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巴卡吉爾衝突高寒山地作戰戰例分析

印巴卡吉爾衝突高寒山地作戰戰例分析

青 萍

【知遠導讀】高海拔山地作戰戰場環境不同於平原地區或一般山地作戰戰場環境,其主要特點為山高谷深、高寒缺氧、電離層活動頻繁、氣候變化無常,戰場環境十分惡劣。1999年印巴卡吉爾衝突中的圖圖嶺戰鬥是典型的高寒山地戰場環境條件下拔點作戰,印軍先期失利,經及時調整,最終擊退巴方。通過此役,印軍積累了大量的高寒山地拔點作戰經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減少高原反應對人員、裝備和戰鬥能力的影響,克服不利因素,把握主動,有針對性地提高部隊作戰能力值得關注。

1999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卡吉爾地區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這是兩國自1998年相繼進行核試驗以來,在核背景下進行的局部高寒山地拔點作戰行動,行動前後持續74天。印軍先後出動大量兵力,使用包括火箭炮、加農炮在內的各型武器對巴方陣地進行爭奪、炮擊,每天出動幾十架次飛機在海拔3000-4500米以上地區對巴方陣地、據點進行轟炸,最終通過圖圖嶺戰鬥迫使巴基斯坦方面撤出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取得衝突的最終勝利。此役為我軍研究在高寒山地戰場環境條件下拔點作戰行動提供了一次很好的觀察樣本,對未來中印邊境高寒山地拔點作戰戰場環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衝突背景

起因

1984年,印度突然出兵,發動「梅格朵」行動,搶佔了平均海拔在6700米以上的錫亞琴冰川地區,奪取了該地區近3/5的控制權,佔領了兩個極具戰略價值的山口——錫亞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並在尼拉姆深谷地區部署炮兵陣地,嚴重威脅巴方通向斯克爾都後方的戰略公路。這使得巴基斯坦失去了對冰川地區的控制權,同時也引發了印度與中國在邊境上所謂「中印邊境極西段」問題。由此,巴基斯坦頻繁派遣穆斯林武裝人員深入印控克什米爾及拉達克地區,想通過武裝鬥爭,迫使印度撤回部署在錫亞琴冰川的軍隊,減輕巴基斯坦巨大的國防和安全壓力。

地理位置

印巴卡吉爾衝突地區位於克什米爾印巴停火線附近,巴控克什米爾巴爾蒂斯坦地區對面,屬印控克什米爾拉達克吉爾吉特地區。該區為克什米爾拉達克唯一的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區域,民族宗教關係複雜,重要軍事城鎮為卡吉爾。卡吉爾向西為德拉斯河谷,沿河谷經邊境軍事重鎮德拉斯可通斯利那加,距離僅120千米;向南可連接贊斯卡谷底和蘇魯谷地,經谷地內蘇魯河,可翻越高山至拉楚河谷附近區域進入拉達克地區,蘇魯河為印度河支流,發源於潘西拉山口附近冰河,地形崎嶇難行;向東沿姆拜克山谷經印度河谷可至拉達克首府列城,折向北可通錫亞琴冰川;向北與巴控克什米爾重鎮斯克爾都相連,距離173千米,戰略樞紐地位十分重要。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唯一通往拉達克及錫亞琴冰川的公路為斯利那加-列城NH1A號公路,該公路必經卡吉爾,是距離巴基斯坦最近的印度國家幹線公路。

圖1 卡吉爾-德拉斯地區略圖

該區德拉斯附近以北的圖圖嶺高地群為該地區關鍵地域。圖圖嶺為一山頂荒蕪,幾乎無植被附著、頂部略尖的山樑,僅有一條人行便道通向山頂,海拔5500米。山樑向西北延伸數百米為5140高地和5160高地;圖圖嶺以西為由4268高地、4169高地和稍向南偏的4195高地組成的向東南延伸的三角形突出山體,再向西則為與圖圖嶺互為犄角的老虎嶺。可俯瞰德拉斯城鎮,並瞰制NH1A號公路關鍵節點,戰略地位重要。

自然地理環境

圖2 拉達克地區地形巴軍手繪草圖

該地區為德拉斯-卡吉爾地區,山高谷深,為典型高原山地地形,周圍附近150千米範圍內,有5座海拔高度超過8000米以上的雪山。現印巴停火線印方一側山勢陡峭,巴方一側較為平緩,最低點位於卡吉爾附近,海拔2200米左右。該地區氣候多變,夏季時間短且氣溫不高,冬季持續時間長,夜間溫度可低至-40℃。衝突期間,印巴兩國主要交火地域為沿德拉斯、卡吉爾、巴塔里克、姆拜克山谷一線附近地區展開,大部分交火地域在海拔5100米左右,部分前沿區域可達5600米。地勢高聳陡峭,冰雪覆蓋,氣候多變。

主要作戰經過

巴方滲透構築階段

1999年3月,在巴基斯坦炮兵火力掩護下,巴方准軍事部隊北方輕步兵團及民兵組織近1000人徒步或搭乘直升機沿印巴實際停火線從德拉斯附近老虎嶺、圖圖嶺,巴塔里克附近朱巴爾、阿魯巴爾等6個方向秘密越過停火線向印方一側前推近10千米,控制了大約200平方千米區域,並利用地形構築了可將各山頂及周邊山脊連成一體的數條交通壕,還使用鋼筋水泥修建掩體等防禦設施,利用部署在後方的火炮陣地,封鎖並嚴密監視控制山谷下的NH1A號公路。直到5月3日天氣轉好後,印軍才發現巴方已經佔領有利地形及制高點,切斷NH1A號公路,使拉達克首府列城成為孤城,錫亞琴冰川方向後勤運輸補給中斷。

圖3 卡吉爾作戰地域地勢手繪草圖

印方初期挫敗階段

最初印軍情報有誤,僅派遣了少部分兵力前往處理控制,並選擇在圖圖嶺附近展開行動,意圖攻佔圖圖嶺,以解除巴方對卡吉爾地區和公路的威脅。從5月初至中旬,印軍組織3個營的兵力進攻圖圖嶺,企圖將巴方擊退。由於巴方防禦設施較為完備,加之山坡陡峭,正面地形相對開闊,無遮蔽物,印軍被巴方火力壓制在山腳下,僅佔領距離嶺頂以下數十米距離的一塊岩石體下部的狹小坡地。

由於局勢未得到有效緩解,印度空軍為其地面部隊提供了近距離空中火力支援,但仍然無法有效支援印軍地面行動展開,未能取得預定戰果。初戰失利,印軍陸軍損失慘重,雖然印度空軍掌握制空權,但其對地打擊和支援印度陸軍作戰效果有限,未能扭轉戰局,前線戰事隨之轉入焦灼對峙狀態。

在經歷初期的挫敗之後,印軍迅速調整部署,並向衝突地區附近持續增派軍力,各印空軍聯隊在斯利那加、列城、阿萬提普爾、烏德漢普爾、伯坦果德、安達姆普爾等多個空軍基地完成部署。印軍開始逐步調集大口徑火炮部隊進入交戰山地區域,解決地面部隊重炮等支援武器嚴重不足的現狀。5月26日,印軍發動代號為「勝利」的空襲行動,但受高海拔環境和巴方對山地白雪進行覆蓋偽裝等因素影響,導致首輪空中打擊效果並不明顯。

圖4 印軍圖圖嶺作戰行動草圖

受到攻擊的巴方迅速調整策略,使用攜帶型防空武器對印度空軍進行反擊。為扭轉戰場劣勢,印軍從後方派遣了有經過高海拔山地戰場環境適應性訓練的部隊,配備專門在高海拔極寒地區使用的軍需物資,戰前訓練充分,士氣明顯提高。由於巴方嚴密監視和封鎖NH1A號公路,印軍不得不利用暗夜進行炮兵部署,白天則停止運輸,防止巴方人員發現。至6月中旬,印度陸軍陸續從後方調集大量兵力和各型重型火炮,印軍炮兵部署基本完成,共配備各型火炮250餘門,並開始著手進行反擊。受高海拔地區氣候環境影響,最初炮火打擊效果並不理想,在印軍一系列觀察射擊效果、修正彈道、調校火炮精度及派遣部隊滲透偵測巴方火炮陣地位置等行動的努力下,火炮精準度逐步達到預期效果。

印方調整再戰階段

6月12日晚,印軍對圖圖嶺發動代號為「雄獅」的反攻行動。印軍先期使用預先部署的120門火炮,對巴方目標實施炮火覆蓋,巴方炮火很快被壓制住,並開始延伸射擊,炮火覆蓋一直持續到午夜停止。接下來,印軍反攻部隊分為三路進行攻擊。由於巴方陣地所處山地地貌形成有多個天然洞穴,且山體為石質,堅硬牢固,巴方在炮火覆蓋下,還保存有相當多有生力量,並利用洞穴掩護,向印軍反擊,印軍行動受挫,士兵陷入恐慌,攻擊逐漸變弱。在經過短暫調整過後,最終侵入巴方陣地,展開白刃格鬥戰。經過激戰,至6月13日凌晨,印軍侵入圖圖嶺主陣地,並行開展擴大戰果。在奪取圖圖嶺主峰後,印軍在重炮的支援下,逐步侵入巴方剩餘據點。

圖5 老虎嶺地區手繪行動草圖

印軍逐步奪取陣地控制權,局勢開始向印度有利的方向發展。接下來的幾天,印度空軍連續不斷對老虎嶺及其附近區域進行轟炸,配合印軍地面部隊奪占老虎嶺周邊山脊的2處巴方重要前沿陣地,並繼續擴大戰果。同樣印度空軍對德拉斯附近4388高地進行空中打擊,重點對巴方後勤補給路線進行打擊,嚴重破壞了巴方後勤補給線路,巴方損失不斷擴大。戰鬥一直持續到7月26日,印軍宣布奪回絕大部分失地,巴方武裝力量被擊潰撤退至停火線巴方一側,衝突結束。

圖圖嶺戰鬥對我高寒山地拔點作戰的啟示

搶佔制空權,強化空中偵察和火力支援

印度空軍在此次衝突中,共出動飛機1700多架次,對巴方目標進行高強度、多頻次空中偵察,其中有近40次為夜間飛行,且集中在衝突後期,使用精確制導導彈和精準轟炸,在有限的彈藥和惡劣的天氣中,取得顯著效果,導致巴方後勤補給線和重要保障倉庫一度出現保障困難,並打擊巴方高級指揮員,癱瘓巴方指揮體系,大約使用的500枚彈藥,幾乎全部命中目標,減少了彈藥損耗,提高了作戰效率,巴基斯坦空軍在衝突的始末未進行有效空中行動。印度炮兵平均每天發射炮彈6000餘發,共有25萬發炮彈落在巴方陣地。在衝突過程中注重使用高精度制導炸彈、使用電子吊艙進行各類空中引導和偵察,具有很強的標誌性特點。

強化火力優先觀念,突出發揮火力機動的作用

高寒山地由於山勢高峻、低壓缺氧、雪深路滑、人員負荷加重,體力消耗增大,容易發生疲勞、運動速度極慢,兵力移動效率遠不及火力的機動,應以炮兵、防空兵火力為骨幹,集中使用和統一計劃各種火力,使火力有機結合,構成全縱深、全方位、立體有重點的火力配系。由於高海拔山地受地形限制影響,適宜構築炮兵陣地的地點有限,炮兵單元較少成建制構設陣地,一般為1至2門或布設攜帶型火箭彈陣地,考慮到山勢陡峭,地形崎嶇和擁有更好的射界減少火炮發射閃光,保護好為數不多的發射陣地,應選擇在進攻敵方更接近山體的反斜面及山峰頂端布設陣地,單門火炮應在地形曲折或易於隱蔽的山體凹陷處選擇。在山勢陡峭,敵人多利用山洞或凹陷處防禦時,應使用曲射武器對炮火死角進行攻擊,可最大程度靠近敵軍,效果明顯。在衝突後期,印軍使用各型火炮250餘門,在各種不同條件陣地下,對巴方目標進行炮火覆蓋,使用迫擊炮、火箭筒等直、間瞄武器對反斜面陣地進行攻擊,炮火優勢明顯,巴方陣地及後方炮火陣地很快被壓制。高海拔地區空中火力支援也很重要,受地形環境影響,直升機機載火力對地打擊效果較固定翼飛機優勢明顯,固定翼飛機在複雜地形條件下難以俯衝攻擊和低空飛行,但超過一定高度,直升機火力受到較大限制,還可利用直升機靈活性、懸停等特性,為炮兵校準射擊觀察提供幫助。以上使用火力支援,為印度陸軍最終攻入圖圖嶺主峰陣地及破壞巴方指揮體系和後勤補給起到決定性作用。

著眼作戰需要,切實搞好綜合保障

這場持續了近74天的武裝衝突,隨著印軍將巴方逼回停火線巴方一側而告終。雙方共傷亡1000餘人。戰後傷亡統計顯示,印度有527名人員陣亡,1363人受傷。巴方未提供自己的傷亡統計,估計人數不會低於印軍傷亡。而在衝突中,最大的問題是非戰鬥減員引起的,由於惡劣的氣候和自然環境,據統計非戰鬥減員遠遠高於戰鬥傷亡人數。從巴方進行防禦的部隊看,較少採用低海拔地區常用的永備工事材料構築防禦陣地,這是因為所使用的水泥、沙石、鋼筋等材料首先難以運送,其次在極低溫環境下,材料經常失去其自有屬性,地面凍土難以施工。因此巴方多就地取材,利用該地區多石質山體,構築工事。事實證明,在遭受印度空軍打擊的巴方陣地中,石質山體很好的充當了遮蔽爆炸衝擊波的掩體,減少了傷亡。使用單人野戰防寒帳篷和攜帶型指揮帳篷構築營地,較好的保證了人員對防寒、保暖、生存等問題的要求,巴軍還利用積雪覆蓋、偽裝裸露岩石色和天氣多變、風雪、濃霧等氣象特徵,構築偽裝,減少目標過大引起的暴露,有效欺騙了空中偵察目標,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針對高海拔作戰樣式,做好適應性訓練

從該次衝突中我們可以學到,為使部隊適應高海拔山地作戰戰場環境,應對部隊進行階梯式高海拔地區適應性訓練,後勤補給應更加有針對性。必須要對將要在高海拔地區進行作戰的人員進行生理指標和適應性的選拔和訓練,強化其人體呼吸功能和心肺功能,按照功能分類和戰鬥負重基數為標準,加強高海拔作戰模式構想、兵力運籌測算、高海拔裝備數據校正、特殊地理環境綜合情報分析等方面的訓練,儘快適應新環境。在部署階段應按照階段性梯次部署,以最低適應調整時限10天為標準,在人員大部分適應環境後再向下一個目標高度地域機動。從平原將要部署在高海拔地區的部隊,首先應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區進行適應性訓練,逐步使人員克服將要部署到高海拔地區的緊張心理,充分鍛煉身體,以更適應環境,這一階段所需時間應不少於10天;接下來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區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高海拔訓練,使人員逐漸適應寒冷的空氣環境,並針對性訓練包括攀登、坡地衝擊、山地生存等內容的訓練,需要反覆在2000米至3500米不同高度的變化高度訓練,這一階段所需時間應不少於25天;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區進行訓練,應將極限高度限定在海拔5500以下,所有活動盡量節奏放緩,更需要注重對防寒、減少體力消耗、心理變化等方面的訓練。

這是一場典型的高海拔山地攻防作戰,特殊的地理戰場環境使我們面對很多在平原或一般山地戰場環境條件下不會出現的新情況,為今後我們在高海拔山地作戰戰場環境中應該避免出現哪些失誤和應該重視哪些問題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察機會,也進一步加強了對作戰對手的了解,從而指導部隊進行針對性訓練,這樣才能在未來邊境反擊作戰中立於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Lt Gen Mohinder Puri. Kargil Turning the Tide[M].2016.

[2]Peter R.Lavoy.Asymmetric Warfare in South Asia[M].2009.

[3]R.Sukumaran.The 1962 India-China War and Kargil 1999:Restritions on the Use of Air Power[J].Strategic Analysis,Vol.27,No.3,Jul-Sep 2003.

[4]陳惠贈.巴基斯坦空軍飛機安全問題的報告和調查[R].1997.

[5]李健印.高原高寒地區作戰裝備保障能力研究[M].2015.

[6]盛智勇,王正國.高原戰創傷基礎與臨床[M].2004.

[7]鄭繼虎.青藏高原地理環境概論[M].2007.

(平台編輯:黃瀟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就給始終 的精彩文章:

先進空天防禦技術高端論壇

TAG:成就給始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