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與 「肉」息息相通
不 知你注意到沒有,不論在漢 語還是別的語言里,人們都 喜歡用肉體上的感覺來描述精神 上的感受。譬如,「她的話把我深 深刺痛了」,「刺痛」本是身體的疼 痛,在這裡卻被用到了精神層面 上 ;再比如,「聽了他的話,她的 心感到一陣灼痛」,「灼痛」原本是 皮膚被燒傷的感覺,在這裡也被用 來形容精神上的苦楚 ;最誇張的還 有「他的心都碎了」,人們用「心 碎(heartbreak)」來形容悲觀絕 望的情緒。
你一定會說,這都是些比喻 罷了,精神上的痛苦跟肉體的疼痛 怎麼可能是一回事呢?難道我用 一句尖刻的話把你「刺痛」,跟我 用針扎你一下,其效果是一樣的 嗎?
出乎你意料的是,越來越多 的證據表明,一些精神上的傷害所 引起的大腦反應,跟肉體上的傷害 效果是一樣的。這就是說,我們的 「靈」與「肉」是息息相通的。
「靈」與「肉」相通
2000 年代早期,美國女心理 學家娜米·愛森堡被這樣一個問題 吸引了 :過去生活中被人拒絕的 經歷是通過什麼方式縈繞我們一 生的?譬如,當校足球隊選拔運動 員,我們沒選上 ;或者自己被朋友 的圈子孤立在外……這些經歷我 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為了找出當我們被人拒絕時, 大腦中發生了什麼變化,愛森堡讓 一群志願者參加一個叫「網路傳 球」的電腦遊戲。遊戲中有三位隊 員,相互傳球,每個志願者都以為 自己是在跟隔壁房間的另兩名志願 者在玩這款遊戲,而事實上,另兩 名參與者不過是由電腦操控的虛擬 球員。
一開始大家都很友好,但很 快虛擬球員就把志願者晾在一邊, 不再把球傳給他了。對於這些志願 者,這幾乎是一個侮辱,有些人很 快做出激烈的反應——有的在凳子 上陷下去,有的朝屏幕揮拳頭。
在這過程中,大腦掃描儀記 錄下志願者的大腦活動。記錄的情 況表明,當感到受辱時,他們大腦 的背側前扣帶皮層非常活躍。這個 皮層本來是感受身體疼痛的區域, 通常在我們肉體上遭受傷害時才會 被激活,而且身體越是感覺疼痛, 它就越活躍。在玩「網路傳球」游 戲時,志願者看起來也是如此 :那 些被拒絕後情緒最壞的人,他們的 這一皮層也顯得越活躍。
另一項研究也證實了這個結 論。研究者發現,在交往中被人拒 絕,不僅會激活背側前扣帶皮層, 還會激活另一個叫「前腦島」的腦 區。這個腦區也與肉體的疼痛感有 關,譬如,我們割傷了手指或者骨 折之後,這個腦區就會激烈活動。 此外,讓人吃驚的是,原本是對肉 體的不適做出反應的大腦感覺中 心,當人在社交中遭遇挫折,也會 出現顯著的活動。
這一切都說明,人精神上的 不安可以轉化為肉體上的不適。這 就怪不得,當我們心中煩惱時,身 體也會不自在起來。過去我們認為 這只是說說,現在看來是有道理的。
性格由生理決定
關於肉體的疼痛與精神上的 痛苦的彼此影響和轉化,科學家還 做過很多別的實驗。比如在一項研 究中,他們發現,倘若一個人感覺 遭人孤立,那他的手被火燙著時會 更敏感 ;而讓人把一隻手浸入冰水 中1分鐘,這個人不僅會感到手凍, 與之伴隨,還會產生一種被忽視和 孤立的感覺。
反過來也一樣,減輕身體的 疼痛,同時也能減輕對受辱的敏感。 在一項實驗中,一位心理學家招募了 62 名學生,一組在三周內每天 吃 2 片撲熱息痛(一種止痛藥), 另一組吃安慰劑。每日晚上,學生 們完成一次問卷調查,調查他們在 白天對遭人拒絕的情緒反應。實驗 結束後,心理學家發現,那些服用 撲熱息痛的志願者, 「臉皮變厚」了, 對日常生活中感情方面的傷害明顯 地不那麼敏感了。
撲熱息痛原本只能減輕肉體 的疼痛,但現在竟然可以減輕我們 在情感上受到的傷害。之後,愛森堡的「網路傳球」 遊戲也印證了這個效應 :那些服用 撲熱息痛的志願者比起那些只服用 安慰劑的志願者,他們大腦背側前 扣帶皮層和前腦島的活躍程度都顯 著下降。
這項研究或許能夠解釋,為 什麼性格外向的人比內向的人在與 人打交道時「臉皮更厚」,更不容 易傷害。這是因為,外向的人一般 比內向的人對身體的不適也更易忍 受。總之,外向和內向不只是心理 學上的概念,而是有著生理基礎的。
如果再問這兩類人對身體不 適的敏感程度為何不同,那就要 追溯到遺傳上去了。人體有一個 叫 OPRM1 的基因,這個基因負 責編碼一種可以起到鎮痛作用的蛋 白。這個基因上有時還會有微小的 突變。突變會使人對肉體上的痛楚 更敏感。比如,擁有這種突變的人 在做過外科手術後,一般需要服用 更多的嗎啡鎮痛。而科學家發現, 那些有突變的人比沒有突變的人, 在遭遇拒絕之後,更易陷入抑鬱情 緒。
與孤獨相伴的神秘癥狀
這個「靈」與「肉」相通的 現象還被科學家用來解釋與孤獨相 伴隨的一些神秘癥狀。科學家很早 就發現,在那些缺乏交際的人身上, 經常會伴有慢性炎症,這說明他們 抵禦細菌的能力較強。但與此同時, 他們抗病毒的能力卻較一般人弱。 為什麼會如此呢?在過去的 10 年 里這一直是個謎。但現在,答案開 始浮出水面。
我 們 知 道, 病 毒 主 要 靠 在 人群中間傳播,譬如流行感冒、 SARS 等,皆離不開人群。這是 因為,病毒本身不是一個能獨立生 存的生命,它必須寄宿在有生命的 生物體上。但細菌卻是一種能獨立 存在的生命,哪怕你身邊一個生物 都沒有,它們也可以藏身於環境之 中。在進化史上,很多致命的細菌 感染通常來自傷口的感染,比如我 們在砍柴時不小心砍到自己手上, 要是沒有及時消毒,傷口就會感染 上細菌,伴隨化膿這種炎症反應。 這些細菌感染在我們祖先單獨一 人,身邊沒有同伴護理的情況下最 容易發生。
結果,作為進化的產物,我 們的身體就進化出這樣一種策略 : 當我們在群體中過著愉快的社交生 活時,免疫系統就集中精力於預防 各種病毒 ;但如果孤身一人獨處, 那它就集中精力於預防細菌感染。 對細菌入侵過於警惕的結果是,我 們身上的炎症基因被過度表達了, 所以在孤獨的人身上通常就會伴有 慢性炎症。這種炎症帶來的一個副 作用是,使我們易得心臟病、癌 症和老年痴呆症等老年疾病。
所以,孤獨雖然是一種心理 上的主觀感受,但它對肉體卻能發 生實實在在的客觀作用——包括慢 性炎症和各種老年疾病。 這些研究帶給我們的啟發幾 乎是一個眾所周知的常識 :一個人 要想身體健康,那首先就要心理健 康,心理健康了,抵禦疾病、減輕 痛苦的能力自然也會增強。 今天,我們生活在信息時代, 上網聊天、參與討論幾乎已經成為 每個人日常活動的一部分。語言暴 力在網路上也多起來。許多人在現 實中文質彬彬,一到網上就換了一 副面孔,出口就是粗話、髒話。他 們覺得,反正語言對人不會構成實 質性的傷害,所以不用為此負責。 但如果他們了解到,語言暴力跟實 際的暴力在很多時候效果是相似 的,那麼以後在網上說話,也許就 會更謹慎、更文明些。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