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女子用100萬根頭髮絲,綉出高度還原的《清明上河圖》

女子用100萬根頭髮絲,綉出高度還原的《清明上河圖》

如果要你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刺繡,很多人會用美、漂亮、精緻來形容,因為刺繡的確就是帶給人們美的藝術享受的,在過去刺繡都是用於裝扮服飾等布藝製品的,如今刺繡已經從美化生活的實用性轉為綉出一幅幅具有藝術性的作品為目的。

因此刺繡正越來越靠近繪畫藝術的方向,它從實用性為主轉為越來越側重藝術性,刺繡也可以被歸入工藝美術的範疇。

在目前的刺繡藝術中也存在「創作」,但它不像繪畫那樣講究對於畫面本身的思考性原創創作,更多的是講究在工藝上的「創新」和「精工細作」。

因此常見的刺繡作品大部分都是以刺繡的工藝去複製還原繪畫作品的畫面為主,比如圖一這幅《清明》就是用繡的方式「臨摹」出來的,在刺繡作品之上去創作「刺繡畫」的並不多。但這幅綉品並非是普通的刺繡,它採用的絲線與眾不同!

在傳統刺繡行業當中還存在一項很神奇的綉種——用頭髮代替絲線進行刺繡的工藝,稱之為「發綉」。頭髮絲有著天然的絲線屬性,頭髮甚至在韌性和保存方面還要更優於傳統絲線。

用頭髮玩刺繡並非是新事物,發綉其實也是有著久遠的傳統。蔣藝鴻(圖二)這個八零後女子就是當今發綉技藝的傳承者。她曾帶領團隊花了一年多的時間耗費一百萬餘根頭髮絲綉出了一幅最有名的古畫——發綉版《清明》(圖三)。

可以說蔣藝鴻團隊用頭髮綉出的這幅古畫絲毫不差於原作,放大10倍對比之後可以發現完全是高度還原了原作。咱們先來看看《清明》中最精彩的「上橋」局部(圖三「蔣藝鴻發綉局部一」),對應原作為圖四「古畫原作局部一」,蔣藝鴻綉出來的幾乎和原作是毫無二致。

圖七「古畫原作局部二」是《清明》中河畔一處別緻的院落,院中有松數顆圍繞,樓閣之上人圍坐品茗或就餐,估計這是一處酒家。圖六「蔣藝鴻發綉局部二」是用頭髮絲刺繡出來的複製品,仍然保留了原作的所有細節。

圖十「古畫原作局部三」是《清明》中拱橋之上的情形,有小販搭起涼棚做起食客的生意來,有人騎著驢悠哉瞎逛,有人挑著擔子營生,還有富貴人家的轎子正在大搖大擺地通行……

對應的圖九「蔣藝鴻發綉局部三」還原度有多高呢?把她繡的涼棚頂上的格子數一數,竟然和原作同樣是三十五個格子!涼棚下的攤桌上擺著的也同樣是三大盤,更絕的是她還把河面上原作中已經快模糊不清的水波紋全部細緻地綉了出來!

最後再來看一個運河岸邊勞力的畫面對比:圖十一「蔣藝鴻發綉局部四」中竟然也神奇地用髮絲綉出了地面上的陰影,不過感覺最右邊那個背著一袋東西的勞工還沒有完全綉完有所缺失,其他包括樹枝、彩旗都做到了細緻地復刻還原。

綉出這樣一幅《清明》究竟得耗用多少頭髮呢?這些頭髮又有什麼講究呢?據蔣藝鴻團隊介紹,她們大概用到了累計超過一百萬根十八歲以內少女的天然髮絲,最為關鍵的是這些髮絲必須是沒有燙染過的原生頭髮。

有人就質疑說你這畫繡得是色彩分明,若是髮絲未經燙染怎麼可能有這麼多種顏色呢?原來她們是採用未經燙染的髮絲為「原料」,但是在刺繡之前為了讓畫面更加豐富會對髮絲再次進行上色處理。

不過她們不會採用理髮店的染色方法,而是採用最原始的生態上色處理,這些顏色都來自於植物萃取物,例如姜可以提取黃色而綠色水果蔬菜可以提取出綠色,這樣就可以確保髮絲既有豐富的顏色又保持了天然原生的狀態。

看完蔣藝鴻高超的髮絲刺繡技術,你是否會對這種由髮絲綉成的「古畫」感到不可思議呢?

(文: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畫說 的精彩文章:

1980年出版的年畫,現在的畫家能畫出這樣的畫嗎?
冷軍超寫實油畫,放大10倍,兩個細節輸給80後畫家

TAG:有畫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