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消費金融脫實向虛:過度借貸下的狂歡與風險

消費金融脫實向虛:過度借貸下的狂歡與風險

曾經百花齊放,如今一枝獨秀。

這些年,創業者們兜兜轉轉,做眾籌、做理財、做支付、做P2P、做虛擬貨幣、做消費金融……,轉了一圈,只有消費金融賺了錢。隨著市場對燒錢沒了耐心,各類互聯網金融機構,全都「腳踏實地」做起了消費貸款。

腳踏實地值得鼓勵,問題是,若腳踏的並非實地呢?

高位徘徊

消費金融一貫被視作風口,行業數據卻釋放出一些隱憂。

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末,金融機構消費類貸款增速持續攀升,一年半的時間裡提升10個百分點,風口效應毋庸置疑。2018年以來,增速仍在高位,卻不再爬升,進入2019年,則有明顯回調。

再從上市互金平台數據看,過去六個季度里,360金融仍按「既定斜率」保持增長,其他4家平台季度放貸額則在狹窄區間里波動盤整——偶有增長,偶有下降,不上不下。

貸款需求仍是強勁的。借錢需求會自我膨脹,金融機構敢貸,借款人就有錢還(以貸還貸),就敢繼續借,需求像滾雪球般越來越大。既然如此,強勁的動力哪去了?

過往經驗看,行業性信貸收縮,要麼壞賬驅動,要麼監管出手干預,極少有金融機構主動剎車。

就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看,壞賬率處於低位,2018年末,信用卡M6逾期率為1.16%,上市互金平台M3逾期率,亦保持平穩。

不是壞賬驅動,多半是監管影響了。

早在2018年1月,銀保監會召開銀行業監督管理工作會議,就釋放出關切信號,指出要「努力抑制居民槓桿率,重點是控制居民槓桿率的過快增長,打擊挪用消費貸款、違規透支信用卡等行為,嚴控個人貸款違規流入股市和房市」。

不過,隨著宏觀政策整體寬鬆化轉向,當年8月,銀保監會再次發文,明確要「支持發展消費信貸,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行業層面,從關切轉向鼓勵,而居民槓桿率過快增長的問題,仍要關注。以助貸、聯合貸為切入點的結構性監管政策成為重要抓手。

2018年以來,監管不斷釋放對助貸、聯合貸款的關注,作為主要資金方的商業銀行,相繼提高助貸准入門檻。除了幾大互聯網巨頭外,獨角獸型的互金平台受資金制約,放慢了擴張腳步。

銷售及市場費用是驅動規模擴張的發動機,從幾家上市平台數據看,除了360金融(背靠互聯網巨頭奇虎360),趣店、樂信、小贏科技、拍拍貸等4家平台銷售及市場費用投入持續縮水,營收佔比已跌落至10%以內。

在獲客成本高企的環境下(以360金融為例,2019Q1新增借款人平均獲客成本321元,2017Q4為199元,平均獲客成本=當期銷售及市場費用/當期新增借款人),營收佔比處於低位,表明平台在主動控制規模。

此外,處於備案整改階段的P2P,受「三降」(降出借人、降業務規模、降借款人)約束,全行業處於主動收縮狀態。

在行業層面鼓勵和結構層面控制的雙重作用下,一擴一收,消費金融行業如期步入「高位盤整」階段。此時,考驗卻來了。

行業突飛猛進、快速增長的時期,最易做決策,蛋糕快速擴圍,閉著眼睛投入就對了。增速高位徘徊甚至略有回調的時期,最考驗戰略智慧——退,不甘心;進,不放心。

脫實向虛

進與退的抉擇,取決於高位盤整的下一步,是突破上行,還是掉頭向下。

當前,促消費的導向沒變,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定國內有效需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促消費的消費金融,前景依舊光明,問題是,並非所有的消費金融,都在促消費。

消費金融促消費,是指貸款被用在消費上,如商場購物刷信用卡、電商購物刷花唄、任性付等,資金直接進入商家賬戶,流向清晰、用途可控,是最直接的消費金融促銷費。還有一類,則是資金先到借款人賬戶,由借款人自由支配,資金用途不再可控。

通常,我們把資金直接進入商家賬戶的消費貸款,稱為場景分期,直接進借款人賬戶的,稱之為現金分期(≥被千夫所指的現金貸)。

2017年之前,場景分期為主,現金分期為輔,消費金融促消費的底色十足。2017年之後,現金分期成為黑馬,從支流變幹流,消費金融,未必在促消費了。

一則,現金對應全場景,自然包括非消費場景。如借錢給發小交結婚份子錢,借錢投P2P薅羊毛,借錢交首付,甚至借平台A還平台B,即以貸還貸。

二則,以貸還貸後,還錢能力不受收入限制,借錢能力就能漲到天上。如報紙中的待業青年,收入為零,依舊可以從二十多家平台借款數十萬。

這個時候,站在行業角度,消費貸款規模在擴張,結構在虛化——非消費性借款(不包括住房貸款)佔比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們從宏觀數據結構里找一些佐證。

2014-2018年,居民部門槓桿率從36%提升至53%,新借了不少錢。借的錢用在什麼地方了?

2014-2016年,房市火爆,住房貸款佔比持續提升,可理解成借的錢去買房了(此為正規的個人住房貸款,與消費貸違規入房市性質不同,不能混淆)。2017年之後,房住不炒,住房貸款佔比微降,居民借的錢不再流向房地產,照理說,應該去支持消費了。

可從居民消費支出/可支配收入數據看,2014年以來,消費支出佔比一直在下降,2017年之後,降速反而更快了。

如此看來,居民借款既沒有大規模入房市,也未能有效轉化為消費支出。錢去了哪裡?

基於邏輯判斷,一部分藉由小微企業主流入經營領域,即經營貸款;一部分則屬於消費貸違規入股市、樓市甚至P2P;當然,還有一部分用於以貸還貸,滾起了債務雪球等。

結合行業實際看,2017年,現金貸是業內爆品,現金貸的目標客群,既非小微企業主,也非投資客,而是初次接觸貸款的年輕人。以現金貸為載體借出來的錢,既不會流入經營領域,也不會流入股市樓市,若未能變成消費支出,大概率變成了以貸還貸。

這就是消費金融的脫實向虛。

自我膨脹

100%地控制資金流向不現實、不經濟、不可取,所以,脫實向虛廣泛存在,脫實向虛也並不可怕。但如果脫實向虛自我加速、自我脹大,那就需要注意了——虛的就是虛的,泡沫一旦破滅,後果往往嚴重。

虛的東西,往往會自我膨脹。先來看看現金貸的膨脹史。

「花錢買入流量、降低准入門檻、定價覆蓋風險」,是不少現金貸平台崛起的秘訣。現金貸不受場景制約,理論上所有人都是潛在借款人,金融機構只要敢貸,業務就能快速上量。這個「敢」字,卻不容易,金融不是魯莽者的遊戲,魯莽的下場往往慘痛。現金貸之所以2017年才全面爆發,全因為邁過了從「不敢」到「敢」的心理門檻。

以上市公司二三四五為例,2015-2017年,實現了年放貸從2.8億、62.6億到297億的三級跳。這期間,公司的流量池「2345網址導航」用戶數不過從4500萬增長至4800萬,貸款三級跳,只能靠降低借款門檻來實現,即,100人申請貸款,早期放行5人,後期放行80人,業務量不暴增才怪。

之所以敢降低借款門檻,一則是高利率定價覆蓋高不良風險,更重要的則是對於欺詐風險有了對治辦法。否則,若貸款全都進了欺詐團伙口袋,一分錢都收不回來,利息定得再高也沒用。反欺詐能力的長足進步,便是金融機構敢於放貸背後的科技基礎。

2017年之前,欺詐風險長期被互金機構視作頭號敵人,因騙貸損失倒閉的消費金融創業機構不勝枚舉,有數據顯示當時行業近70%的損失來自欺詐。場景分期依託於真實消費場景,且資金不直接進入借款人賬戶,騙貸難度大幅提升,成了創業者的安全港。當時,最穩妥的做法是先做場景分期蓄客,再從存量用戶里優中選優,以白名單形式試水現金分期。

隨著反欺詐能力的提升,再輔以高定價,繼而降低申請門檻,直接做現金分期的模式被跑通,於2017年迎來爆髮式增長。

現金貸行業規模的快速擴張,藉助「風控同質化」和「獲客貸超化」兩支箭,很快帶來了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問題,以貸還貸是「脫實向虛」,過度借貸就是「脫實向虛」的自我膨脹。

第一支箭,風控同質化。反欺詐成了現金貸崛起的突破口,也促成了幾個頭部反欺詐平台的崛起。隨著越來越的機構接入這些平台,黑名單數據越來越龐大,繼而吸引更多放貸機構接入,強者恆強,頭部反欺詐平台就誕生了。

這沒什麼不好,只是帶來了風控同質化問題。全行業使用相同的反欺詐數據,此時,同一個借款人,既可以被幾十家平台秒拒,也可以被幾十家平台秒批。

第二支箭,獲客貸超化。現金貸成為風口後,各路資金都來分杯羹,流量分發成了好生意,貸超(貸款超市)作為一個群體一度登上舞台中央。貸超以分發流量為生,必然一客賣多家,多賣多賺。

貸超一客多賣,平颱風控同質化。站在借款人角度,同時收到多家平台貸款額度,這裡一千,那裡兩千,就會產生多頭借貸問題。30天後要還錢,恰好手裡沒錢,還能再去借、還能借出來,靠以貸還貸渡過難關。循環往複,日子一天天過去,轉眼就借了十幾萬,背上了債務大山。

行業層面的風控同質化和獲客貸超化,導致個體層面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個體的過度借貸和以貸還貸,反過來又會加速行業脫實向虛和自我膨脹。

時間越久,問題越大。

落水者上岸

2017年底現金貸新規出台,打斷了現金貸大踏步增長的步伐,消費金融行業步入高位盤整階段。

不過,現金貸新規對高息、暴力催收等顯性問題立竿見影,對以貸還貸和多頭借貸等隱性憂患效果有限。

只要多頭借貸和以貸還貸還在,這部分借款人的剛性借款需求(還貸壓力是剛性的)就會千方百計尋找出口。所以我們看到,高息現金貸被政策消滅後,714高炮死灰復燃,套路貸也重出江湖,高息和暴力催收的土壤更肥沃了。

2018年,投訴平台上圍繞消費貸款的投訴依舊居高不下。2019年,央視315專題曝光714高炮,全國範圍內的掃黑除惡也對暴力催收產生極大震懾,問題是,臭肉還在,再猛的蒼蠅拍,怕也拍不絕蒼蠅。

這塊臭肉,就是多頭借貸和以貸還貸,核心則是過度借貸。過度借貸下,借款人需要借新還舊,正規機構不招待,自然會追逐地下高利貸。所以,過度借貸的存在,不僅讓暴力催收和高利貸禁而不絕,也在行業層面加速推動消費金融的脫實向虛和自我膨脹。

過度借貸,一隻巴掌拍不響,金融機構該挨板子,借款人也有責任。

過去,我們側重於以規制金融機構為抓手,從供給側來解決這個問題,如建立共享資料庫、壓實資本金約束、打擊無證放貸、消滅高利貸和714高炮機構等等。這些措施有效果,但事實證明,問題還在。

接下來,在堅持供給側改革的同時,不妨試試需求側,即從借款人需求角度想想辦法。

一則,對借錢消費的觀念,不再盲目提倡。很長一段時間裡,90後敢於借錢消費,被視作區別於70後、80後這些「老古董」的優點。真是優點嗎?未必。

勤儉節約、量入為出,幾千年的文化傳承,自有其道理所在。經歷了十幾年互聯網和服務業大發展後,世界各國開始重新審視製造業的重要性,全面向實業回歸,同樣,鼓吹了多年借錢消費後,也該回頭評估下勤儉節約、量入為出的意義了。

起碼,在輿論層面,對寅吃卯糧的現象,不宜再盲目提倡。以此,適當消解借款人的借貸慾望

二則,建立失信救濟機制,助沉溺者早日上岸。已經陷入多頭借貸和以貸還貸的群體,需明白一點,以貸還貸,利息越滾越多、問題越積越大,猶如兩隻手玩五隻球的雜耍,遲早玩砸。早日上岸,方是正解,最壞就是信用破產。

對於無力償貸而信用破產的年輕人,需明確信用修復機制,有步驟、有措施、有盼頭,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不幸落水者,對過度借貸已有敬畏之心,要給上岸的台階。

當然,也要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避免老賴渾水摸魚。幫助無力償債者上岸是正,打擊惡意逃廢債是反,一正一反,一陽一陰,並行不悖。

亦進亦退

泡沫既然吹起來了,就只能緩緩圖之,不能急於短期見效果。

對消費金融機構而言,不可樂觀,也不必悲觀,但應注重結構調整,以順應趨勢的演變。所有的結構調整,都是亦進亦退。

進什麼?回歸場景金融,確保消費金融促消費;發力經營貸,聚焦小微金融。

退什麼?高息產品,該舍則舍;高風險用戶,該舍就舍;速度情結,該舍就舍。

進退之間,希望消費金融行業從虛歸實,再創新風口。

希望如此吧。

【來源:鈦媒體? ? ? ? ? ? ? ? ?作者:薛洪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砍柴網 的精彩文章:

「挖井人」老韓的閃光時刻

TAG: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