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雷鋒網按:2019 年 6 月 3 日,蘋果在庫比蒂諾總部附近的 San Jose McEnery Convention Center 拉開了 WWDC 的帷幕,在 Keynote 環節,五大 OS 齊亮相,新款 Mac Pro 驚艷全場,亮點之多堪稱是近年來最重磅的一次 WWDC。大會結束之後,科技行業著名分析師 Ben Thompson 也在自己的博客 Stratechery 上發布了一篇長文,對蘋果這些年的戰略布局,以及本次 WWDC 一些新服務的意義進行了分析,雷鋒網編譯如下:

一台絕大多數蘋果用戶不會擁有的電腦成了本次 WWDC 上最驚艷的亮點,這款新款 Mac Pro 起價為 6000 美元,配置越高,價格也越高。如果你認為花這麼一大筆錢來買一台電腦,還不如買一輛新跑車,那麼很遺憾,你不是蘋果這款產品的目標客戶。

和很多其他作者一樣,我也選擇從新款 Mac Pro 著手來寫文章,不同的是,我並非蹭熱度,而是非常樂於看到蘋果嘗試著創造出有史以來最強的 Mac;更重要的是,我認為新款 Mac Pro 展現出來一種「勇往直前」的氣魄,這種氣魄也融入了整場 Keynote 的基調。

蘋果對自己更有自信了,因此,也更大膽了。

iPhone 增長傳奇不再

回過頭來看,蘋果之前的低迷早就在意料之中。

當一個像 iPhone 這樣的產品問世時(毫無疑問,很少有像 iPhone 這樣具有開創性的產品),銷量實現飛躍式的增長似乎是小菜一碟——只需將產品在一個新的國家進行推廣,或與一家新運營商進行合作。在那時,蘋果對 iPhone 銷量的預測,幾乎有著驚人地準確性。

然而,這一切都在 iPhone 6 這一代達到了頂峰,因為蘋果的預測出現了失誤,市場對大屏手機的需求遠超任何人的預期。事實也證明,這確實是一個峰值:iPhone 6S 的預期增長未實現,最終導致蘋果資產減記 20 億美元。

後來,預測的準確性有所好轉,但單位增長速度再也沒有恢復。

自 iPhone 6S 開啟新常態之後,iPhone 的銷量基本持平(如下圖):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雷鋒網註:圖片來自 Stratechery

值得一提的是,iPhone 7 Plus 比 iPhone 6S Plus 貴 20 美元;去年,iPhone 8 和 8 Plus 售價分別提高了 50 美元和 30 美元,更重要的是,它們不再是旗艦;由於許多蘋果粉絲會選擇買最好最新的 iPhone,售價 999 美元的 iPhone X 也拉動了 ASP 的增長(如下圖):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雷鋒網註:圖片來自 Stratechery

從財務角度看,增長來自哪裡並不重要。然而,iPhone 已不再似一艘火箭,它已經難以爬升到新高度,這迫使蘋果改變了策略:不再向外尋找機會,而是將目光轉向公司內部。

2018年,我稱之為蘋果的中年:


就其用戶基礎而言,蘋果的增長几乎完全集中在內部,比如更高的價格、更多的服務和更多的設備。不過,高端智能手機市場,也就是 iPhone 市場,已經飽和。


值得樂觀的方面是,蘋果在忠誠度方面仍有優勢,這意味著用戶總體上將從 Android 轉向 iPhone,但這種優勢被明顯延長的升級周期抵消了。為此,如果蘋果想要實現增長,通過現有的客戶群是最佳選擇。


就像一個人會長大,會安定下來一樣,Tim Cook 領導下的蘋果在戰略上是一家穩健的公司,而且,安定下來是有意義的。不過,從長遠影響來看,安定會促進穩定增長,還是導致停滯,仍有待觀察。

長期影響似乎比想像中來得更快:一年後,由於 iPhone 銷量下滑,Tim Cook 不得不發布收入預警;四年來,iPhone 在蘋果第一財季的營收中所佔比例一直在 68-70% 之間,但突然間,iPhone 只佔到了 62%。

不過,對於蘋果來說,這可能並不是件壞事。

蘋果已經開始轉換策略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在本次 WWDC 主題演講中,有三個點得關注。

第一個是 iTunes 的終結,它將被分成獨立的音樂、播客和電視應用程序;設備同步將由 Finder 完成。

從 2001 年 1 月推出 iTunes,到當年晚些時候推出 iPod,再到 2003 年推出 iTunes 音樂商店(App Store 就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再到 2007 年推出 iPhone,iTunes 稱得上是蘋果商業歷史上一條關鍵的連接線。

iTunes 為之後的一切奠定了基礎,在蘋果的增長傳奇接近尾聲時,它的關閉似乎在情理之中。

第二個是 iPadOS 的引入。很明顯,這主要是一種營銷策略,畢竟 iPadOS 與之前的 iOS 非常相似。不過,這種營銷舉措有時候也很關鍵,尤其是在蘋果聲稱非 iPhone 的部分仍然很重要的情況下。

之前,iPhone 還處在核心位置,而管理層又對 iPad 和 Mac不太在意,但現在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蘋果已經轉換了策略。

第三個是 Apple Watch 上的 App Store。雖然沒有任何關於 Apple Watch 完全脫離 iPhone 的消息,但這顯然是讓 Apple Watch 變得獨立的一步。這將徹底改變這款產品的潛在市場。

「為隱私而戰」的背後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去年秋天,Tim Cook 參加了在歐洲舉行的第 40 屆數據保護和隱私專員國際會議,他在演講中表示:


現在有很多人不願意聽到我談論這些,因為一些人反對任何形式的隱私立法,另一些人則公開支持改革,然後在幕後抵制並破壞改革。他們可能會對你說,「如果我們的公司受到隱私監管的限制,就永遠無法實現技術的真正潛力。」


這種想法不僅錯誤,還具有破壞性。


技術的潛力根植於人們對它的信念,植根於它在個人心中激起的樂觀主義精神和創造力,植根於它使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承諾和能力。現在是時候面對現實了,如果連使用技術的人都沒有信念和信心,我們將永遠無法實現技術的真正潛力。

然而,就在一個月前,Google 做了一個不同於蘋果的宣傳;Google 表示,自己用收集到的數據來完善服務是經過了權衡的。

這兩種不同的說法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數據收集顯然是廣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隱私則是蘋果高端硬體的一個差異化因素。

不過,對於兩家公司的聲明我都很欣賞。Google 沒有試圖混淆或隱藏其服務的工作原理,而是大方承認,並專註於用戶數據在其產品中的中心地位。同樣,蘋果在每一個環節都強調隱私,而且充滿激情,「為隱私而戰」的信念給了整個公司一種使命感,這是無價的。

簡而言之,對於蘋果公司而言,隱私已不僅僅是一項戰略榮譽,它還是公司決策背後的驅動力。這一點在 WWDC 上就有所體現,尤其是 Sign In With Apple。

Sign In With Apple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值得注意的是,隱私問題在 Google 和 Facebook 陷入隱私風波之前就已經存在。

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一些公司就開始收集消費者的個人信息;Lester Wunderman 給這種行為方式起了一個名字,叫作「直銷」。從抽獎到店鋪忠誠度折扣,這些營銷方式被創造出來,以便更好地了解個體消費者,並向他們推銷產品。

隨著互聯網在人們生活中的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追蹤用戶的喜好也變得更容易了。

目前,Facebook 的數據收集範圍就遠遠超出了 Facebook 的應用程序,它經常會出現在第三方網站和應用程序中,提供登錄服務,Google 也是如此;這樣一來,Facebook 和 Google 就能追蹤用戶的動態。

除了通過 Facebook 和 Google 登錄,用戶還有另一種選擇——使用自己的電子郵件地址來創建帳戶,但這也不是一個萬全之策,因為你的電子郵件地址對於隱私保護來說也十分重要,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透露的。

上面所說的這些都讓推出 Sign In With Apple 具有意義。以後,人們可以通過蘋果來處理身份信息,而不是通過 Facebook 或 Google;此外,用戶通過這項服務來註冊賬戶時,每次都會生成一個唯一的電子郵件地址,從而斷開與其他數據之間的關鍵鏈接。

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發明,畢竟,身份管理是技術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蘋果的侵略與戰略

蘋果的神之一手:是戰略,也是侵略

不過,對於大多數已經與 Facebook 或 Google 達成合作,或已經推出自己解決方案的開發者來說,Sign In With Apple 的出現並不喜聞樂見,畢竟,添加這樣一個身份管理功能很有可能會影響他們的利益。

App Store 指南里透露了更多細節:


Sign In With Apple 將於今年夏天進行測試;今年晚些時候上市時,用戶登錄第三方應用程序時就會出現這個選項。

蘋果將利用其作為 iPhone 應用程序提供商的壟斷地位,迫使第三方開發者使用蘋果的登錄服務;這也意味著在相關網站,甚至在 Android 應用程序中添加 Sign In With Apple 功能。

Sign In With Apple 這項服務意義非凡,尤其是蘋果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反壟斷機構的潛在目標;這也告訴了我們一個鮮明的道理,推動隱私保護和推動公平競爭之間經常存在衝突。

毫無疑問,蘋果正在提出一種更有利於保護隱私的身份識別解決方案,它將利用對 App Store 的控制權,確保這個解決方案獲得支持。

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符合「從現有客戶那裡獲得更多收入」的策略。不過,從本質上來說,Sign In With Apple 更具侵略性和戰略性,它既可能傷害競爭對手,也可能吸引新用戶。

這可以看作是蘋果公司向外尋找機會的舉動,但其動機是比收入更內在的東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Live回顧 | 線上零售業的線上獲客增長法則及案例分析
AI安防浪潮下,究竟需要怎樣強大的一款伺服器?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