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冪離婚後談親子教育:我永遠不會對孩子說這5句話
文 | 黃田田 · 主播 | 晏嬌
最近,楊冪在參加一檔綜藝節目時,看到牆壁上掛著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5句話時,表情一下子變得十分嚴肅。
當你對孩子說出這5句話時,是否想過它們的殺傷力!
這個問題讓很多人陷入了沉默。楊冪說:
「孩子也需要家長的認同和鼓勵。我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對我的孩子說這種話。」
如果父母都能不說傷害孩子的話,那孩子真的是幸運,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就在六一前夕,中國社科院等機構發布的《青少年藍皮書》中,父母有意無意說出的一些話,仍然深深傷害著孩子。
一位兒童心理學家說:
好父母嘴上都有一條拉鏈,從不對孩子隨心所欲地說話。
孩子最討厭聽到的5句話,也遭到了近30萬網友的集體「吐槽」,請家長們不要再說了。
催促學習:快去學習/快寫作業
想像一個場景:
上班累了一天的你,剛下班到家,想躺沙發上休息一會兒。
這時老闆一個電話打來:
「快整理會議記錄。」
「快寫季度總結。」
你心裡什麼感覺?是不是恨不得立馬掛電話?
其實,孩子上學並沒有比上班輕鬆多少。
在學校馬不停蹄地上了一天課,回到家後也想放鬆放鬆,卻不停聽到父母急吼吼地催「快去學習」「快寫作業」「快去練琴」,孩子不厭煩就奇怪了。
催促孩子學習,潛台詞是在責備孩子:
你沒有時間規劃,不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時間是孩子的,學習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可以監督和引導,但是請不要在孩子耳邊喋喋不休地催促,想想辦法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才是關鍵。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一列開往北京的火車上,一位農民父親驕傲地告訴鄰座的人,他的女兒上了清華,兒子上了北大。鄰座的人問他教育孩子有什麼絕招,他的回答卻出人意料。
原來,這位父親沒讀過幾天書,沒辦法教孩子,於是孩子每天放學,他就讓孩子把老師講的內容教他一遍,不懂的地方還向孩子「請教」。
孩子在學校是學生,回到家可以當老師,學習興緻可高了,從來不需要人催促。
為了給爸爸講得準確,上課特別認真,回家後「講課」和寫作業都很積極。
這位父親雖然沒什麼文化,可是他很懂得觀察和尊重孩子,懂得如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
沒有人會喜歡每天被提著耳朵催著干這干那,有時間和孩子打響催寫作業的「拉鋸戰」,不如把學習的興趣和權利還給孩子。
行為定性: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昨天,閨蜜和她10歲的兒子吵架了,原因很簡單。
孩子參加完小夥伴的生日派對,回家已經快9點,趕緊寫作業。
閨蜜10點下班,看孩子還沒寫完,不分青紅皂白就質問:怎麼寫到這麼晚?
孩子解釋,她卻不買單:一天到晚就知道玩。
孩子一下就火了:我哪有隻知道玩?媽媽你這樣說一點也不公平。
說完又生氣又委屈地大哭起來。
閨蜜沒有想到,一句看似連批評都算不上的抱怨,卻讓兒子如此生氣。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這句話看上去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似乎也不會給孩子多大的心理傷害,為何孩子卻很討厭呢?
因為它是在給孩子的行為定性:你只知道玩,別的事都不幹。
因為一件小事,否定了孩子所有行為,他當然覺得委屈。
當孩子犯錯,我們可以批評,但一定要針對具體的錯誤,千萬不能「一竿子打死」孩子的所有行為。
比如,我們常聽到這樣的批評:
起床真磨蹭,你總是這樣。
怎麼老是把玩具丟得到處都是?
為什麼又欺負妹妹?
請注意,這些話裡面的「總是」「老是」「又」,就是在給孩子的行為定性,看上去並不是什麼惡言惡語,卻會讓孩子感覺自己被全盤否定,不但起不到督促改進的作用,反而激起逆反心理。
下一次,不妨把這些話換成:
今天是不是玩過頭啦?下次注意時間。
早上起床有點慢,明天可以更快一些哦。
為什麼下午欺負妹妹?
居高臨下:不許看手機/看電視/玩遊戲
你可能會說,孩子都是貪玩的,不許看手機、看電視、玩遊戲,他自然會不樂意,當然討厭父母說這些話了。
其實不然。
真正讓孩子反感的,不是失去玩樂的機會,而是家長的「不許」二字。
「不許」,就是父母把自己架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上帝視角,給孩子的是命令,不容反駁。
此時孩子已經處在了不平等的位置,談何尊重?談何自由?談何快樂?
有些時候,孩子的叛逆情緒,是被「不許、不準、不要」這些居高臨下的命令激發出來的。
曾有人做過一個心理實驗:
選100位志願者,讓他們閉上眼睛,然後下達命令:「不要去想一個黃色的檸檬,不要去想這隻檸檬的味道。」
結果呢,幾乎所有志願者都在想黃色的檸檬,以及檸檬有多酸。
這就是「不語言」的威力。
那應該怎樣和孩子溝通呢?
請把「不許」改成「可以」,在和孩子討論後,加上一些限制條件。
可以看手機,但是只能玩30分鐘。
可以吃冰淇淋,但是要在飯後一小時。
可以買玩具,但家裡已經有的就不再買了。
你會發現,孩子的叛逆情緒會慢慢減少,而且漸漸有了規則意識。
身為父母,請時刻提醒自己:
孩子不需要居高臨下的愛。
直接否定:真沒用/真笨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
經常被父母罵「你沒用」,是一種什麼體驗?
最高贊的回答讓人心疼:
小時候,當爸媽罵我「真沒用」「太笨了」的時候,我的心,我的身體都在抽搐。然後聽著聽著就心痛了,痛著痛著就麻木了,現在真的成為了沒用的人。
侄女小時候特別愛跳舞,還喜歡錶演給大家看。可惜她有一位只懂得打擊孩子的媽媽:
你這就是一通亂跳。
連節奏都踩不上,真笨!
久而久之,侄女對舞蹈的興緻漸漸敗退。
有一次,我好不容易鼓勵她跳以前很擅長的「手指舞」,她剛伸出手做了一個動作,就不自信地問:「是這樣嗎?」
沒跳幾個動作,她就放棄了:「我太笨了,全忘了。」
然後失落地坐下,默默低下頭。
她的舞蹈興趣和熱情,被媽媽的口不擇言撕得粉碎。
很多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是敏感的、恐慌的、戰戰兢兢的,但同時,他們又很愛父母,不願意怨怪他們,只是很努力讓自己達到他們的要求。
父母的要求和孩子本身的願望,產生分裂,日復一日地折磨著孩子,最後長成不自信的樣子。
有時候,最傷人的不是拳頭,而是舌頭。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口不擇言,傷害孩子一生。
同齡比較: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這些話,你最討厭聽到哪句?」
在中國新聞網發起的投票中,27.5萬參與投票的網友,幾乎有一半人最討厭聽到的是:「你看別人家的孩子。」
原來,傷孩子最深的,不是「不要你了」,不是「你沒用」,而是父母的比較。
這種比較的底層邏輯是:父母潛意識中否定自己的孩子,卻想通過「激將法」讓孩子奮起直追。
殊不知,這種方法往往事倍功半。
我有位朋友,初中是學霸,考試從來都是第一名。她弟弟就很可憐了,因為成績一般,姐姐成為了他世界裡的「別人」,甚至是他的「陰影」。
他最討厭聽到爸媽或老師說:
看看你姐,多跟她學習。
看你姐多厲害,從不讓人操心!
結果,越比較他成績越差,越比較他越不自信。
初中三年,爸媽沒去參加過一次弟弟的家長會,不是不想去,而是他從來沒有通知過爸媽:「我特別怕爸媽去學校,我害怕別人知道我是她弟弟。」
多麼讓人心疼。
當父母開始比較,孩子心裡最後一點精神依靠都沒有了。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請不要只看到其他孩子的好,卻看不到自己孩子也很努力,也在渴望得到認可和鼓勵。
也許他成績不是最好,但卻很熱心;
也許他鋼琴彈得一般,但乒乓球打得很棒;
也許他跑得不快,但他已經很努力練習了。
請不要再說這些孩子討厭聽到的話了。
多看看孩子的優點,你的一句肯定、一句鼓勵、一句信任,都是孩子形成良好自我認知的力量支撐,唯有如此,他才能變得自信、陽光、鮮活。
《請回答1988》中有一段話:
話語里包含著真心,帶有說話人的體溫。
在這冷酷的世界上,讓人能夠活下去的,不是了不起的名言,也不是有學識的一語中的,而是你帶有體溫的,溫暖的一句話。
希望每個孩子聽到的,都是春風般溫暖的話。
與每位父母共勉。
記 得 拉 至 文 末 為 有 書君 點 在看 哦 !
有書君說
作者:黃田田,公眾號: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2000萬孩子聽故事大全,爸媽的育兒寶典。有書經授權發布本文,轉載請聯繫作者。
主播:晏嬌,有書籤約主播。喜歡用聲音陪伴你們,用我的解讀,和你相伴!微信號:songxi8464。
長按識別下圖二維碼,免費帶你讀更多好書
※《紅樓夢》的10條家規,10種人生大智慧
※吳彥祖自曝離死亡只差一步:摧毀一個中年人,生一次病就夠了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