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怎麼破?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怎麼破?

首發:5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韓浩月

來源:Pexels(Thought Catalog 攝)

作家楊葵在微博上說,家裡有1000本書就夠了,多餘的大可以丟掉。他的這個建議正確,但只適用於那些「書多為患」的人,對於「愛書如命」的人來說,無論搬多少次家,別的東西可以丟,書是不可以丟的。

「愛書如命」的人,多是從出版物匱乏時代走過來的。那時候讀張報紙都不容易,何況是印刷成冊的書籍。現在沒這個必要了,每年出版物多到泛濫,無數的經典著作,名家新作,新人作品,應有盡有,動動手指,網路書店便會將想要的書打包送到家門口。

俗話說「缺啥補啥」,缺過書的人,趕上了買書的好時代。網店隔三差五搞活動,不但書價會打五折,有時還會折上折,一本裝幀精緻、印刷講究的書,到手不過十多塊錢,要知道,它們可是莎士比亞的書、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書、紀德的書啊……越經典,越便宜,成為網路購書的一個定律,因為這些書很多過了版權保護期,成了公版書,省去了作者的版稅,再加上印量大降低了成本,網店綁架出版社促銷,導致書價遠遠低於物價,難怪許多愛書人每到打折季,總是成捆成捆地往家搬書,像是不要錢了一樣。

我算是「愛書如命」的一個人。20年前「北漂」的時候,除了換洗的衣裳,從老家帶過來的就是一批舊書了。那不算什麼好書,有自己從舊書攤買的,有別人送的,封面有的破損了,內頁有的卷邊了,但就是捨不得扔。不捨得扔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是屬於自己最早的「財產」,一個年輕人一無所有兩手空空,唯有一箱子書撐腰,那些書陪你度過漫漫長夜,不能成為它們的「負心人」。

因為很長時間沒有自己的書房,所以在買書方面,我很少大手大腳,都是左挑右選,非自己喜愛的書不買,非值得收藏的書不買,可儘管是這樣,家裡的書還是越積累越多。買來的書堆積在陽台上,有的來不及讀,塑封都沒有拆,一直被冷落著。數年之後,年久失修的空調漏水,半夜裡泡了我的書,沒拆塑封的反而逃過一劫,讀過的書有不少被水浸泡了,只得忍痛當廢紙賣掉。心痛之餘只能這樣安慰自己:舊的不去新的不來,好書的新版本層出不窮,再買來保存就是。

書買來卻不讀是個大問題。不讀書卻買書何苦來哉?難道只為了滿足對書的佔有慾?這樣的話,和過去那些暴發戶裝修房子買一堆假書放書架上有什麼區別?在這種自責之下,除了再次壓縮買書數量,就只能督促自己多讀書,盡量把買來的書都讀掉。無數次命令自己,不把新買的書讀完就不能再買書。

關於如何讀書,也曾有過不少糾結,是先挑喜歡的作家的書讀還是先選陌生作家的書讀?總讀喜歡的作家的書會限制自己的視野,沉迷在閱讀快感里,難以接觸更豐富的情感與故事、更多元的文化與思想。可讀陌生作家的書,實在是一種冒險,如果前幾頁沒法吸引人,接下去的閱讀就是一種折磨。

來源:Pexels(Janko Ferlic攝)

後來,我總結出了讀書的三個硬性規定,執行下來效果不錯,既保證了閱讀的數量,也保證了閱讀的質量,並且不損害閱讀興趣。

這三個硬性規定,也是三種閱讀傾向:一是讀朋友寫的書,了解他們的寫作狀況。沒有什麼比讀認識的作家寫的書,更能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許多寫作者在生活中與寫作中是完全不一樣的,讀了他們的作品,或許我們在喝酒的時候,就只管談天說地,而不用分享內心,因為,在書里早已傾訴一切。

二是讀當代作家的書。那些曾寫出過優秀作品的作家,曾在過去某個年代或年份影響過很多人,在多年之後,他們又在文學期刊上發表了新作,在出版社那裡出了單行本,這樣的作品,無論外界評價如何,都不妨讀一下,因為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在新作中傳遞出的信息,往往能部分折射這個時代的人文精神,通過他們的新作,可以更好地感受我們所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哪些微妙的變化。

三是經典重讀。把年輕時看過的似懂非懂的經典,拿過來再讀一遍,往往有全新的發現。比如《包法利夫人》,我在中學讀時完全看不下去,因為書中故事離一個青少年太遠了。而中年時讀,則五味雜陳。屠格涅夫說過一句名言——「沒有完全的平等就沒有愛情」,司湯達則說「愛是可以寬恕一切的」。古今小說家寫愛情小說,放在一起看,真是古典與現代、保守與新潮、放肆與收斂等等各種矛盾與糾葛,而《包法利夫人》集以上之大成,讀完令人長久沉思。

讀完一本書是愉快的,而寫一篇書評,則是延續這種愉快。書評可以記錄當時的閱讀心得,如果當時讀完而不寫,則會是一種遺憾。寫書評,也是件錯過了就不會重來的事情。

作家寫完書,和導演拍完電影一樣,總是分外期待讀者與觀眾參與討論。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作品走出創作者的「房間」,融入更多的情感與社會元素,真正成為大眾文化產品。要不然為何總會有作家這麼形容:寫完的作品就如同養大的孩子,走出家門後就不屬於自己了。

我寫書評,除了看重作品的可讀性、思想性之外,緊隨其後就是考慮自己的參與性。讀書的終極目的是「學為我用」,而借著寫書評的機會,來傾訴一些自己的心聲,很值得為之投入。書評不單純是介紹書的,很多時候,它也是在發出一些信息,尋找有共鳴的朋友。假若你與一個人不約而同地喜歡某一類書、某一些書,那麼極有可能,你們會成為無話不談、能愉快交往的好友。

書評是買書與讀書的副產品,但卻是這個閱讀鏈條中最有收穫感的部分,買書是為了滿足消費快感與佔有慾,讀書有時候是浮光掠影、走馬觀花,但寫書評卻要靜下心來、沉浸進去,讓自己與閱讀到的書產生最親近的關聯。所以,我經常對認識的朋友說,僅有買書與讀書是不夠的,還得把書評寫起來。據說現在的書評人已經很少,成為「稀有動物」了,正是因為買書與讀書的浮躁,才導致願意寫書評的人缺乏動筆的動力。

以後,或許可以有這樣一條買書與讀書原則:不能讓自己產生寫書評願望的書不買。話雖這麼說,執行起來很難,我猜,多數人仍然會在買書的愉悅、讀書的苦惱這個死循環當中,繼續迷惘下去。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張慧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端午臨近,「網紅城市」該以何種姿勢面對「打卡熱」?
兒歌「童子功」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