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貓不通人性?難馴服?這些「鏟屎官」用這個實驗去驗證

貓不通人性?難馴服?這些「鏟屎官」用這個實驗去驗證

很多人都有養貓或者養狗的經歷。那麼養一隻汪星人和養一隻喵星人有什麼區別呢?對我而言,養條狗,起碼咱還是狗的主子;養只貓,恐怕貓大爺是咱的主子。養貓的人大多自稱「貓奴」或者「鏟屎官」,諸位可曾見過養狗的人自稱「狗奴」?

科學家們也注意到了這個有趣的現象。他們發現,狗與人類的聯繫似乎更加緊密,它們似乎更容易理解主人的想法和指示,與主人的關係也更加親密。相反,貓似乎無法像狗一樣「分享我們的腦電波」。科學家們用「動物社會智能」形象地表述動物(例如狗)能夠理解人類意圖的獨特能力。

當科學家們發現了狗與人類的獨特聯繫時,他們非常好奇這種聯繫究竟是怎樣形成並且演化的。因為這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理解馴化如何影響動物的社會智能的演化,甚至可能啟發我們理解人類自身的思維是如何演化的。

狗的社會智能革命

對狗的社會智能的研究源起於一條叫Oreo的拉布拉多犬。Oreo的主人布萊恩·黑爾(Brian Hare)是一位美國埃默里大學的本科生,當時他正在研究人類嬰幼兒的社會智能。他給嬰兒們安排了一項「指向測試」——在嬰兒的面前擺兩個碗,手指指向哪個,嬰兒就會爬向哪個碗。

實驗設計很簡單,然而當黑爾把實驗對象替換成動物時,只有極少數動物能通過測試,即使是人類的近親黑猩猩都無法通過測試,因為它們無法理解測試人員的意圖。看到這裡,各位肯定會心一笑:「我家的狗子絕對沒問題」。黑爾也是這麼想的,他對Oreo進行了指向測試,結果Oreo順利通過了測試,證明了自己的判斷。

1998年,黑爾和匈牙利布達佩斯羅蘭大學的教授亞當·米克羅斯(ádám Miklósi)共同發表研究成果,宣稱狗可以通過「指向測試」,引發了當時科學界對狗的社會智能研究熱潮。

有趣的是,人們似乎對研究貓的社會智能沒什麼興趣。從1998年到現在,已經有數十個實驗室發表了數百篇關於狗社會智能的研究論文,但是以貓為研究對象的論文幾乎沒有。這似乎不符合常理,因為貓同樣經歷了漫長的馴化,也是最常見的家養寵物之一。

人為的感覺和經驗絕對不是忽視貓的社會智能研究的理由。米克羅斯本人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2005年他就發表了對貓進行「指向測試」的實驗,結果表明,貓可以完成得和狗一樣好。但是這依然沒有引起科學界的注意。人們亟需一場對貓社會智能研究的革命,但是革命的曙光在哪裡呢?

貓社會智能革命的曙光

曙光來自一位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博士後克莉斯汀·維塔勒(Kristyn Vitale)。維塔勒的研究方向是研究貓科動物的大腦。一天,她的實驗室來了一位獨特的客人,克拉拉(Clara)和她的貓Lyla。維塔勒發現當克拉拉離開之後,Lyla開始坐立不安,它爬向克拉拉離開的門,然後不停地喵喵叫。2分鐘後,克拉拉回到房間,Lyla趕緊跑過去,蹭著主人的腿和臉。

這一現象啟發了維塔勒,她認識到貓其實也可以很依賴主人,和主人有很強的聯繫。於是她給自己的貓Carl安排了「指向測試」,Carl不費吹灰之力就通過了測試。與此同時,維塔勒為克拉拉和她的貓Lyla安排了更加複雜的測試。

維塔勒在實驗室的地板上放置了一個帶有黑色和白色飄帶的風扇,然後打開了風扇的開關。通常這種奇怪的玩意會把貓嚇壞,但是克拉拉溫柔地安撫著Lyla,用自己的行為表示風扇沒什麼好怕的。慢慢的,Lyla不再對風扇感到恐懼,這表明它信任自己的主人,能感受到主人傳遞出的善意。

2017年,維塔勒和自己的導師莫妮可·尤德爾(Monique Udell)合作發表了一篇論文表明,相比於和食物或者玩具一起玩耍,貓更願意與人類互動。隨後,該團隊再次發表論文稱貓會花更多的時間與指著它們或者叫它們名字的人類互動。

世界上其它地方也在進行著類似的研究。2015年,義大利的研究人員發表的研究表明,貓和狗一樣可以根據人類的情緒塑造自己的行為。米克羅斯在羅蘭大學的同事彼得·龐加齊(Péter Pongrácz),發明了更高級的「指向測試」。他的團隊成員沒有使用手指,而是凝視著一個物體。令人驚訝的是,貓在70%的情況下都能夠識別出人類的凝視。要知道動物很少相互凝視,因為這往往代表著敵意。貓能正確理解人類的凝視,證明它們已經進化到與人類進行較為複雜交流的地步了。

這幾項研究足以讓科學家們認識到貓的社會智能能力完全可以與狗相匹配。龐加齊說:「在社交方面,人們普遍認為貓是愚蠢而自私的,然而新的成果正在改變人們的看法。」也許對貓社會智能研究的革命即將到來,而Lyla和Carl等貓中豪傑就是這場革命的先行者。

為什麼貓總是很冷漠?

即使很多實驗結果已經為貓的社交智能背書,我們依然不可否認日常生活中,貓與我們存在著隔離感,不像狗和我們那樣親密。即使在實驗中,也有很多貓不願意配合。龐加齊的實驗不得不在家中進行,即便如此,99隻被試貓中只有41隻願意合作,其它的要麼拽拽地不理會人,要麼就躲在沙發下。

對此米克羅斯解釋到:「相比於狗,貓的警戒心更強。它們有社會智能的能力,但當它們處於一個陌生的環境,或與陌生的人在一起時會非常緊張。」而這種現象背後更深層的原因可能要從貓與狗不同的進化歷史中尋找答案。大多數馴養動物的祖先都是群居生活的,群體有明顯階級性。人類無意中利用了動物群體的這種階級結構,取代了它們中「領頭羊」的地位,從而對整個有凝聚力的群體實行更有效的控制。

狗喜歡群居且具有階級性,是人類數千年來集中馴化和選育的產物。相比之下,家貓的祖先是兇猛的野貓,它們是獨來獨往的獵手,最開始出現於人類活動區域里捕殺嚙齒動物,而逐漸被人所接納。這兩種動物雖然都可以和人類在一起生活,但對於貓來說,人類可能只是個「室友」。

那麼,貓可以被馴化嗎?答案是肯定的,但它們的馴化可能僅僅只是個開始。儘管與人合得來,大多數家貓卻仍不馴服,也不指望人類幫忙尋找食物和配偶。可以說,家貓的馴化之路還很長。

當然人們對貓社會智能的了解依舊非常有限。黑爾認為,「要想真正了解貓科動物社會智能的進化,研究人員需要將家貓與其直系祖先進行系統的比較。同時,我們需要更多關於貓社會智能的研究,例如研究貓能否識別出自己的名字」。

家中有貓的「鏟屎官們」如果也對貓的社會智能測試感興趣不妨一試哦,看看家中的「主子」能不能通過「指向測試」吧!

撰文| 郝春暉 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態學專業

審閱| 胡愷 動植物科普作家

編輯| 王波

文章由騰訊科普「科普中國頭條創作與推送項目」團隊推出

轉載請註明來自科普中國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9/05/cats-rival-dogs-many-tests-social-smarts-anyone-brave-enough-study-them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343989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039149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071-014-0832-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60289618300035?via=ihu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的精彩文章:

叢樂:癌症是由自身細胞病變產生,每種癌症都是一個特別的疾病

TAG:科普中國頭條創作推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