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古代文人入青樓、畜家妓是一種時尚,甚至形成了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很多詩詞典故都與之有關。「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是白居易對他的兩個家妓的讚美,柳永常年出入於勾欄瓦肆,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無不是這種文化現象的體現。就連寫有「十年生死兩茫茫」詞句,給人留下對愛情忠貞不二形象的大文豪蘇軾,也是這一時尚的引領者。而能夠攜妓進入寺院中遊玩,從古至今應該沒有幾人,然而蘇軾就是其中之一。據《冷齋夜話》載:「東坡鎮錢塘,無日不在西湖。嘗攜妓謁大通禪師,師慍形於色。東坡作長短句,令妓歌之。」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櫻桃樊素口

南歌子?師唱誰家曲

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借君拍板與門槌。我亦逢場作戲,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

這首詞大意是:您(「師」是對僧侶的敬稱)唱的的哪家曲子?繼承的是哪一宗派的風氣?借用你講經說法的拍板和棒,照你的樣子講經說法。我攜妓來此,是偶然乘興耍耍,你不必忌恨、避開。略帶「野性」的妓女才偷偷地瞟了你一眼,你不要(裝模作樣)怒形於色。只恨年輕僧人出生太晚,只見到你現在這副道貌岸然的尊容,而沒有看到你少年時代那放蕩的色相。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衝冠一怒為紅顏

寺廟本是佛門清修之地,杭州凈慈寺是北宋有名的寺院之一,寺中得道高僧大通禪師本名善本,皇帝賜號「大通」。據說誰要到他的修道處所去見他,必須先依法齋戒。女人更不能進他的禪堂。有一天,蘇軾竟攜妓前來。妓被視為不貞潔之人,蘇軾攜妓前來,當然被認為褻瀆了聖地,辱沒了禪師,故而怒形於色。而性格疏放,又喜戲謔、且深知大通底細的蘇軾,竟不理會大通顏色,率性作此詞令歌妓唱給大通和尚去聽!語語含譏,直揭大通老底。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凈慈寺

關於這首詞,後人爭論很多,其中一種觀點認為是對大通身份的揭露和對他當時擺出一副道貌岸然形象地嘲諷。該詞起筆就連用了兩個問句:您(「師」是對僧侶的敬稱)唱的的哪家曲子?繼承的是哪一宗派的風氣?表面看來,似在問大通屬於佛教哪一宗派,而實則嘲諷大通:別這樣道貌岸然,我知道你的根底是什麼。有人認為,名僧大通曾經是風月中人,品行並不端正,而蘇軾是清楚這一點的,所以他才這麼理直氣壯。接下「借君」句說:我要借用你講經說法的拍板和棒,照你的樣子講經說法。言外之意,我現在是照你曾經的樣子做。拍板,木製的樂器,僧人唱經時用以為節。「門槌」,僧人說法時,說到緊要關頭,往往用棍擊案(稱「棒」)或者大聲叫喊(稱「喝」)。這裡指說法用的棒。蘇軾不稱棒卻稱其為「門槌」,頓顯嘲諷之意。「我亦逢場作戲,莫相疑(有的版本作「不須疑」)。」意為:我攜妓來此,是偶然乘興耍耍,你不必忌恨、避開。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逢場作戲

如果說上闋嘲諷還有些隱晦的話,那麼下闋就非常直白了。「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這兩句活畫出妓對僧偷眼相看時的情態,為後文揭底張本。「溪女」當指妓女,與「山僧」相對成趣。那略帶「野性」的妓女才偷偷地瞟了你一眼,你不要裝模作樣,怒形於色。「卻愁彌勒下生遲。不見老婆三五,少年時(有的版本作「不見阿婆三五少年時」)。」只恨年輕僧人出生太晚,只看到你現在這副道貌岸然的尊容,沒有看到當年你見到女色時那放蕩的本相。彌勒,即彌勒佛,這裡指寺內年輕的僧人。「老婆三五少年時」,老太婆(當年只有)十五歲還是少女的時候。這裡藉以譏諷大通和尚少年時在女色方面有過不光彩的行為。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皺眉

不管大通禪師以前如何,但現在已經皈依佛門,蘇軾的這個玩笑開得似乎有點過,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過去不光彩的經歷就不要提了吧。但是不但蘇軾要提,而且有人響應,據《苕溪漁隱叢話》載,蘇州和尚仲殊得知此事,專門和了一首詞:

解舞清平樂,如今說向誰。紅爐片雪上鉗槌。打就金毛獅子、也堪疑。

木女明開眼,泥人暗皺眉。蟠桃已是著花遲。不向春風一笑、待何時?

佛門之人,四大皆空,蘇軾以女色相戲謔只不過是「逢場作戲」,大通卻「眨眉」不高興,執著於「色」、「空」之辨,未能了悟「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陷於「我執」、「法執」之中。仲殊嘲笑大通禪師過於執著,簡直是泥人一般。面對婦人又何必皺眉,倒是應該面對春花一笑置之方好。蘇軾聽說了,驚訝這個和尚的胸襟如此洒脫,嘆「此僧胸中無一毫髮事」,且引為知己,從此二人開始交往。

蘇軾攜妓進佛門遊玩,留下一首著名的嘲諷詞,後人對此爭論不休

不向春風一笑、待何時

蘇軾這首戲諷大通禪師之作,其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借大通禪師的過往歷史,嘲笑大通禪師雖然已是出家的僧人,但未真正擺脫對人間富貴榮華的依戀、真正做到入定脫俗。蘇軾詞不僅嘲諷了當時蠅營狗苟的偽君子,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絕不與之同流合污的決心。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沙視界 的精彩文章:

兩首著名的清明詩,被人一改再改,後人直呼:真是太有才了
王弗、王閏之、王朝雲誰是蘇軾的最愛,大文豪用三首悼亡詞作答

TAG:老沙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