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心存善念闖天下,一生必是有福人論語心得第3集

心存善念闖天下,一生必是有福人論語心得第3集

論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替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孔夫子告訴我們:為人善良是前提,胸懷天下是君子

何為君子?做一個善良的人就可以被稱為君子嗎?在孔子看來,還不算。

孔子從來不說做君子就要像某個偶像,這使我想起了一個小故事:

在一條街上,有三個裁縫開了三個裁縫鋪,每家都想多招攬客人。

於是,第一個裁縫掛出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我是本省最好的裁縫。

第二個裁縫想,我不能比他差,於是掛了一塊更大的牌子,寫著:我是全國最好的裁縫。

第三個裁縫看了,想著自己總不能是全世界最好的裁縫吧?左思右想之下,掛了一塊很小的牌子,結果客人們都來了第三家店鋪。

第三個裁縫牌子上寫的是什麼?寫的是:我是這條街上最好的裁縫。

前兩個人希望通過誇大自己的能力贏得顧客,而最後一位裁縫則將視線放到眼前,從當下做起,反而得到人們的認可。

做一個善良的人,然後做好自己,這是孔子認為是「君子」的第一條準則。

孔子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講修身,然後才是平天下,修身即是做好自己,這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是對社會、國家負責的前提。

孔子及其弟子都力爭做「最好的自己」,其目的都是更好地為家庭、社會做貢獻,履行自己的責任。

這來源於信仰、情懷以及社會擔當,但前提是樸素的,立足於腳下,先做好自己,修身養性,才是最基礎的。

那還要怎麼做才能稱之為君子呢?

做一個善良的人只是成為君子的前提,僅僅善良是不足夠的,孔子認為,君子還應該志向偉大、品德高尚,要胸懷天下,奮發有為。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一個人如果想的都是自己的小家庭,那麼這個人是不足以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的。

孔子的學生曾子曾經說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泰伯》)

曾子說:君子要有遠大的志向和抱負,責任重大、道路長遠。在後來的發展中,演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國人的人格理想很有趣,儒家和道家的理想互補,儒家更多提倡社會理想,道家則提倡個人理想。

這也是隱含了我們常說的一句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一個人在顯達的時候能夠把國家的興衰當做自己的責任,還沒有到達君子的高度。

如果人能在窮困的時候還不放棄自己的修養,能心懷天下,這才是真正的君子。

我國古代有很多這樣的名士,雖然自己已經生活艱難,但仍然心繫百姓,為全天下的老百姓考慮。

杜甫在自己的茅屋破敗不堪不能遮風避雨時,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他不擔心自己的處境,反而想到世間還有更多的人需要能夠遮風擋雨的茅屋。

我們不會覺得杜甫是在說大話,反而會被他寬廣的胸懷和熱烈的情感所感動。

再如范仲淹,他認為不論是在朝廷當官,還是在平明百姓,都應該心繫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只有這樣博大的胸懷,如此高遠的志向,才能稱之為君子。

儒家講「天下己任」,是否要拋棄個人的利益,兩者是否衝突?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現在的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真正崇尚學問的人,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的心靈建設。時時學習,處處學習,學習的是一種把握自己的能力。

孔子認為,做君子就是立足於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讓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修養。

以天下為己任,內心有了從容淡定之後,面對生活才不會患得患失。

作為一名中華兒女,不管處在什麼時代,都要有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雄心壯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能夠有」國家命運、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就一定會有大成就。

為人善良是前提,胸懷天下是君子。

心存善念闖天下,一生必是有福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論道 的精彩文章:

六一,二十年前割麥的童年
本事都是逼出來的,成功都是熬出來的曾國藩第6集

TAG:論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