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反常態一首詩,短短4句,卻雄渾壯麗,意蘊幽遠,流傳千古
歲月流轉,四季更替,今年復明年。春天來時,啼鶯聲里,春風綠了江南岸;夏季初臨,蓮葉接天,藕花深處驚鷗鷺;秋風乍起,老樹枯藤,人在天涯悲斜陽;寒冬又至,蒼山日暮,柴門風雪待歸人。四季各是一派風光,不同的色彩撩撥起我們心底五彩的樂音。春是清脆的新綠,夏是激烈的艷紅,冬是寧靜的素白。而秋,大約是那樹間褪盡光華的枯葉,自高處墜下,在風裡發出嘆息。
一到了秋天,花也謝了,風也涼了,天地彷彿都空蕩了,一片寂靜無聲。人心到了秋天裡莫名也空蕩了,沒來由地就自悲傷起來。詩人們更是敏感,自古至今,詠秋的悲音聲聲不絕。然而有這樣一位詩人,他中年時仕途遇挫,被貶他鄉,正逢風雨凄涼之秋。他本該心生悲意,做一首傷秋之作,哪知命運之秋非但沒有讓他情懷落寞,反而激起他一腔豪情,他揮筆而就一首秋詞,滿紙盡顯男兒氣魄。短短四句,雄渾壯麗,風骨高潔,意蘊幽遠,氣勢逼人,讓其他悲秋詩作頓時失了色去。
這首小詩就是唐朝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詩有兩首,我們只看其一,這一首是最為豪情壯美的。全詩宛如一幅色彩瑰麗的秋日美景圖卷,帶給我們強烈的視覺衝擊,秋之開闊,秋之自由,秋之絢爛,秋之壯麗,盡在詩句里一覽而盡,全篇激蕩著一股雄渾的氣勢,讓人稱絕。
詩以議論而始,道出自古以來,人們一到了秋季就總覺心中落寞滿懷,無限傷感。這是一種長久以來的慣性情感認知模式。「逢」字就很直接地展現出來這種思維固化的結果;「自古」也表明了這種固化是年深日久,很難扭轉。人們甚至都懶得去改變它,只是順著這種思維模式而行動。第一句乾脆利落地直奔主題,把固有的、為作者所不屑的觀念明白直接地拎了出來。
第二句就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作者自己完全不同的觀點了,「我言」二字極有氣度,這是一種從容不迫的自信。作者是怎樣認為的呢?他覺得秋日遠遠要比春朝更有趣,更美妙,更值得我們讚美。言辭有力,胸襟非凡。當然這種新鮮論調也激起我們的好奇心了,這人真是狂妄,居然說滿目蕭索的秋天比春天還要美妙,看他能說出什麼理由來。
接下來兩句,作者就用了一個極富審美性的壯麗畫面迅速地捕獲了我們的視線。秋天裡天高雲淡,晴空萬里,這背景圖本身就是無比壯闊雄渾的了。圖裡出現了一隻鶴,這個形象當然是高傲的,是頗具氣質的,那是一派君子風度。而這鶴是怎樣出現在如此雄渾壯闊的背景圖裡的呢?它是排雲而上的。這個出場真可謂氣場強悍。鶴展開有力的雙翅,排開高空雲層,凌風而上,多麼孤傲不屈的氣勢。
那麼看到如此一幅氣勢激昂的圖卷,作者心中又是怎樣的情緒呢?詩人深深被這壯美圖卷所激蕩,內心澎湃而出雄壯的詩情,隨著那隻直上雲天的白鶴,也排雲而去,一衝霄漢了。這句真是讓人熱血沸騰,讀到此處,估計再沒有人能想得起來先前那些絲絲縷縷的悲秋之意了。秋之壯美是完全徹底地征服了我們。詩已盡,意未足,彷彿這一股豪情將長填於心胸,引領我們穿雲直上,去與那鶴齊翔於天際。
此詩不過四句,卻一掃古來逢秋而悲的固化情緒,讓我們領略了秋日裡別有詩情的壯麗圖卷,令人一讀而身心沸騰,堪為佳作。尤其是詩人逢人生低落之際,不以為苦,反而極端樂觀從容,豪情滿懷,這種人生態度就很值得一贊。
※她是最悲情才女,本是貴妃命卻落髮為尼,留下三首詞作,哀婉動人
TAG:每天讀宋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