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寧夏舊志研究》:系統、全面的地方文獻研究

《寧夏舊志研究》:系統、全面的地方文獻研究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善於書寫的民族,因而中華自古多文獻。我國現有古籍總量超過4000萬冊,這些承載著歲月滄桑的古籍,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思想、智慧、歷史和創造。在這些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地方志文獻。

有資料統計,我國現存方誌約8500多種。編修地方志有悠久的傳統。「最古之史,實為方誌。」(梁啟超語)「家有譜,郡有志,國有史,人文兼備,法制森然。」(明朝楊守禮《重修〈寧夏新志〉序》)「志書,一方之史也,所以備紀載,便歷覽,使人得以觀感於前而興起於後,關係攸大,豈曰小補之哉?」(明朝王珣《〈寧夏新志〉序》)明朝修志成就很大,明永樂十年(1412)令「天下郡、縣、衛、所皆修志」,而且頒降修志條例,統一規格體例。清代是我國方誌發展的鼎盛時期,各地設志局,省有「通志」,府有「府志」,州有「州志」。

原文 :《系統、全面的寧夏地方文獻研究》

作者 |原寧夏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 陳育寧

圖片 |網路

寧夏方誌主要成書於明清兩朝,下及民國時期,傳世不到40種。雖然數量不是很多,但它們記錄了寧夏地區歷史發展的進程和滄桑變化,反映了這一地區各民族的發展軌跡,凝聚著生於斯、長於斯的先民們的智慧,是地方進步及民族融合、發展的見證,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的有機組成部分。保護好、傳承好這批珍貴文獻,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利用,有著重要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多年來,寧夏學者對寧夏舊志研究篳路藍縷,發凡起例,特別是文獻整理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創造性的成果。中青年學者在前輩學者開創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不斷取得新成績。胡玉冰博士的《寧夏舊志研究》就是近年來寧夏地方志研究方面取得的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成果。

《寧夏舊志研究》是胡玉冰博士主持的2006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作者以刊印或抄寫於1949年以前的寧夏地方志書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期較為全面地反映寧夏方誌文獻的特點及其價值。本著作201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時名為《寧夏地方志研究》,此次修訂後改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書名中將「地方志」改為「舊志」,更加突出了研究對象的時代性特點。我認為,這本著作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學術特色:

研究內容系統、全面

寧夏舊志研究主要始於20世紀80年代,成果均以論文的方式發表。《寧夏舊志研究》則以著作的方式呈現最新研究成果,研究內容全面,且有較強的系統性,是第一部系統、全面研究寧夏方誌的學術著作。作者通過多年的普查工作,基本梳理出寧夏方誌的全貌,對傳世的全部30多種寧夏方誌逐一進行研究,並對亡佚的寧夏方誌也儘可能爬梳資料進行分析。這本著作將寧夏方誌作為一類特殊的歷史文獻進行整體性研究,從體例構建上看,先通志,後分志。通志按時代順序,由明朝至民國;分志按寧夏最新行政區劃,以銀川市、石嘴山市、吳忠市、固原市、中衛市的順序分別研究。層次清晰,邏輯性強。

對寧夏方誌的研究,以往主要側重用目錄提要的方式介紹方誌內容,對其學術價值的評析較為籠統,較少細緻入微地考證分析文獻。這本著作對每一種傳世方誌的研究都分內容介紹與分析評價兩部分。內容介紹包括編纂者生平、編纂時間、編纂體例、內容卷帙、版本特徵及存藏情況、今人整理研究情況等。分析評價不盲從舊說,而是對照原典逐條分析,力爭還原方誌真實的信息。在對寧夏方誌的整理與研究現狀進行梳理時,凡以點校、注釋、今譯、影印、資料彙編、索引、書目等方式對方誌有涉及者,均列入整理研究的範圍。評價研究涉及主要編修人員生平事迹、方誌編纂背景、體例得失、內容及版本優劣、文本文字的錯訛衍脫倒等現象、文獻價值等,不迴避曾有爭議的問題,對於今人整理成果中存在的問題也能較為客觀公允地加以評析。這樣,對寧夏方誌的研究,既有宏觀層面的綜合敘述,亦有具體而微的個案研究。點面結合,多角度、多方面研究寧夏方誌,推進方誌研究有了新的深入。

普查方法有開拓與創新

作者的研究首先立足於紮實、全面、系統的文獻普查。在普查對象上,以傳世方誌為重點普查對象,同時也注重對各種資料中提及的、現已亡佚的寧夏方誌的信息搜集,以期全面反映寧夏方誌的整體面貌。另外,既分類普查方誌的原本文獻,也分類梳理相關整理或研究成果,目的是想使普查所獲資料既全面反映寧夏方誌的整理研究現狀,也為後續的整理研究奠定堅實的成果基礎。在普查方法與內容上,既遵照已有規範來進行,也根據實際需要有所創新。

比如在普查內容方面,既依據基本的《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等工具書,進行常規內容如方誌名稱、監修者、編纂者、編修年代、卷數、館藏單位等普查;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堅持不懈、克服困難,對幾乎所有傳世的方誌都能做到一一對照原版舊志,逐條驗證分析已有著錄內容,對所發現的問題一一給予修訂,並補充普查各舊志附錄的序跋、各志正式刊行年代、版本之行款、牌記、版心、刻工、藏書印章等細節信息,使寧夏舊志的著錄內容更加全面、準確、可信。普查範圍不局限於國內,也關注海外藏收情況。

作者除到寧夏、甘肅、陝西等省區相關圖書館進行普查外,還利用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在復旦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的有利時機,對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存藏寧夏方誌的情況也進行了普查。特別是利用在日本訪學的機會,與日本學者合作,就日本所藏寧夏舊志進行普查與研究,首次基本摸清了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東洋文庫、京都大學等單位存藏寧夏方誌的情況,目驗了多種珍貴的孤本寧夏方誌,把學界有關日本藏寧夏方誌的研究水平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

研究範式與方法有創新

作者在研究上力求創新,在研究範式與方法上突破以往多以目錄解題的形式提要式地介紹方誌的編纂時代、編纂者、編纂體例及主要內容等的做法。該著作對傳世的寧夏舊志研究以時代為經,以文獻為緯,以單種志書為研究單元,不限於對方誌的簡單內容描述,而是從文獻學角度深入研究方誌諸多方面的情況。

如方誌編修者生平部分,為方誌的主修者、實際編纂者撰寫小傳,每一條小傳均隨文註明參考文獻,以備查考。多位人物如胡汝礪、管律、黃璟等的小傳均較已有的傳記成果有新突破。

對於方誌文本的研究,則運用文獻學、目錄學、版本學、校勘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使研究角度與深度都有了較大的拓展。如明朝慶靖王朱?編《寧夏志》是傳世的寧夏舊志中成書時間最早的一部。作者研究該志,首先充分了解、借鑒前人的學術成果,同時也發現了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如該志東傳日本的時間問題,學者基本沒有深入研究過。作者利用自己目驗的結果,找到了更多的版本證據,指出傳世的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館藏孤本《寧夏志》是殘本而非全本,原本當為明朝徐火勃藏於紅雨樓,徐氏藏本至晚當於清朝康熙五十三年(時當日本中御門天皇正德四年,1714)傳入日本。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對原4冊線裝的《寧夏志》線裝為兩冊,館藏至今。《寧夏志》在日本至少已經傳藏了300多年。作者還對《寧夏志》史料來源、編刊質量等進行深入分析,在全面考證的基礎上,指出了《寧夏志》編纂和刊刻質量上存在的諸多問題,但也給予了客觀評價,具體分析了《寧夏志》作為一部地方志書的獨到利用價值。總之,胡玉冰博士對方誌研究的視點較以往的研究有了較多的增加,研究內容更加細密、深入,將寧夏舊志的研究水平向前大大地推進了一步。

對方誌文獻的整理研究既是一項艱苦細緻的工作,又是一項十分嚴肅和需要負責任的任務。胡玉冰博士通過自己的研究深刻體會到:「舊志整理會為今人研究利用舊志資料提供極大的便利,但整理一定要符合相關學術規範,否則就會有誣古人,貽誤後人。寧夏舊志整理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為從事寧夏文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但我們也實事求是地認識到,寧夏舊志的整理還需要更加精細些,有些舊志版本上存在的文字或內容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舊志整理的整體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些認識和體會是值得我們重視和思考的。

胡玉冰博士是土生土長的寧夏人,有較為紮實的古文獻學學術功底,有一定的學術遠見。1991年從北京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整整27年,一直潛心學術,從事地方與民族古文獻整理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他立足寧夏實際情況,學術視野開闊,主要以西夏文獻、寧夏地方文獻及回族文獻為整理研究對象,出版的《傳統典籍中漢文西夏文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是他多年來研究西夏文獻的研究成果,入選《國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庫》,得到了學界的好評。

我曾以《寧夏學術研究的精品》(《寧夏日報》2007年9月14日)為題,評價他潛心打造學術精品的創新精神。此次修訂出版《寧夏舊志研究》,是胡玉冰博士研究寧夏地方文獻的最新著作。閱讀這部近60萬字的著作,其辛勤和功力殊堪讚賞。但也要看到,其著作也並非完美無缺。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個別善本或孤本方誌如天一閣藏《〔弘治〕 寧夏新志》《〔嘉靖〕 寧夏新志》,甘圖藏《〔康熙〕 新修朔方廣武志》,美國國會圖書館藏《〔道光〕 隆德縣續志》等作者均未獲目驗,這無形中會影響到對這些志書的深入研究。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寧夏舊志研究》的出版,不僅表明寧夏本土學者已具有了國家層面的、較高的方誌研究水平,將會有力地提高寧夏學者研究方誌的學術層次,同時,這部學術著作的出版,對於全國其他省份舊志的研究也將具有積極的借鑒價值。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9期第8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美國勞動力參與率的下降與不平衡,如何改善?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