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公子疾以退為進突襲修魚,公孫衍五國攻秦,義渠十萬大軍南下關中

公子疾以退為進突襲修魚,公孫衍五國攻秦,義渠十萬大軍南下關中

作者:卡普空

在擊潰了背後搗亂的義渠人之後,秦國並沒有在草原上與義渠人持續糾纏。秦國沒有一鼓作氣徹底消滅義渠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義渠當中有一部分親秦的部落,這些部落因為與秦國修好接觸中原文明比較多已經半農耕化,他們依託河套以北地區的土地半耕半牧,事實上在秦國北部邊境組成了一道攔截北方游牧民族南下途徑的屏障,如果秦國對疏遠秦國的義渠部落趕盡殺絕的話,難免會讓這些部落有兔死狐悲之感,若是他們聯合草原上的其他部落南下攻秦的話那就完全是得不償失了。二來秦國畢竟還是周王室分封的諸侯國,無論之前如何被中原諸侯看不起,秦國始終還是華夏族的一部分,爭霸中原是秦國上下的夙願,和當初的魏國一樣,一旦與戎狄接壤的邊境地區形勢穩定,秦國掉頭回來繼續中原爭霸那就是必然的選擇。最後一點,義渠人的地盤和巴蜀不一樣,巴蜀地區那是土地肥沃適宜耕種而當地人種地水平不咋地,所以秦國要一鼓作氣消滅巴蜀政權,因為這是能獲得源源不斷產出的資源點。而那些反秦的義渠部落基本上都生活在草原上,這些草原不能耕種,秦國耗費國力打下來也沒什麼用,維持佔領需要內地不斷輸血,就地征糧又無糧可征,徒費國力又沒有產出,實在是雞肋。

因此在教訓了義渠一番之後,秦國又通過和親、歲幣之類的方式安撫了有些騷動的親秦的義渠部落,然後就果斷抽兵東進,打算繼續秦國未盡的霸業。但由於在義渠人身上耽誤了太多時間,雕陰之戰所造成的有利時機已經消失了。魏國已經從河西之地盡失,河西駐軍幾乎全軍覆滅的慘重打擊中恢復過來了。要不說魏國是老牌強國呢,在遭受了秦、齊、趙、等國的連番打擊之後,魏國仍然很快的組建了一支部隊增援西部邊境穩定了秦魏兩國的邊境形勢。當初秦孝公之所以沒有和魏國徹底撕破臉一決雌雄就是有這方面的考慮。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秦國所擁有的是"增量優勢"而老牌霸主魏國擁有的則是"存量優勢"。雖然從長遠上看秦國肯定會贏,但當時秦魏兩國國力差距還是有些大——不僅僅是人口土地這些基礎的東西,在技術上秦國也和中原強力諸侯的代表魏國有一定的差距。別的不說,純重裝步兵"魏武卒"就是秦國傾全力才能對抗的強兵,而魏國卻有能力多次重建幾乎被殲滅的魏武卒部隊。其國力之強可見一斑。這一點和當前的局勢是一樣的。和當前的領導人對局勢的應對一樣,秦國當時的領導者秦惠文王嬴駟也認為對付魏國不能操之過急,要徐圖之,否則容易雞飛蛋打。

況且,當初雕陰大戰失利,魏國可是拋出了河西十五城與秦國求和結盟的,雖然魏國此舉開了"以地事秦"的壞頭,但此時的秦國還不能碾壓中原諸侯,文化上仍然是需要融入諸侯們的圈子,遵循基本的國際政治規則的,這剛收完好處就翻臉動手的事兒,嬴駟表示做不來啊。

那既然魏國暫時搞不了,秦國就打算換個方向,換個目標搞事情。在拿下河西地區之後,秦國逐漸佔據了崤函之險,此時秦國已經不像魏控河西時期那樣被堵在家門口,要出門只能和魏國硬頂了。現在秦國的選擇可是多得緊。但選擇雖多,有些目標還是需要一番考量的,秦國與齊國、楚國已經在嚙桑會盟結成統一戰線,齊國那是根本夠不著,楚國雖然能夠得著,但楚國一直是秦國的傳統盟友,秦楚兩國國君甚至還是表親,現在秦國橫起來了就翻臉不認人,這不太好吧。另一方面,秦、楚、齊三國會盟本身就已經引起了魏國、韓國、趙國等的極大不滿,若是向楚國開戰恐怕魏國睡覺都會笑醒。因此秦國當時所能選擇的攻擊目標其實只剩下了兩個——趙國和韓國。

秦國如果出兵趙國,可從東北方向越過黃河,攻擊趙國的太原郡。如果出兵韓國則通過崤函通道攻打韓國舊都宜陽。

趙國還是韓國,這是個選擇題,需要一番斟酌。

先說韓國,韓國自兼并鄭國,遷都新鄭之後,並未打過傷筋動骨的大戰,國力平穩發展。加之韓國地緣條件非常好,交通四通八達,不像魏、趙那樣領土被分割為東西兩塊,此時韓國的綜合實力比趙國要強。秦軍若攻打宜陽,韓國新鄭的援軍一日便可抵達,反過來秦軍的援軍和糧草輜重則要通過險峻的"崤函通道",天時地利上輸給了韓國。再看趙國,自二十多年前邯鄲城被魏國攻破,趙國的處境就非常尷尬,趙肅侯雖然很努力,但國勢一直在走下坡路,此時是戰國時期趙國實力最弱的時候。假設秦軍攻打趙國太原郡,趙國東面邯鄲方向若要馳援,就要跨越韓國人控制的太行山。從地緣的角度看,秦國並不吃虧。因此,秦國決定從上郡北上,再東渡黃河,攻克趙國黃河東岸的要塞藺。藺城是藺相如的故鄉,位於黃河東岸,是趙國的西大門,這裡失守意味著黃河的天然防線已經沒有意義,對趙國西部邊防是一個極大的威脅。同時,藺城被佔領後魏國在西北方向上幾乎處於被秦國半包圍的狀態,三晉中的趙、魏兩國幾乎被堵回了晉中谷地,這也刺激了心有不甘的魏襄王。為了應對秦國的步步緊逼,三晉再次作為統一利益體面對敵人。

在統合了三晉的力量之後,魏襄王任命被張儀排擠出秦國的公孫衍為特使,積極聯絡各路諸侯,準備向秦國下一次狠手,把秦國打回去。已經執掌魏國相印的公孫衍四處奔走,最終促成了魏國、趙國、韓國、燕國、楚國的聯合,五國攻秦局面初步達成,為了徹底孤立秦國,破壞秦楚上百年的牢固聯盟,公孫衍甚至在分化楚國的同時將楚國約為合縱長,徹底將楚國拉到了秦國的對立面。

按說公孫衍以魏國相國的身份發起合縱,魏國應當是五國合縱中當之無愧的中堅力量才是,但事實卻不盡然。魏在此事中態度一直游移觀望,憧憬著和秦的交好。早在前323年犀首發起五國相王時,魏國的態度就游移不定。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張儀與諸國的執政大臣會於嚙桑。嚙桑之會的目的是秦拉攏齊、楚、魏以抵消此年公孫衍所發起的韓、趙、魏、燕、中山五國相王的影響。五國相王系針對秦、齊楚三大國而來。魏國既然發起五國相王,但又參加了嚙桑之會,可見其態度的游移。

魏國所以游移觀望,系由秦對於魏的又打又拉的政策所造成。魏惠王雖然想和秦國交好,但又不甘心從主宰中原的雄主,淪為秦國附庸的排頭兵,為了馴服魏國,秦國出兵"伐取魏之曲沃、平周"以示警告。後來,魏襄王參加五國攻秦,不啻是魏惠王這種思想的繼承,向秦國表示自已也不是好惹的。但是,魏襄王又不想跟秦真正打起來,魏國的這種態度見於《戰國策·楚策三》的"五國伐秦"章:"五國伐秦魏欲和"。而由於公孫衍把楚國推上了合縱長的位置,使得楚國實際上被推到了這次五國攻秦的風口浪尖。但楚國其實也並不想和秦國撕破臉大打出手,因此又把發起攻秦的責任又推到了魏國身上。魏國和楚國,一個是合縱發起方,一個是合縱長,這兩個本來應該是伐秦主力的國家相互甩鍋爭相與秦國媾和的拙劣表演讓參與合縱的其他國家也心灰意冷。見勢不妙的齊國率先退出——我大齊國反正又不與秦國接壤,你們這幾個和秦國面對面的都不著急,我急個什麼勁兒?

在五國聯盟中實力強勁的齊國退出後,這個聯盟中實際上有能力也有意願與秦國作戰的就剩下了趙國和韓國,頂多再加上一個游移不定的魏國。《史記。趙世家)記載"與韓魏共擊秦,秦敗我,斬首八萬級。"這表明雖然五國皆揚言攻秦,但真正與秦交戰的僅趙、韓、魏兩國,齊、楚兩國都未與秦交戰。魏、趙、韓,三國地理上與秦國都是接壤的,地緣衝突明顯,這三國是沒有退路了。三國聯軍以魏國為首,公孫衍任主將,趙國派公子趙渴,韓國派太子韓奐,組成二十餘萬大軍,兵臨函谷關。秦國得知公孫衍率三國聯軍大舉叩關不敢怠慢,遂派公子疾率軍增援函谷關與公孫衍對峙。聯軍強攻數日未果,關前道路狹小,無法讓關外的三晉大軍擺開陣勢全力攻擊。相持數日之後,而公子疾派出的小股奇兵則沿著秦嶺不斷騷擾聯軍糧道,公孫衍則派重兵把守糧道,守住聯軍的生命線。雙方在函谷關前陷入僵持。

但這場戰爭還有另外一個參與者,那就是義渠。當初秦國雖然擊敗了義渠,但並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大加籠絡安撫,這在讓秦國能夠儘快抽出力量東進的同時也留下了一個隱患。為了打破正面戰場上的僵持局面,公孫衍派使臣前去草原上聯絡義渠王共同出兵秦國。義渠這個秦國北方的不安定因素在公孫衍的合縱大計蠱惑下決定豪賭一把。若義渠發兵關中,三晉這次絕對有可能重創秦軍,公孫衍也將成為超越張儀孫臏的頂級戰略家。

為了盡量把秦軍主力吸引到關東,讓秦軍在義渠側襲的時候無法救援,公孫衍率領聯軍一路撤退誘敵。公子疾雖然也是秦國公族中頂尖的帥才,但和公孫衍相比還是差了一些,當初在雕陰公孫衍能把助攻打成主攻並最終反哺陰晉主戰場可見他在戰術和戰略上是要強於公子疾的。這次也沒有什麼意外,公子疾被吸引著一路追到了新鄭。這時候他也發覺出不對勁了,公孫衍的能力他是知道的,不可能這麼一路撤退,這其中肯定有什麼自己沒有了解到的陷阱存在,為了確保安全,公子疾決定不再追擊而是就地紮營。

很快公子疾就等來了公孫衍的後招——義渠十餘萬大軍南下關中!形勢急轉直下,對秦國非常不利,秦軍主力陳兵韓國,關中大本營卻被義渠襲擊!

公子疾知道這個時候萬萬不能驚慌失措的撤退,否則被公孫衍從背後襲擊這幾十萬大軍一個也別想活著回去。再三權衡之後,他作出了一個極為大膽的決定——以攻代守,以進為退,突襲聯軍後勤中心所在地修魚!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奔赴魏國。隨後數支騎兵先後向魏國進發,目的地都是修魚。秦人本是隴西高原下來的,騎兵的發展一直領先於其他諸侯,這回騎兵派上了大用場,連續幾波騎兵開拔修魚,以步兵為主的三晉軍隊根本阻止不及。在突襲佔領修魚之後,秦軍後續的步兵部隊陸續開拔直奔修魚,而反應過來的聯軍也逐漸向修魚附近集中,魏軍依託修魚城,修築營壘,將東面圍起來;趙軍沿著黃河修築壁壘,將西北方向圍起來;韓軍沿著濟水修築壁壘,將西南方向圍起來。三晉將秦軍圍在一個三角形之內,達成了公孫衍在戰前的部署。

但相對於公孫衍的戰略而言,這些部署只是徒具其型。秦軍鑽入包圍圈的時間錯位了,是在義渠南下關中之後才進來的,這意味著秦軍也不會再回援關中,聯軍沒有機會在背後追擊秦軍。並且秦軍取得了修魚城,以及附近的糧草補給,不會產生迅速缺糧的窘境。而聯軍卻丟失了許多修築壁壘的器械和物資,包圍圈勢必不會那麼牢靠,在聯軍的先鋒軍抵達戰場後不久,公子疾就指揮秦軍對北岸的趙軍進行了突襲。趙軍還沒來得及修築壁壘,在人數不佔優的情況下遭遇一場敗仗。在擊敗趙軍後秦軍又對南岸的韓軍進行打擊,雙方不分勝負。修魚之戰才剛剛開始,秦軍實際上就在南北兩線捅破了兩個缺口,而且派駐軍隊鎮守缺口。三晉聯軍若要繼續合圍大計,不得不再投入重兵,與秦軍爭奪南北兩面這些缺口,一場惡戰已經不可避免。

河水與濟水沿岸的每一個山頭、每一片密林、每一塊土丘都成了秦軍與趙、韓兩軍反覆爭奪的陣地,雙方士兵的血幾乎將這兩條大河染成紅色,另一邊,公孫衍指揮魏軍,向秦軍大營發起衝擊,秦軍則利用繳獲的物資把修魚地區變成了一個築壘地域,雙方逐城、逐寨爭奪,也是打得流血漂櫓,屍橫遍野。雙方實力相當但公子疾卻有一個優勢,秦軍士兵來自同一個國家,完全接受公子疾的領導,而公孫衍的聯軍卻來自三個國家,公孫衍只有統籌指揮的權力,他的命令並不能跨過三國主帥而貫徹到底。損失最為慘重的韓軍率先頂不住了,太子韓奐在多次請求魏軍支援而魏軍不救的情況下自行撤離戰場,領殘兵回國。隨後趙國公子趙渴也撤兵,修魚戰場上只剩下魏國孤軍一支。公孫衍苦心經營的包圍圈頓時七零八落。雖然擊破了聯軍,但公子疾考慮到秦軍自身傷亡也非常大,並沒有與公孫衍繼續鏖戰,而是火速撤兵,去對付義渠人。公孫衍手裡只剩魏國一國之兵,軍力不如秦軍,自然也沒有拚死追擊。雙方就此罷手休戰。

當公子疾率軍回到關中的時候,義渠人雖然已經在關中李帛擊敗前去平亂的秦軍但面對十幾萬回援的秦軍也只好識趣地離開關中。若算上義渠人對秦軍造成的損失,整個三晉合縱攻秦的戰役,就沒有勝利者。但從各國的損失來看,秦國反而損失最大,其次才是韓國和趙國。

修魚之戰結束後,公孫衍和張儀這一批閃耀的星辰逐漸退出諸侯爭霸的天幕,而以公子疾和公孫喜為代表的新生代則冉冉升起,繼續點亮歷史的天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礪劍堂 的精彩文章:

第一強國緊推黑色計劃!下一代隱轟確認掛載新型核隱身巡航導彈
第二軍事大國年底裝備新型空空導彈,自誇優越,差距卻進一步拉大

TAG:礪劍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