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患遺傳病,舉止怪異,英年早逝,都不影響她筆下的精湛

患遺傳病,舉止怪異,英年早逝,都不影響她筆下的精湛

某種意義上說,疾病或許限制了奧康納的寫作格局,傳記作家布拉德·古奇稱奧康納的生活經驗是「圍著房子和雞窩」。

孔雀

主筆/葛亮

小說家,文學博士。現居香港,畢業於香港大學中文系。任職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戲年》、《謎鴉》、《浣熊》,散文《小山河》,電影隨筆《繪色》等。作品兩度獲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2017年「中國好書」獲得主。

美國南部的某個城市,和一位當地作家提起了奧康納。

就像在南美和一個路人談論阿言德一樣,是入境隨俗。

那位當地作家平淡地說,奧康納,可惜死得早,也所幸她死得早。

字面上理解,奧康納的一生,確實極其短暫。

弗蘭納里·奧康納生於美國喬治亞州,三十九歲時死於家族遺傳性的紅斑狼瘡。

長期生活在死亡的陰影下,天主教的宗教力量自然成為她的精神支柱。

某種意義上說,疾病或許限制了她的寫作格局,傳記作家布拉德·古奇稱她的生活經驗是「圍著房子和雞窩」。

然而,在奧康納並不算傳奇的生命歷程中,有些重要意象被放大並加以強調,像一些定格的段落,成就了這位作家。

當然,其中有一些相關她個人的癖好。

如養病期間她在喬治亞州的奶牛農場所飼養的孔雀,她所喜歡的樂隊「羅伊叔叔與紅溪牧童」(Uncle Roy and his Red Creek Wranglers),她總會不失時機地讓他們在小說中露個臉。

當然更揮之不去的,是她自身的生命體認。

其一是疾病所帶來的殘缺感。

奧康納筆下的主人公,常常有著這樣那樣的病症或身體殘疾,如《救人就是救自己》中的獨臂人與智障少女,《善良的鄉下人》中失去一條腿的女博士,甚而《聖靈所宿之處》中的陰陽人。

對這些身體殘缺者,她的刻薄有如自戕。

與此相關的,是她的作品中死亡意象的疊現。

這些死亡多半與暴力相關,甚至於橫死。

我首次讀奧康納時,震驚於那種對死亡冰冷輕慢的毫不寬恕的態度。

滅門、突如其來的槍殺、被拖拉機倉促輾過脊椎的屍身,紛至沓來。

以上所談的種種,都可回到這本叫作《好人難尋》的小說集。

【美】弗蘭納里·奧康納 著

周嘉寧 譯

奧康納曾因其暴得大名。

對這本小說的評價,往往會聚焦在「邪惡」二字。

雖則這些文字背後,我總是看到一張陰鬱冷笑的臉,但仍覺得這個詞用得未免武斷。

我更感興趣的,並非是所謂惡行本身,而是她所釋放的土壤,即是「日常」。

《好人難尋》一篇,故事脈絡頗為簡單:一個生活在喬治亞州的老太太與家人出遊。

老太太是個貌似篤信的基督徒,她表面上的虔誠與瑣碎構成了這篇小說的主調。

與此同時,她是個內心戲很足的人。

這些戲在日常的場景下,一點點釋放出她內心的「小惡」。

當然她自己未意識到,這些會成為蝴蝶效應的毫末,導致舉家滅門的慘劇。

小說開始不久,就談及她的虛榮。

她在出行前精心地裝扮,只為「萬一發生意外,過往行人看見她暴死在公路上,誰都一眼就能辨認出她是一位高貴夫人」。

你會發現,她的每一點微小的積惡,都來自於庸常。

如同文中「每隔幾分種就讓自己的呼嚕聲擾醒一次」的細節,有種讓讀者難堪的感同身受。

車禍後,老太太偶遇命案在逃犯「格格不入」(misfit)。

她在一種荏弱而蒼白的邏輯加持之下,似乎理直氣壯麵對這個普遍意義上的「惡人」。

這個邏輯即是宗教。

奧康納的筆觸,似乎充滿了對宗教無力救贖的嘲諷。

不難理解,她的作品也因此受到了嚴厲的指控,被某本天主教雜誌認定是「對《聖經》的粗暴否定」。

奧康納自我辯護說,小說家「不應該為了迎合抽象的真理而去改變或扭曲現實」。

她恰恰是為那些「認為上帝死了的人」而寫作,她以文字作為她的懲罰或救贖之道。

2015年,美國郵政署發行了一枚奧康納的紀念郵票。

郵票上是奧康納求學時的照片,身後是四根孔雀翎。

奧康納對孔雀的鐘愛一生未變,甚至寫過一篇文章《百鳥之王》,講述她飼養孔雀的經歷。

奧康納養殖了一百多隻孔雀,但她的行為並未得到鄰里周遭的認同。

「我發現,許多人天生就不能欣賞孔雀開屏的美景。

有一兩次,他們問我,孔雀『有什麼用』——我沒有回答,這是個不值得回答的問題。

」其間她還提到與一個賣籬笆樁的人的對話,後者說因為家庭的厭惡,不得不殺掉了自己養的孔雀,並且存放在冰箱里備食。

奧康納問他味道如何。「也沒比任何別的雞強到哪裡去。」他說,「但是我寧可把它們堆著吃,也不願意聽它們叫。」

本文原載於《時尚芭莎》6月下 讀書專欄

主筆/葛亮

編輯/徐曉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芭莎 的精彩文章:

1960s:叛逆的年輕人引發了一場時尚界「大地震」

TAG:時尚芭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