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始於心靈的環保意識

佛教始於心靈的環保意識

自古以來,佛教與大自然就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佛教認為,心靈是主導人類行為的關鍵力量。心凈則國土凈,心染則國土染。佛教對於環保問題的態度同樣首重於心靈的凈化。

佛教環保始於「依正不二」的宇宙心

以「十方三世」的廣闊時空觀為基礎,佛教大力倡導「依正不二」的宇宙觀,明確主張人類和自然之間,不僅不相互對立,反而相互依存。依報是生命依存的環境,正報是生命主體本身。生命主體和生存環境,雖然在客觀世界的現象中,可以作為兩個不同的對象來認識,但是,就其本質而言,卻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倘若把主體與環境的關係對立起來考察,就不可能掌握雙方的真諦。況且,環境本身也並非一成不變。即使是同一自然,同一土地,由於生存其間的生命的主體不同,環境存在的意義也就迥然各異。從這個意義上看,生命主體與其所生存的環境是「一體不二」的關係。

佛法不斷探求生命與環境的這種渾然一體的關係,終於在運動於宇宙的生命力中發現了生命的原動力——緣起無我的法則。

佛教環保始於「眾生一如」的平等心

佛教將包括植物在內的一切生物都納入眾生平等的理念之中,肯定佛性的平等。佛教尊重人的崇高和偉大,承認人類具有難能可貴之優勢,同時也主張人類以外的所有生物,與人一樣都具有成佛做主的「真如佛性」。

以「緣起」理論為基石,佛教認為:人不應該是對生物界漠不關心的壓迫者,而應當作為生物界善良的保護者,對所有生物施加仁慈,珍惜它們、愛護它們。佛教眾生平等的理念,若能為世界維護生態平衡的實踐所接受,必將具有長久而深遠的影響力。

佛教環保始於「因果報應」的善噁心

基於對客觀規律的如實體察和全面了解,佛教用普遍聯繫的方法,對宇宙萬事萬物之間的因果關係作了較為細緻、深刻、準確的分析。把因果報應的發生歸結為自身的因素,歸結為內在的心念和由此而來的善惡行為。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倡導敢於負責、直下承當的主人翁意識。

佛教雖然不反對偏重於個人心靈的改造和凈化,但是,更提倡和鼓勵「立足社會,服務大眾」的奉獻精神。因為只專註個人的利益不會得到永恆的幸福,而且,往往適得其反,所以,佛教樹立了大乘菩薩心行規範,從力行十善到慈悲為懷,把人世度生作為佛教徒最高的理想和社會責任。

佛教環保始於「共生共榮」的慈悲心

人類,不淪是古代人還是現代人,都是大自然的子孫而不是大自然的主人。人類如果想要保持對於環境的優勢,就必須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然規律。人類征服自然的企圖,通常只會破壞自身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一旦環境惡化,人類文明也就隨之衰落。任何一個文明社會存在的基礎,都在於有一個持續的「生命支持系統」。

佛經指出:「一切法若無慈悲,皆為魔法;一切法若有慈悲,則皆佛法。」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唯有平等慈悲,人類共生共榮的持久和平才有可能。以四攝法施行慈悲、實踐慈悲,並用慈悲的眼光平等看待一切眾生,用慈悲的語言、慈悲的面容、慈悲的音聲化導有情,從而讓慈悲精神走進人們內心深處,注入社會和國家肌體之中,踏踏實實地構築起人類和諧的堅實基礎。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舍怎樣看自己修學是不是會越來越進步?
人體也要「抗旱」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