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邪」很兇險,這樣做才能安然一夏!
夏季是一年四季當中最難養生的季節,原因和夏季邪氣複雜關係密切。春天以風邪為主,秋天以燥邪為主,冬天以寒邪為主,而夏季的主要邪氣有三個。在夏季,人體要面臨多方面邪氣的侵襲,增加了防病養生的難度。
夏季的邪氣之一:暑邪
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氣,夏季汗出過多會帶走體內津液,進一步發展會導致氣陰兩虛。而低血壓、腦中風、冠心病等夏季經常發生的疾病,都和氣陰兩虛有關係。
由於夏天暑熱太重,出汗多,導致人體發生氣陰兩傷的變化。氣陰兩傷引起氣虛,氣傷了以後,推動血液運行的能力就弱了,所以血液容易運行遲緩,同時出汗太多會引起津傷,血液變得粘稠,它運行的也會遲緩,所以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尤其是腦梗、心梗。
暑邪分陰陽,應對需有別
在烈日下勞作 、或長途行走、或因在高溫通風不良、溫度較高的環境下所引發的中暑通常為「陽暑」。由於夏季暑熱濕盛,人體毛孔開張、腠理疏鬆,人們睡眠、午休和納涼之時,若過於避熱趨涼, 或坐卧於陰寒潮濕之地, 或在樹蔭下、水亭中、陽台上乘涼時間過長, 均可導致風、寒、濕邪侵襲機體而引發「陰暑」。
陰暑
陰暑:出現身熱頭痛、無汗惡寒、關節酸痛、腹痛腹瀉、肢體拘攣麻痹等症皆屬於陰暑。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岳醫指出:「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此以暑月受寒,故名陰暑。」也就是說,陰暑證其實是暑天受涼。
陰暑的治療主要以辛溫解表為主,因為陰暑是寒濕外襲,導致毛孔封閉,陽氣在體內鬱結化火所致。
因此首先應該解除表層的包圍,其次再將進入體內的寒濕之氣化掉。麻黃、桂枝、生薑都是常見的解表葯。所以有很多患者中暑後,只需要用生薑汁加糖灌服,即可緩解。取的就是生薑的解表功效。我們所熟悉的藿香正氣水是治療陰暑的良藥,如果是流汗過多損耗津液所致的陽暑,藿香正氣水無異於火上澆油。
陽暑
陽暑:是受熱後傷津耗氣所致,所以治療應以清熱補氣為主。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為盛夏火熱之氣所化,火熱屬陽,故暑邪為陽邪。暑邪傷人多表現為一系列陽熱癥狀,如高熱、心煩、面赤、脈洪大等。
2、暑性升散,擾神傷津耗氣:升,即升發、向上。暑為陽邪,其性升發,故易上擾心神,或侵犯頭目,出現心胸煩悶不寧、頭昏、目眩、面赤等。「散」,指暑邪侵犯人體,可致腠理開泄而多汗。故《素問·舉痛論》說:「炅則氣泄。」汗出過多,不僅傷津,而且耗氣,故臨床除見口渴喜飲、尿赤短少等津傷之症外,往往可見氣短、乏力,甚則氣津耗傷太過,清竅失養而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故《素問·刺志論》說:「氣虛身熱,得之傷暑。」
可選取赤小豆20克,綠豆30克,西瓜皮60克,將西瓜皮洗凈,削去外皮,切成丁塊。
綠豆和赤小豆清洗乾淨,然後將三種食材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煮熟後可代茶飲用,每天2-3次即可。
赤小豆的主要作用是祛濕,中醫認為,暑必兼濕,清熱的同時還必須去濕;而綠豆不但是清熱的名葯,在解毒方面同樣身手不凡,但注意不需去豆皮。
天下養生網提醒:到了夏季,有心腦血管基礎性疾病的人群尤其要注意氣陰兩虛的情況。
夏季比較危險的群體
1、低血壓患者,低血壓出汗使得陽氣耗傷,血壓會進一步降低,容易發生中暑症,中暑還會出現休克。
2、三高症患者,三高症患者本來血液比較粘稠,運行遲緩。
3、老年人,由於整個血液循環是一步一步逐漸衰退的,所以心功能都在減退,暑氣通於心,高溫最容易出現危險的就是有心臟病的老年群體,所以老年人尤其要防治暑邪。
夏季的邪氣之二:濕邪
進入盛夏後,雨水逐漸增多,夏季也要預防濕邪對人體的傷害。濕邪對人體的主要影響是損傷人的脾胃功能,導致厭食、腹脹、腹瀉、身體消瘦。
夏季貪涼也會使體內濕氣加重。
濕邪
濕為重濁之邪,屬陰,其性黏膩、停滯、瀰漫,其傷人多隱緩不覺,易導致多種病變。
1、濕為陰邪,易損傷陽氣,阻遏氣機:濕為重濁之邪,與水同類,故屬陰邪。陰邪侵人,機體陽氣與之抗爭,故濕邪侵人,易傷陽氣。脾主運化水液,性喜燥而惡濕,故外感濕邪,常易困脾,致脾陽不振,運化無權,從而使水濕內生、停聚,發為泄瀉、水腫、尿少等症。清·葉桂《溫熱論·外感溫熱篇》說:「濕勝則陽微。」《素問·六元正紀大論》說:「濕勝則濡泄,甚則水閉胕腫。」因濕為重濁有質之邪,侵人最易留滯於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如濕阻胸膈,氣機不暢則胸膈滿悶;濕阻中焦,脾胃氣機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脘痞腹脹,食慾減退;濕停下焦,腎與膀胱氣機不利,則小腹脹滿、小便淋澀不暢。
2、濕性重濁:「重」,即沉重、重著,指濕邪致病,出現以沉重感為特徵的臨床表現,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若濕邪外襲肌表,困遏清陽,清陽不升,則頭重如束布帛,如《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因於濕,首如裹。」濕邪阻滯經絡關節,陽氣不得布達,則可見肌膚不仁、關節疼痛重著等,稱之為「濕痹」或「著痹」。「濁」,即穢濁不清,指濕邪為患,易呈現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的現象。如濕濁在上則面垢、眵多;濕滯大腸,則大便溏泄、下痢膿血;濕濁下注,則小便渾濁、婦女白帶過多;濕邪浸淫肌膚,則可見濕疹浸淫流水等。
3、濕性黏滯:「黏」,即黏膩;「滯」,即停滯。濕邪致病,其黏膩停滯的特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癥狀的黏滯性。濕病癥狀多表現為黏滯而不爽,如排泄物和分泌物多滯澀不暢,痢疾的大便排泄不爽,淋證的小便滯澀不暢,以及口黏口甘和舌苔厚滑黏膩等,皆為濕邪為病的常見癥狀。二是病程的纏綿性。因濕性黏滯,易阻氣機,氣不行則濕不化,其體膠著難解,故起病隱緩,病程較長,反覆發作,或纏綿難愈。如濕溫、濕疹、濕痹(著痹)等,皆因其濕而不易速愈,或反覆發作。所以吳瑭《溫病條辨·上焦篇》謂:「其性氤氳黏膩,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溫熱之一涼即退,故難速已。」三是易阻氣機。因濕為重濁之邪,故傷人最易留滯臟腑經絡,阻遏氣機,使臟腑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暢。
4、濕性趨下,易襲陰位:濕邪為重濁有質之邪,類水屬陰而有趨下之勢,人體下部亦屬陰,同類相求,故濕邪為病,多易傷及人體下部。如水腫、濕疹等病以下肢較為多見,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另外,寒邪也屬陰邪,同氣相求,侵人也常傷及下部,如《靈樞·百病始生》說:「清(寒)濕襲虛,病起於下。」
不除濕氣百病叢生
濕有兩種
濕,有兩種,一個是自然界的濕邪(外濕),另一個是身體自己產生的濕邪(內濕)。
外濕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比如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很難祛除。
祛濕妙招
1、不要久居潮濕之地,盡量不要到外面潮濕的地方勞作。
2、濕氣大、陰雨天時不要常開窗,但最好仍進行通風。
3、注意室內的抽風和抽濕。即使衣服難干也不要勉強穿不幹的衣服。
4、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多吃健脾胃、去濕食物,適當溫補,讓濕氣隨大小便外排。
5、天氣好時要多出外曬太陽,適當運動。
食療祛濕
春季祛濕是調理慢性病、擁有健康身體的基礎,如何有效祛濕呢?
中醫著名健脾祛濕方法
一「四神湯」
中醫認為,除了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之外,身體脾胃的運化功能才是我們祛濕的根本利器。因為脾胃虛,濕氣才能產生,所以杜絕濕氣生成之源才是關鍵!
四神湯是中醫著名的健脾祛濕食方,其中「四神」是指:
薏仁
蓮子
山藥
茯苓
這四位「神仙」,彙集在一起後互相補遺,製成的湯水對人體具有健脾、養顏、祛濕、降燥等諸多益處,幾乎發揮出了「無敵」的功效,四神之名當之無愧。
四神湯的傳說:
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隨伺在旁的四位愛臣、由於日夜操勞,加上舟車奔波、水土不服,因此相繼病倒,連御醫也是束手無策,不久有一僧人幫他們開出了「蓮子、薏仁、淮山、茯苓等量燉豬肚」的藥方,四位大臣服下這藥方之後,果然立即痊癒。
此後,每有官員南巡,皆以此方燉煮食物養身,久而久之,此方便以『四臣湯』為名在民間廣為流傳。當這藥方傳到台灣之後,由於不清楚『四臣湯』的由來,並且 『臣』和『神』的台語發音相同,因此以訛傳訛而成為『四神湯』。
四神湯,以甘平為主,甘能治水,故能健脾和胃。
山藥以補虛為長,茯苓以去濕為長;
薏仁有化濕之功,又能清熱,因為濕久會化熱,變成濕熱,薏仁最擅長清濕熱;
蓮子養心安神為首功。
四神湯里不但有茯苓化濕,還有薏苡仁來清熱,薏仁還能把濕氣轉化成津液,又有山藥蓮子補虛,且能鎮水,達到安神之功,使濕氣不再為害,從而整體調理身體,達到健康。
整體功效
祛濕清熱,健脾養胃,美白皮膚,補益心肺,調肝固腎。
性平,適宜作為食療,常常食用之。
四神湯的食譜
1、煲湯:
可以單獨煮,也可以加入其它任何你要煮的湯裡面,一起煮,因為四神湯的味道是甘淡的,不會影響其它湯的味道。
2、煮粥:
煮粥時,將四神湯的材料切成小丁,配合糯米或大米煮粥,長期堅持。
3、做糕點:
將四神湯材料弄成沫狀,少量的加入到麵粉里,發酵成饅頭包子,也可以混入餡料里或者做成糕點。
(注意:四種食材的比例是1:1:1)
二、五氣香囊來祛濕
邪傷人,損傷人體脾胃功能,五邪入五臟,濕邪通於脾,所以濕邪最容易傷到人體的臟腑。溫陽可以祛濕。
臊焦香腥腐為五氣,五氣也可以入五臟,五氣里的香專門入脾,所以中藥裡邊聞起來比較香的那種,都有健脾的作用。
1、祛濕香囊:臨床中遇到一些不喜歡服用中藥的人群,可以做一個香囊,佩戴在身上既可以健脾祛濕,還可以預防蚊蟲叮咬。
用料:肉豆蔻5克:健脾祛濕;砂仁5克:健脾胃、祛濕;佩蘭10克:祛濕;藿香10克:健脾胃祛濕,同時發散外在風寒;丁香5克。
做法:取兩顆肉豆蔻,用蒜臼砸開花;加入砂仁,砸扁;再放入丁香,佩蘭和藿香;混合裝入香囊袋子中。
三、按摩穴位 趕走濕氣
2、按揉陰陵泉穴
隨著降雨的來臨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潮濕的環境,容易讓濕邪侵入人體,建議平時按揉陰陵泉穴,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約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一次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適度,陰陵泉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位時,應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取穴姿勢。陰陵泉是祛濕要穴,具有健脾祛濕之效。
夏季的邪氣之三:寒邪
夏季不但有暑邪、濕邪,還有寒邪。夏天在空調房中工作生活,這是一種外在的寒邪;另外,很多人到了夏季,由於炎熱,就喜歡貪涼的飲食,飲食的這種寒邪從口而入,這些都會增加寒邪侵犯人體的概率。
由於夏天炎熱,易出汗,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肌表腠理都是開泄的,寒就很容易直接侵入人體。輕者易得陰暑症,即鼻塞,流清鼻涕等這些風寒感冒的癥狀;重者,寒從肢體入侵人體,導致肢體關節的病症,如類風濕。
寒邪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為陰氣盛的表現,故稱為陰邪。寒邪傷人後,機體的陽氣奮起抵抗。陽氣本可制陰驅寒,但若寒邪亢盛,則陽氣不僅不足以驅除寒邪,反為寒邪所侵害,即「陰盛則陽病」。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正常的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陽氣衰退的寒證。如外寒侵襲肌表,衛陽被遏,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流清涕等症;寒邪直中脾胃,脾陽受損,可見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若心腎陽虛,寒邪直中於少陰,則可見惡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脈微細等症。
2、寒性凝滯:凝滯,即凝結阻滯。寒性凝滯,即指寒邪侵人,易使氣血津液凝結、經脈阻滯之意。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暢行不息,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一旦陰寒之邪侵犯,陽氣受損,失其溫煦,易使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甚或凝結阻滯不通,不通則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臨床表現。因寒而痛,一則有明顯的受寒原因;二是其痛得溫則減,遇寒增劇。由於寒邪侵犯部位不同,因而可出現多種疼痛癥狀。如寒客肌表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頭身肢體關節疼痛,痹證中若以關節冷痛為主者,稱為「寒痹」或「痛痹」;寒邪直中胃腸,則脘腹劇痛;寒客肝脈,可見少腹或陰部冷痛等。正如《素問·痹論》說:「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因此又有「寒性凝滯而主痛」之說。若寒遏陽氣,溫煦蒸化失司,則津液凝結而為痰飲。
3、寒性收引:「收引」,有收縮牽引之意。寒性收引,即指寒邪侵襲人體,可使氣機收斂,腠理、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如寒邪傷及肌表,毛竅腠理閉塞,衛陽被郁不得宣洩,可見惡寒、發熱、無汗等;寒客血脈,則氣血凝滯,血脈攣縮,可見頭身疼痛,脈緊;寒客經絡關節,則經脈收縮拘急,甚則攣急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等。如《素問·舉痛論》說:「寒則氣收」,「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縮蜷、絀急,即為寒邪所傷,經絡、血脈收引而致。
應對寒邪每天一杯姜水,治療抑鬱、胃病、痛經、過敏性鼻炎有效果。有不清楚的問題可以搜索公號天下養生網,將為您提供最專業的養生保健知識。
姜能夠去腥,解毒,同時還能提味,最重要的是它還有散寒的功能。都說「冬吃蘿蔔夏吃薑,不勞醫生開藥方」,夏季吃薑,是一種很好的養生保健方法。
不同的姜的作用
1、生薑偏重於發散外在的風寒,也能祛點內寒。如風寒感冒,姜與薄荷1:1開水沖服,能治療夏季感冒。
2、乾薑能散能守,既能發散外在風寒,也能祛脾胃的虛寒。乾薑泡姜水有效抑制抑鬱,還適用於溫補脾胃,脾胃虛寒,四肢冰涼。
3、炮姜偏重於只守不散,只適用於人體內部虛寒,常用於臨床治療。
禁忌:兒童、孕婦、長瘡的人慎食生薑。秋天不宜吃薑。
知道了三邪的應對方法吧?是不是很簡單,幾個小方法就能預防夏季多發的心腦血管疾病!記得告訴你關心的親朋好友,他們會感謝你哦~
來源:天下養生網綜合
※健運脾胃、趕走濕氣,一道甜品就搞定!食材家家有,人人都能做
TAG:天下養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