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守陵人後代「捐出」博物館

守陵人後代「捐出」博物館

瀋陽市瀋河區福陵社區居民在玩滿族傳統遊戲

守陵人後代「捐出」博物館

文/本刊記者 景雪峰 Text by our reporter Jing Xuefeng

圖/宵夜 阿輝 Photo by Xiao Ye and A Hui

說起瀋陽的「一宮兩陵」,很多人都耳熟能詳。但你知道在東陵(即福陵)西側有這樣一個社區嗎:這裡世代居住著眾多守陵人,還有著全國最大的社區滿族民俗博物館。這就是瀋河區馬官橋街道福陵社區。

這裡還有多少守陵人的後代?他們還在守陵嗎?一個社區為啥要建滿族民俗博物館?這個博物館都有哪些「好賀兒」(東北話,即好東西)?為了解開這些謎團,本刊記者近日來到福陵社區一探究竟。

奉旨守陵近400年 後人至今聚居此地

駕車沿瀋陽東西快速幹道東行到瀋陽農業大學口出來行駛不遠,就到了守陵人後代聚居的福陵社區。

聽完記者心裡的這些謎團,福陵社區黨委書記黃來英笑了起來:「現在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人甚至外國人來我們社區參觀,就是和你一樣為了解開這些疑問。」黃書記說,福陵社區共有人口7754人,其中滿族人口就有1026人,這些滿族人大多是守陵人的後代,將近400年來一直聚居此地。

黃書記說,根據幾家有代表性的滿族族人考證,1644年,覺爾察氏次子他察奉旨守護福陵。其後裔幾百年一直居住在東陵,在福陵社區的就有200餘人,多姓杜和趙。覺爾察氏滿族正黃旗包衣七世長孫達碦穆,也於1644年奉旨守護福陵,授予關防所屬正黃旗世襲七品。其後裔姓西、趙,也是世居東陵,在福陵社區的也有200餘人。在福陵社區還有一支守陵人的後裔,多姓鄂、俞,共有百餘人。

福陵社區守陵人後代捐出的滿族老物件

據記載,守陵人不僅僅是看守陵墓,還有著一套嚴格的管理體系和明確分工,有的負責巡查保衛,有的負責準備祭品,有的負責飼養牛羊,有的專職負責釀酒。他們世居在福陵還有瀋陽昭陵、新賓永陵附近,忠實守衛著祖先的陵墓,直至二十世紀40年代左右,才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結束了守陵使命。

傳承滿族文化 建社區民俗博物館

現在福陵守陵人的後代雖然不再以守陵為業,很多人也離開了家鄉,但是他們卻時刻不忘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風俗。

黃書記介紹,福陵社區多年來一直在致力民族團結和諧,致力於滿族文化、體育、習俗的挖掘和傳承。不僅成立了瀋陽市首家社區「滿族聯誼分會」,開辦了滿語學校,成立了滿族民間故事代表性傳承人肇恆昌工作室,還在每年5月舉辦滿族民俗周,開展各項傳統的滿族文體活動。

為了更好地傳承發揚滿族文化,打造滿族特色社區,2013年,瀋河區決定將福陵社區列為特色文化社區,投入千萬元資金進行改造,除了建設滿族特色的文化廣場外,還有就是建了全國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社區滿族民俗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是在廢棄廠房上建起來的,佔地700餘平方米,共有15個展區、500餘件展品。館內以大量的圖文和實物,展示了滿族的起源、圖騰、禮儀、家譜、庭院、服飾、飲食、婚俗、俚語等民俗。

黃書記說,建滿族民俗博物館最大的難題,不是資金和工程建設,而是那些藏品都從哪裡來。正當社區工作人員發愁的時候,社區里這些守陵人後裔聽到消息後,紛紛從家裡拿出「傳家寶」——祖傳的老物件獻給社區,有祖上珍藏的族譜,有炕琴、炕桌、悠車,博物館裡的藏品有一半都是社區居民捐的。他們不僅自己拿出祖傳的寶貝,還發動在外地的親戚朋友捐獻文獻資料和老物件,極大地豐富了博物館的藏品。居民們說,這些老物件雖然不一定很值錢,但都是祖上留下來的,很有紀念意義,一般還真捨不得拿出來,不過能讓更多人了解滿族民俗,把這些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也值了。

福陵社區滿族民俗博物館裡的展品

福陵社區滿族民俗博物館裡的滿族人家

一座民俗博物館 凝固滿族歷史風情

走進滿族民俗博物館,就像進入了時空隧道,瞬間穿越歷史長河,一幅幅滿族歷史風情長卷在眼前展現。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關於滿族起源故事的壁畫,講述的是長白山上有一布里湖,數百年前有三位仙女從天而降,來此沐浴。一隻喜鵲叼著一顆紅色果實投到小妹佛庫倫的衣服上,佛庫倫將其含在口中,果子滾入腹中,致其懷孕,生下一子,落地便會說話,轉眼間就長成十餘歲孩子一般大,母親告知實情:「你姓愛新覺羅,名布庫里順。」這就是傳說中滿族祖先的誕生。

接下來看到的是12個滿族圖騰,有長白山神、佛媽媽神、鹿神、太陽神、月亮神等。由此可見,滿族人非常崇拜自然和動物,滿族許多姓氏都是由動植物圖騰演變而來的,如鈕祜祿氏,滿語其意為狼,後發展為郎姓。

在滿族婚俗展區,你能感受到原汁原味的滿族婚俗。滿族婚俗程序繁多,共有通媒、大定、下茶之禮、開剪、迎娶、打下處、插車、憋性、坐帳、拜北斗、回門等多項內容。這些婚俗有的在今天東北的婚禮上還能看到,像邁火盆,就是花轎抬到洞房門前的時候,地上放有火盆,讓喜轎抬著新娘從火盆上經過,「紅紅火火」,俗稱「過火避邪」。

在博物館其他展區,還能看到剪紙、刺繡、服飾、傢具、農具、傳統體育項目珍珠球等實物和影像資料。博物館最後一個展區是新建的民族團結展區,展現了中國56個民族和諧發展、團結進步、共建中華民族家園的時代精神。黃書記說,今年他們還將對博物館進行升級改造,讓博物館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更好地展示我們遼寧的文化自信。

福陵社區居民在寫滿文對聯

(本期特別策劃感謝武斌、肇樂群、黃世明、王開等專家的傾情支持)

原文刊載《今日遼寧》C1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十七世紀歐洲傳教士關於滿族的民族志觀察
北京城裡的蒙古語地名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