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華嚴經》就是佛最大的寶藏,無價的珍寶都在這裡華嚴經疏序淺釋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序淺釋
美國萬佛聖城宣化上人講述於三藩市佛教講堂
一九七一年六月十三日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B6.旨趣玄微(分二)
C1.理事無礙 C2.事事無礙 C1(分二)
D1.示三大 D2.融真妄
今D1
【其為旨也,冥真體於萬化之域,顯德相於重玄之門;用繁興以恆如,智周鑒而常靜。】
其為旨也:這一段文是說這個旨趣的玄微。旨,是宗旨;趣,是趣向。這部經宗旨的趣向,玄妙而精微。
冥真體於萬化之域:冥,是冥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契合這個真體。這真體,也就是這個本體。萬化,就是這世間一個造化之開始,也就是一個造化之總,所以叫萬化。域,是疆界、地方,也可以當「處」字講。你若不懂那個「域」字,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那個地方」。
冥真體,就是契合這個本體;本體,也就是佛的法身。佛的法身是什麼樣子呢?也就是個法性;法性是怎麼樣子呢?
法性如虛空,無取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法性如虛空,法性像虛空似的。無取,沒有法子取;你不能說法性在這兒,我把它搬到這個地方,沒有法子搬的,你沒有法子取的,沒有法子可以拿得到。亦無見,也看不見的;為什麼?因為它像虛空似的,你怎麼可以見?說:「把這個虛空拿來我看看,我看一看虛空」,你拿不到的,虛空是無邊無際的,你看不見虛空是個什麼樣子;虛空就是什麼也沒有的。什麼也沒有,你說它是個什麼樣子?沒有樣子,所以說「亦無見」。
性空即是佛,你能性體達到空寂了,這就是佛;不可得思量,也就是不可思議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前邊已經講過了,「若人慾識佛境界,當凈其意如虛空」,就是好像虛空似的。你們誰要是能像虛空似的,誰就是佛了;你要是不能像虛空似的,那還要修行。佛就好像虛空一樣的,所以說「冥真體於萬化之域」。雖然是虛空,但是還有妙有,真空裡邊能生妙有,妙有不礙虛空,虛空不礙妙有,所以──
顯德相於重玄之門:顯,顯露出來。德相,也就是萬德之相,佛的功德相;顯佛的功德相於重玄之門。重玄,就是玄之又玄;之門,也就是那個眾妙門。這個重玄之門,就是老子所說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於重玄之門,這個門是非常的玄妙,佛的德相在玄妙的門徑裡頭,都能顯現出來。
講起佛的德相,是說不完的。有這麼一首偈頌,是講佛的德相──
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
虛空可量風可系,無能盡說佛功德。
「剎塵心念可數知」,剎塵,就是法界微塵剎海的國土,不知有多少;好像剎塵那麼多的心念,也可以數得知道有多少。「大海中水可飲盡」,那大海的水,沒有法子可飲得盡的,但是也算可以喝乾了它──這一口,就把五湖四海的水,都給喝盡了。
「虛空可量風可系」,虛空本來不可量的,沒有數量的,但是也算可以數量出來有多少虛空。這個風,你用繩子也拴不住它;假設你有神通,你可以把風拴住,可以把虛空量出來多少。大海的水,你用神通一口把它都喝乾了。「無能盡說佛功德」,剎塵的心念都可以數盡,都可以用算術算明白了,可是沒有辦法能說出佛的功德有多少。
所以說「顯德相於重玄之門」,為什麼說「重玄」呢?就是重重無盡、無盡重重。
用繁興以恆如:它這個用途多得不得了。繁,就是多;興,是興起來。用繁興,就是用途很多。以恆如,就是常常的;這「如」也是「靜」,也就是「不動」的意思。
智周鑒而常靜:智慧周遍來觀察;鑒,是觀察。常靜,就是恆靜。
D2.融真妄
【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真妄交徹: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妄」是從「真」那兒來的;「真」是從「妄」有的。所以「真不離妄,妄不離真」,這叫真妄交徹。好像什麼呢?好像水的波浪和濕性是一樣,波浪不離這個濕性,但是這個濕性可不是波浪。這「濕性」和「波浪」,也就譬喻「真」和「妄」是一樣的。妄就是波浪,在濕性裡邊生出一種波浪,這就有了妄,這濕性就是個真。所以在波浪裡邊也就有這個濕性,可是濕性的本體沒有波浪,單單濕,它不一定有波浪。所以就譬喻「真妄交徹」這個道理──但是在「真」裡邊也包含有「妄」,「妄」裡邊也包含有「真」,雖然是兩個名稱,但是它原來是一體的,原來都有濕性。
在《永嘉大師證道歌》上說:「不求真,不斷妄,了知二法空無相。」為什麼不求真呢?真也沒有個相;為什麼不斷妄呢?妄也沒有一個相貌。你要是迷的時候,就是妄;你要是悟的時候,就是真,所以叫真妄交徹。這個真妄交徹,彼此不相舍離的,所以才說──
即凡心而見佛心:就在這凡夫的心,你就可以見到佛心。可是凡夫可以成佛,但佛是不是又可以做凡夫呢?不能這樣講;因為佛若再做凡夫,那麼人就不需要做佛了。佛不做凡夫,如果佛化身去做凡夫,佛本體是如如不動的。那麼凡夫是不是永遠都是凡夫呢?不是,就在凡夫的心性裡邊,就可以見到佛性。因此應該這麼樣講:「凡夫可以成佛」,不可以說:「佛又可以成凡夫」。
即凡心而見佛心,就在凡夫這個境界上,就可以見到佛的境界。為什麼呢?因為真妄交徹,是離不開的。所以眾生怎麼就可以成佛呢?就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單單是人,所有的眾生都可以成佛。
有人說:「講了這麼多天,什麼叫眾生呢?眾生、眾生,講來講去也不知道。」
我現在告訴你,這個眾生一般來講,有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因情有」,胎是因為有情,父母有這種情感,才生出子女來。
「卵惟想生」,卵生的眾生就是由想而生的。好像雞菢雞蛋,它趴在那個雞蛋上想:「我這個雞子,或者是雞女就快生出來了,就快出來了……」它一天到晚這麼想,想來想去,也不出來,就趴在那地方也不動了。因為那老母雞一定要雞子出來,就想:「一定要出來,一定要生,快點!」它就這麼想,想來想去,啊!果然遂心滿願,這個小雞子就生出來了。小雞子一生出,母雞就用嘴把蛋給啄開了,一啄開了,啊!母雞就歡喜得不得了。母雞在那兒熱得把身毛都脫去了,它也不走,甚至於豁出命來,死了都要把這個雞女、雞子,生出來。你看!這就因為想而想出來的。以前母雞下蛋,也就預備生雞子、雞女,所以菢在一起就生出來了。
母雞菢小雞子的時候,沒有雜念,不打其他的妄想,那真是專一了,真是沒有雜念了!就是只有這一個妄想:「快一點、快一點,再等一天就可以了。」那麼第二天呢?再多等一天,等來等去,等到三七二十一天,或者四七二十八天,就生出小雞子來了。
「濕以合感」,濕生就是濕和他物有和合的機會,而生出這個生物來;好像濕和土互相一和合,那地方有一點不垢不凈的樣子,它就生出來了。你說它乾淨,也不是乾淨;你說它邋遢,也沒有生蟲子。這時候,它還沒有生蟲子,可是等不多久,這個水土相合的地方,得到太陽光這種種的因緣,啊!它就生出來了,或者生出蟲子呀,或者生出蝴蝶之類的。
「化以離應」,好像蝴蝶是由蛹化出來的。
若講十二類生,除了胎生、卵生、濕生、化生之外,還有「有色」,就有形色可見的;「無色」,就是無形色可見的;「有想」,有有想的眾生;「無想」,沒有想的眾生。又有「非有色、非無色、非有想、非無想」的眾生。有這麼多種類的眾生,你若想詳細明白,可以研究《楞嚴經》;因為《楞嚴經》上說得很明白。
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很多的因緣幫助他生的,所以叫眾生。眾生可以成佛,因為都有佛性;因為這樣,所以說「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
事理雙修:事,是事相;理,是理體。事,是有相的;理,是無形的。無形,這是個理;好像我們成佛,我們成什麼佛?就成這一個理;我們知道有這一種道理,所以要依據這個理來修。《華嚴經》講四種法界,就是(一)事法界、(二)理法界、(三)理事無礙法界、(四)事事無礙法界。現在講「事理雙修」──又修事相,又修理體;事也不礙理,理也不礙事。
依本智而求佛智:本智,是我們每一個人本有的智慧;依照我們本有的智慧,來求得成佛的智慧。成佛的智慧,也就是證得我們本來的智慧。我們人人都有本智,所以人人都可以開佛的智慧;要是沒有這個根本的智慧,也就不會成佛。這不單人人都有,一切眾生都有這種根本的智慧,所以才說「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
我們把這《華嚴經》研究明白了,也就「即凡心而見佛心」;你再能依照這《華嚴經》的方法來修行,也就是「依本智而求佛智」,得到佛的智慧。你不讀《華嚴經》,不知道佛的真富貴;這《華嚴經》就是佛最大的寶藏,無價的珍寶都在這《華嚴經》裡頭呢!所以聽過《華嚴經》的人,就知道這佛法的妙處了。
你們各位,如果從一開始,我講多少,你們就把它讀熟了,不要那個經的本子,就能背得出來,那麼到現在就背了很多了。但是從一開始,也沒有這樣做,到現在也就忘了很多了;想要再把它背下來,就覺得很多。不過有志者事竟成,你要是有這種心的話,還可以來得及;等下個禮拜天,可以背給我聽一聽,我看看都是誰能背得出。若都背不出呢?也沒有關係;若都能背得出呢?那是更好了,我很歡喜。那麼都背不出呢,我也不會不歡喜,因為我有這麼一句,說Everything"s OK!(怎麼樣都好!),所以若有一個不歡喜,那就是不OK了。
※8.《法華經》是經中之王,《華嚴經》是王中之王華嚴經疏序淺釋
※開悟的因緣宣化上人原聲開示
TAG:宣化上人專弘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