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技術輪迴,靜態Web再度成為新趨勢?

技術輪迴,靜態Web再度成為新趨勢?

作者 | Callr Tech 博客

譯者 | 王強

1

探討業界重新重視靜態網站以簡化 web 開發實踐的潮流

最開始,Web 是靜態的。

早期互聯網是修補匠的樂園。儘管 MySpace 和 Facebook 經常被拿來做比較,但這兩項服務其實本質上就不一樣。它們都是在自己輝煌時代的「互聯網範式」的典型代表。

Myspace 和 Facebook 都是社交網路,但在 MySpace 上創建頁面需要有 HTML 和 CSS 的基本知識,畢竟這項服務是在 2003 年推出的。相比之下 Facebook 擁有易用的界面,這促成了它的成功並幫助它贏得了 20 億用戶。

MySpace 與 Facebook 興衰成敗的背後是互聯網最大痛點的解決方案比拼——那就是如何與我們編輯的內容互動?大多數情況下有兩種方案:

所見即所得——顧名思義,這個範式的目的是讓編輯器的效果與最終呈現內容盡量一致。WordPress 是所見即所得方案最知名的早期支持者之一,很快其他人也跟了上來。使用 TinyMCE 構建的 Medium 編輯器(如下所示)是是網上所見即所得體驗最出色的編輯器之一。

效率優先——所見即所得編輯器很容易上手,但往往設計笨重、功能有限。引入某種形式的語法會增加複雜度,但也能讓用戶更好地控制內容的最終呈現效果。此外由於語法(HTML,CSS,Markdown …)會強制執行格式化和排版操作,因此它不再依賴所使用的編輯器了。

媒體編輯預覽

2

WordPress 的黃昏

WordPress 很快佔領了互聯網:它目前擁有大約 60%的 CMS 市場份額。WordPress 太流行了,我們甚至可以從整個互聯網的層面來評價它的影響力:如今有大約三分之一的網站使用 WordPress。

但成功並不意味著受歡迎。實際上高級用戶會出於各種原因放棄 WordPress:

編輯:WP 編輯器很糟糕,哪怕用新版的 Guttenberg 編輯內容也是一種痛苦。它又慢又笨重,還帶有一個複雜的塊邏輯。相比替代選項,用它來排版和編輯內容純粹就是浪費時間。此外,它默認不支持像腳註或內容列表等任何「智能功能」。想要用上這些功能需要複雜而荒謬的流程或者再加一個插件。

安全性:WordPress 的成功招來了大量黑客。基於 WP 的大型網站都必須採用其它措施(比如插件?)來應對各種類型的黑客攻擊。此外 WordPress 支持從 5.2.4(12 年前發布的版本)到 7.2 的所有 PHP 版本。再考慮到所有可用的插件和主題,可行的攻擊途徑簡直是無窮無盡的。這篇文章介紹了最常見的攻擊類型:

https://kinsta.com/blog/is-wordpress-secure/

性能:開箱即用的 WordPress 性能非常糟糕。使用一些增強技術(緩存、CDN …)和一些設置可以加快速度——但這是用戶該做的工作嗎?Web 框架的重點不就是盡量減少優化工作嗎?

插件膨脹:由於 WordPress 需要一大堆插件,它會拖慢網站的速度並影響網站的安全性。全新部署 WP 需要 5-10 個插件才能用,要「優化」出比較好的效果需要 10-15 個插件。

3

改成靜態頁面吧!

2003 年 WordPress 發布時並沒有多少有力的競爭對手。15 年很快就過去了,今天互聯網已經有了激動人心的工具和框架,既可以為作者撰寫的內容排版,也可以為用戶託管並呈現內容。兩種技術共同發展,為回歸靜態的互聯網鋪平了道路。

先來看內容編輯這個話題,談一談 Markdown。

4

Markdown 的崛起

就在 WordPress 變得越來越臃腫的時候,它的替代方案已經既可以用來託管網站,也可以用於內容排版了。

對於內容來說,像 Markdown 這樣的新型輕量級標記語言甚至成為了非技術性配置文件的可靠備選方案。Markdown 的理念很簡單:只要花一小時時間熟悉語法表,幾乎就不用再費勁排版內容了。

事實上,Markdown 直觀易懂而潛力非凡。作者只要使用 Markdown 編輯器搭配一些快捷鍵,就能在創作內容的同時完成排版工作。最重要的是 Markdown 提供了許多導出選項(HTML、PDF、LaTex、Doc …),而且無論最終輸出成什麼格式都不會影響內容的呈現效果。

還有一點容易被忽略的好處:使用 Markdown 時你可以在文檔層處理與文本相關的功能(腳註、標記、到某段的鏈接、目錄、表格和圖表等),而不必再起一層處理它們。這個特性極大提升了內容的可維護性和可移植性

5

不僅編程需要版本控制:內容創作者也需要

為了提升可靠性,版本控制與基於 git 的開發流程迅速在軟體產業普及,使整個開發流程更加可靠,更加安全。此外,用戶許可權管理系統、分支邏輯和完整的文件歷史記錄,以及對比文件不同版本的能力都非常有用,很大程度上減小了錯誤改動的影響,使錯誤更容易修復。

但就在開發者有這麼一大堆新工具幫忙的時候,我們的內容創作者仍然在用 Word 撰寫文章,然後複製粘貼到 WordPress 的所見即所得編輯器里,再開始與排版作鬥爭。那麼何不從開發產業借鑒一些先進的事物呢?

其實雖然聽起來挺奇怪,但 Github 的倉庫就可以當成一個非常好用的內容管理器來用:

簡單的用戶 / 訪問管理。GitHub 的分支邏輯很適合編輯流程。比如在需要嚴格控制已發布的內容時,則可以只向主編授予主分支上的合併許可權,以確保一致性。

分支邏輯:使用 GitHub 倉庫作為內容管理器來用的時候,倉庫的分支可以有很多用途。可以用一個分支作為暫存環境,這樣作者就能在自己的設備上預覽內容的最終呈現效果。

文件歷史:在 GitHub 倉庫里作者可以訪問文件的全部歷史記錄並輕鬆對比各個歷史版本。這個功能很方便,尤其適合多人共同創作的情況。

無設置:存儲庫一點即開,然後再用像 Netlify 這樣的服務點一下就能讓博客上線了。

6

性能問題之外還有受眾範圍問題

我們已經探討了靜態網站在性能或效率方面的好處所在。但光看這些指標是不夠的,我們需要退一步來考慮整體情況。

截至 2017 年,網站的平均頁面大小已經遠超 3MB 了。互聯網發展趨勢中,不僅網頁的尺寸是個問題,還有其它宏觀層面的問題。以下是自 2011 年以來網站頁面平均大小的變化趨勢,以供參考:

為什麼我為了看那麼幾行文字就要非要下載完整而臃腫的 3MB 多頁面?

我們周圍的人們可能都有一部新潮筆記本電腦 / 智能手機,還有高速網路可用。可生活在互聯網服務落後的國家中的人們怎麼辦呢?網路上大部分內容主體都是文字,裝載這些內容的頁面就應該是輕量級的才對。為什麼我為了看那麼幾行文字就要非要下載完整而臃腫的 3MB 多頁面?

7

考慮你的網站訪客的感受

看起來這是發達世界的問題;實際上第三世界受這個問題影響更嚴重。網站糟糕的設計會讓很多人無法獲得可能讓他們受益的服務。此外,多餘的數據會讓網路膨脹堵塞,需求更多資源,乃至推高服務的價格。

我們的觀點很明確:在 2019 年的今天,創建一個充斥非必要動態內容的網站是在濫用公共資源。互聯網是全世界共享的資源,我們何不用簡單的常識來避免公地悲劇的重演?

8

沒人喜歡性能低下的網站

那麼我們向那些喜歡設計臃腫十倍網站的開發者問一個問題:用戶和你們有什麼深仇大恨啊? 互聯網用戶平均接入帶寬才 7.2Mbps,這個速度下需要 3 秒多時間才能載入完一個頁面。

這意味著怎樣的影響?Neil Patel 是 SEO 社區中的知名人物,他製作了一個關於這個話題的非常全面的信息圖。在報告中他估計有 40%的用戶(和 53%的移動用戶)會在網頁載入時間超過 3 秒時直接關掉頁面。因此根據這兩個數字,你就能得出以下讓人抓狂的結論:

新聞網站、媒體網站和其它站點就因為它們無節制地使用動態渲染引擎而導致的低下性能表現,損失了起碼 40% 的潛在流量。這個數字還沒算上網站缺乏搜索引擎優化兼容性而導致的自然搜索流量損失。

所以我們還是讓網站減減肥吧。我們真需要這麼多腳本嗎?為什麼讓動態引擎不斷生成重複靜態內容的做法竟然成了互聯網的標準?在 2019 年的今天,正確處理圖像(調整大小、壓縮、調整載入順序)有那麼難嗎?

為什麼讓動態引擎不斷生成重複靜態內容的做法竟然成了互聯網的標準?——Florent Chauveau

9

開始使用靜態 Web

我們相信靜態網站很快就會重新開始流行了。與此同時,靜態網站在搜索引擎優化賽場上很容易就能擊敗臃腫的動態網站:是時候展現靜態的威力了!

Hugo 非常適合我們的科技博客,因為它簡化了我們的內容編輯流程,同時帶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搜索流量:

幸運的是,自 2008 年 Jekyll 發布以來,靜態網站生成器和其它相關服務正在蓬勃發展。

如果你正在考慮在下一個網站中使用靜態引擎,請查看我們的後續文章,其中介紹了開發者可用的主要框架和工具,以及開發優秀靜態網站的一些技巧和最佳實踐。

靜態 Web 前沿技術:

https://blog.callr.tech/static-website-performance-seo/

GitLab Docker 與 Hugo 的 CI/CD 方案:

https://blog.callr.tech/static-blog-hugo-docker-gitlab/

英文原文:

https://blog.callr.tech/static-web-roots/

點個在看少個 bu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foQ 的精彩文章:

熱度3年猛增20倍,Serverless&雲開發的技術架構全解析

TAG:Info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