之所,亦給自家商鋪帶來八方之財。

上街直達高嶺山,瓷土肩擔車拉均由此過。清時,獨輪雞公車為運輸高嶺瓷土主要工具,與後期板車、獨輪車區別在於,雞公車為全木結構,莫說鐵釘膠皮,就連車軸、輪轂亦為木製。車須負重載遠,木料質地是關鍵,好在本地高山多產黃檀木,此木性能極佳,韌性十足,既耐磨又抗腐,實為打制雞公車首選。經年累月,運土隊伍川流不息,麻石路面上那道深深的車轍就是高嶺瓷土輝煌歷史見證。

沿碼頭拾級而下,岸沿幾與河水持平,幾副竹排閑靠護塝,河面再無只船片帆。正當望著眼前這片碧清、波瀾不驚的河水,遐想昔日海上絲綢之路源頭那舟楫往來,人聲鼎沸熱鬧場景,中街不知哪處房子里傳出一聲吆喝「奀群,來家吃夜飯啦……」

是嘍,斜陽早已落入大橋西側,也該打道回府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篇美文 的精彩文章:

櫻花國度的那些往事回顧
很美的時間

TAG:美篇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