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7世紀後期,英法為何又開始時斷時續地廝殺一百多年?

17世紀後期,英法為何又開始時斷時續地廝殺一百多年?

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從古代互掐到現代,前前後後、斷斷續續廝殺了200多年。

先是古代從公元1337年打到1453年的百年戰爭,兩國起初為王位繼承問題展開爭鬥,爾後演變為英國對法國的入侵,法國近一半領土喪失,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後來從民族女英雄貞德開始,法國奮起反抗,把英國基本趕出了歐洲大陸,這前後大約用了116年的時間。

後來到了17世紀後期,在第一個「日不落帝國」西班牙江河日下的時候,英法這一對隔海相望的好基友,又開始了互不服氣的一百多年的打殺。從1689年到1815年,英法兩國先後打了1688年至1697年的「九年戰爭」,1701年至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1740年至1748年的「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1756年至1763年的「七年戰爭」,1775年至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和1792年至1815年的「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時期戰爭」,可謂連綿不斷,難解難分。

如若說14世紀至15世紀時期的英法「百年戰爭」,是為了王位繼承和搶佔領土而戰的話,那麼從17世紀後期到18世紀初的這場英法對抗,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一是英國新教與法國天主教意識形態的對抗。二是法國收留英國王位競爭失敗者詹姆斯二世引發的英國王權合法性之爭。三是英國不能漠視法國在歐洲大陸的強勢發展,就是英國雖然基本放棄了覬覦歐洲大陸的領土野心,但是擔心法國勢力在歐洲大陸不斷擴張,還有兩國在海外爭奪殖民地產生的衝突與對抗。

說到底就是,這時的英國要堅決執行它的歐洲大陸均勢政策,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在歐洲大陸不管誰有了統一西歐,一統歐洲的實力,或者一家獨大,英國都會毫不猶豫聯合次強者打壓這個強者,當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戰爭。

英國人聰明得很,知道自己獨佔島國的優勢,有大海作為天然屏障,戰火基本沒有可能打到自己的本土上來,而且軍事建設目標明確,優先發展至海軍。英國人這樣做,雖然眼界狹窄有些小家子氣,但也能算得上是聰明之舉,因為有廣大的海外殖民地,幹啥非要爭奪歐洲大陸的領土呢!搞的自己家門口都是敵人。

而法國既想在歐洲大陸擴軍爭霸,又想在海外爭奪殖民地,在軍事發展上,是海權優先還陸權優先左右搖擺,始終無法自己未來的位置,而且國力有限,又莫衷一是,結果就是海軍、陸軍都沒搞好。

七年戰爭的前提是,歐洲大陸各國的崛起,導致各種矛盾、利益衝突的發生髮展,到最後無法調和而爆發戰爭。利益主要有兩條線,一條是英國與法蘭西和西班牙在貿易與殖民地上的相互競爭。另一條是普魯士這個日益崛起的強國與奧帝利下同時在神聖羅馬帝國的體系內外爭奪霸權。

在此背景下,奧帝利王位繼承戰爭之後沒有多久,歐洲列強之間進行一場「外交革命」。經過雙向選擇的重新組合,形成了戰前的兩大陣營:一方為英國、普魯士、荷蘭、漢諾威、葡萄牙等,另一方是法國、奧地利、薩克森、西班牙,當然,還有瑞典、沙俄,不過它們兩個,一個打了一半撂挑子不幹了,一個前半截子打得認真,後半截子叛變跑到對方陣營中去了。

七年戰爭的結果,以法國、奧地利陣營的失敗告終。英國在此戰中斬獲頗豐,不僅合併蘇格蘭,還吞併愛爾蘭,建立「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在亞洲,控制了印度全境,在北美,也幾乎獨權一幟,為稱霸世界奠定了基礎。在歐洲大陸,英國以普魯士制衡法國,又抑制俄國向西的腳步,還結好於沙俄來制衡普魯士。再後來英國人為控制沙俄的擴張,有過扶持大清制衡沙俄的想法,但發現大清扶不起來,不能為其所用,所以才轉而扶持日本,由此才有日俄戰爭的爆發。

而法國在七年戰爭後,在北美大陸的美國「獨立戰爭」中,不僅負擔了華盛頓「大陸軍」的軍費開支,還出動大批海、陸軍直接參戰,促成了美國獨立的同時,自身卻因戰爭的巨量消耗,導致國內財政崩潰,進而引發大革命,王朝解體。

這就是英法兩國廝殺100多年最後的結局,也是英國大陸均勢政策的最後勝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下午歷史茶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能在夾縫中生存強大,看看它當年主動歸還西奈半島就明白了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