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尉遲恭還是尉遲融——尉遲敬德更名之思

尉遲恭還是尉遲融——尉遲敬德更名之思

尉遲恭,字敬德,本來並不是問題。但自1971年敬德墓被發掘後,人們發現墓誌所載敬德名「融」。於是,張沛、樊光春撰文提出當以墓誌為準,而蘇相禹卻認為事情複雜,使用「尉遲恭」之名當謹慎。遺憾地是,前者只選擇相信墓誌,沒能展開論證;後者提出問題卻沒能予以解決,故本文將重新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研。

敬德名「恭」

《尉遲敬德碑》與《新唐書·尉遲敬德傳》均記載:「尉遲敬德名恭,字敬德。」

《尉遲敬德碑》原名《大唐故司徒并州都督鄂國忠武公之碑》,立於顯慶四年(659),可惜碑文在述及敬德姓名處已泐,所幸《文苑英華》對此有所收錄,故先賢均據《文苑英華》補寫為「公諱恭,字敬德」,應是不誤。

《新唐書·尉遲敬德傳》載:「尉遲敬德名恭,以字行」,但《舊唐書》卻只是直書「尉遲敬德」而未提其名。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指出,《新唐書》修撰時,唐實錄、國史尚存,又值「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於世,故《新唐書》採取轉多……皆《舊唐書》所無者」。可見,《新唐書》是在甄別大量史料後,對《舊唐書》不載敬德名諱的做法作了一次補充說明,補充其名為「恭」,說明這樣做的原因是敬德以字行於世。這樣來看,敬德名恭是確定無疑的了。

敬德晚年更名「融」

貞觀十七年(643)二月,敬德「表乞骸骨」(《資治通鑒》卷196太宗貞觀十七年),此後敬德「篤信仙方,飛煉金石,服食雲母粉,穿築池台,崇飾羅綺,嘗奏清商樂以自奉養,不與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可見,敬德晚年沉迷道教,而信道教者常會因某種原因而變更其名,如武攸緒「恬淡寡慾,好《易》《莊周》書。少變姓名」(《新唐書·武攸緒傳》)。武宗李瀍,因「疾久未平,以為漢火德,改『洛』為『雒』;唐土德,不可以王氣勝君名」(《資治通鑒》卷248武宗會昌六年),遂更名「炎」。那麼以此推斷,敬德也很可能更名,他把名定為「融」字,至少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融」有表示長久之意,符合道教求長生的心理。如《詩經·大雅·既醉》有「照明有融,高朗令終」之句,漢代蔡邕在《郭有道林宗碑》中也有「稟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的提法。顯然,用「融」為名,能表達對永生的一種期盼。

其次,道教本尚虛融,用「融」字不但符合道教的精神,而且從道教經典上來講,在讀音上「融」字亦能暗示出「恭」字來。《道德經》中有「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之句。按《廣韻》「容」屬上平聲鍾第三,「融」屬上平聲東第一,音雖不同但極為相近;「公」屬上平聲東第一,「恭」屬上平聲鍾第三,讀音也極為相近。所以「容乃公」讀音極類「融乃恭」。那麼「尉遲融」也就是「尉遲恭」了。實際上,很多道士更名時都曾化用經典,如與敬德幾乎同時代的著名道士王玄覽,俗名暉,後更法名玄覽(《道藏·玄珠錄》),很明顯是取自《道德經》「滌出玄覽」之意。

再次,「知常容,容乃公」句,符合敬德的政治心路。敬德在玄武門之變中立有大功,事後「論功,敬德與長孫無忌為第一……貞觀元年(627),拜右武候大將軍,賜爵吳國公,與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四人並食實封千三百戶」(《舊唐書·尉遲敬德傳》)。但從職事官角度來看,貞觀元年,長孫無忌「拜尚書右僕射」(《舊唐書·長孫無忌傳》),房玄齡「代蕭瑀為中書令」(《舊唐書·房玄齡傳》),二年,杜如晦「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舊唐書·杜如晦傳》),三人俱是相職,而敬德只是右武候大將軍。於是,敬德「負其功,每見無忌、玄齡、如晦等短長,必面折廷辯,由是與執政不平」(《舊唐書·尉遲敬德傳》),結果被調出京城,「三年,出為襄州都督。八年,累遷同州刺史」(《舊唐書·尉遲敬德傳》)。這就更讓敬德難以接受,「嘗侍宴慶善宮,時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毆道宗目,幾至眇。太宗不懌而罷」(《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到貞觀十三年還發生了誣敬德謀反的事件,「上嘗謂敬德曰:『人或言卿反,何也?』對曰:『臣反是實!臣從陛下征伐四方,身經百戰,今之存者,皆鋒鏑之餘也。天下已定,乃更疑臣反乎!』因解衣投地,出其瘢痍。上為之流涕,曰:『卿復服,朕不疑卿,故語卿,何更恨邪!」(《資治通鑒》卷195太宗貞觀十三年)。從這些事件來看,敬德對他功勞第一,但職事位低是憤憤不平的。而「知常容,容乃公」這句話,按王弼所注句意是「無所不包通也。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包通就會感到坦蕩公平,對晚年的敬德來說,這句話恰好點中了他的心結。由此來看,敬德晚年更名為「融」是極為可能的。

名「融」並未彰顯

唐制,「京常參官及外官五品已上,每有除拜,中書門下皆立簿書,謂之『具員』」(《唐會要·中書省》),具員簿將官員的「鄉貫、歷任官諱同一狀中書門下」 (《唐會要·中書省》)。顯然按照制度,敬德更名是要上報宰相、皇帝的(按敬德雖然在貞觀十七年致仕,但貞觀十九年征遼時,仍除拜敬德「以本官行太常卿,為左一馬軍總管」,說明致仕後,遇非常之事仍會有除拜,因此即便致仕改名也要上報)。但在貞觀二十年發生了張亮事件,據《舊唐書·張亮傳》載:

有公孫常者,頗擅文辭,自言有黃白之術,尤與亮善。亮謂曰:「吾嘗聞圖讖『有弓長之君當別都』,雖有此言,實不願聞之。」常又言亮名應圖錄,亮大悅。二十年,有陝人常德玄告其事,並言亮有義兒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竟斬於市,籍沒其家。

張亮一句「有弓長之君當別都」就成了被問斬的罪證。那麼,如果敬德上報改名,就很有可能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比附張亮,而大做文章。再聯繫到曾被誣謀反之事,敬德就更不敢上報了。而墓誌放在墓道裡面無人知曉,所以留下了敬德更名的證據。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墓誌在「融,字敬德」四字處有明顯的塗改,原因就是在刻石時,敬德家人不敢把更名的事向外公開,工匠最初刻的當是「恭,字敬德」,「融,字敬德」是敬德家人自己重刻的,因為畢竟不是專業工匠,故刻出的字體與周圍字不同,又因墓誌字多而密,為留下較大的重刻空間,所以把「字敬德」三個字也一併塗掉重刻了。

總之,尉遲敬德名「恭」是他一生中大部分時間使用的名字,名「融」是晚年信奉道教之後的改名,兩者都是他的名字。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唐代特權階層仕宦與社會流動研究」(14CZS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師範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青少年藍皮書: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19)》在京發布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