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雍正對漢軍充滿偏見,但兩個原因導致他不得不重用漢軍官員

雍正對漢軍充滿偏見,但兩個原因導致他不得不重用漢軍官員

我們知道,清朝滅明統一天下的過程中,漢人出力甚大。在其八旗編製中,有一些被稱為漢軍。

何謂漢軍呢?

不如直接引用某百科上的說法吧——

八旗漢軍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分屬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八旗漢軍的主要來源是明末主動歸附後金或在之後的戰爭中被擄掠於遼東的人丁,以漢人為主,也有少部分漢化女真人和曾入明為官的蒙古人等等的「重炮兵部隊」。八旗漢軍深受皇太極信賴,在清朝初期統一戰爭及穩定漢地局勢做出了重要貢獻,出任清朝高官者也屢見不鮮,清朝中期逐漸衰敗失去了影響力。

可見,漢軍與之後投降清朝的明朝軍隊最大的不同在於,進入清軍序列很早。漢軍絕大多數是漢人,但絕大多數漢人兵將不可稱之為漢軍。

雍正八年十一月,有三名漢軍出身的官員犯罪,在可殺可不殺之間。雍正最後饒過了他們,其在上諭里開宗明義提到——

凡漢軍人員之祖父,皆本朝開國時,從龍入關,是以受國家之恩,最為優渥。而其中懋著功勛者,不但加恩於本身,且望其世世子孫居高位,食厚祿,綿慶澤於無窮也。

看起來,雍正皇帝對漢軍官員十分體恤,哪怕犯罪,也看在他們祖宗為清朝立下赫赫戰功的情面上,法外開恩,但實際上,他又是很瞧不起漢軍官員。

不如來看兩道奏摺里的硃批。

雍正四年二月初九日,安徽按察使祖秉圭即將上任,上表辭行,皇帝寫到——

著實勉力做官,仗爾等將你們漢軍朋比寅緣奢侈鑽刺風俗,竭力為朕改移挽回。爾各實力奉行,與朕效力,朕再不負人。若仍痴迷不悟,朕決不輕貸。凡爾親友子侄,可儘力勸導,莫負朕用。

雍正五年八月,再批祖秉圭奏摺說——

你此任光景立志甚好,聞你甚實心任事,朕甚嘉悅。總之爾等漢軍,從前做官習氣、為人風俗,一無可取,惟將舊染污俗盡情改革,立志做一人物,垂名竹帛,一誠對越神明,自然日增日進,不但一生功名平順,實遺福於子孫之道也。除此為國為民秉公持正之外,余無良策也。

從中可知,雍正認為漢軍喜歡「朋比寅緣,奢侈鑽刺」,做官為人,一無可取。

而他在處理我們前面提到三名漢軍出身官員的時候,也一一列出了他們的罪過與缺點。

范時繹,清初文臣班首范文程之孫,官居江南總督(上諭中以此舊稱,實際康熙二十一年已與江西總督合併為兩江總督),卻「玩愒廢弛」,無一善政。對鹽梟巨盜,不能主動逮捕,而要朝廷調查清楚了點名要抓才去抓。對蠱惑人心的匪類,不但不捕,反跟他們來往……在北河總督任上,伏汛危險,卻「忍心坐視,曠職負恩」。

說白的,他的罪主要是瀆職,沒有積極性,結交匪類。

平南王尚可喜之孫尚崇冀,則是行事乖張,狂妄不敬,背公行私。

四川總督李國英的後代,官為都統的李永升,「作弊營私,婪贓累累,延奸胥為幕客,以開招搖納賄之門。

從上可知,雍正皇帝對漢軍官員的偏見,還真不能用字來形容,而是很深很深很深

他甚至還告誡讓十九歲到兒子到京城送奏摺,請皇帝給他個差使的滿官說——

汝等旗員當以滿洲旗下舊規訓教子孫,不可流成漢習。

那麼,他為何如此?

當然是因為門戶之見。

雍正八年正月一道主諭里有句話,可說是他心態的表白——

滿洲八旗大臣弁兵等,皆國家干城腹心之寄,況我滿洲忠義之氣,技勇之才,實為人所莫及。

然而,你覺得旗人那麼能,為何還要重要漢軍及漢人官員呢?

對雍正而言,只能說,不是他想,而是沒辦法。

一則,沒有這些人的祖宗,他大清朝就入不了關,得不了天下,不能卸磨殺驢啊。

二則,漢人有的毛病,滿人也有。前面說的讓兒子進京求官,你固然可以說這沾染了漢人的壞脾氣,實際上,是人就這樣,跟哪裡人無關。你說是漢人的就漢人的吧,你是皇帝呀。

所以啊,雍正如果想把國家管理好,就不得不倚仗有能力的人,哪怕他們有種種讓他很不爽的瑕疵。

一邊罵一邊用,一邊鄙視一邊加官,要把兩個自己調和起來,雍正的內心,其實也蠻苦的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凡人摸史1 的精彩文章:

柏林盟軍間諜家的門鈴突然響起,來了個陌生人,放下箱子就跑了
德國運兵車沖向美軍坦克,為何雙方未放一槍?

TAG:凡人摸史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