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的遊戲》跌落神壇,是無法拒絕的宿命,編劇背鍋還是觀眾?
HBO史詩劇集《權利的遊戲》8年了,終於在今年5月終結了。這一系列的每個人物都刻畫的如此讓人印象深刻,每個人的作用也都是不可替代的,很多粉絲都慶幸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權力的遊戲大結局。但不少權游粉絲在談到大結局的倉促結尾仍憤憤不平表示失望。近日,NBA開拓者球員CJ-麥科勒姆在做客一檔節目時,也談到了對美劇《權力的遊戲》最終季最後一集的看法。#權力的遊戲大結局##權利的遊戲#
"這個結局太令人失望了,說真的,我以為結局會達到很高水準……這個結局不像你想要的那樣,結局進展的太快了……編劇把丹尼(龍母)的死處理得太快了。她的死法讓人覺得:"發生了什麼?(what?)""
為何一部神級巨作,最後搞得爛尾,走下神壇了呢?zuo和朋友稍微專業的分析了一下,大概原因是這樣吧:
如果按照劇情聚焦方式來分類,影視劇大致可以分為兩類:
一類聚焦在人物上,特別是以個別角色性格心理為核心。即,先集中塑造人物設定,把人物形象立起來之後,才開始打造劇本,用故事來使人物豐滿。另外,還要深挖人物動機,強化人物性格,依照所謂的「角色曲線」來寫故事。
很多好萊塢大片就是這樣寫劇本的,如《鋼鐵俠》《大偵探福爾摩斯》。
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人物(主角)的辨識度高,認知門檻和傳播門檻低,能夠在短時間內吸引大量觀眾。就算你從來沒看過《美國隊長》系列,你也一定聽說過他的名字、認得他的造型。
而這種方式的困境在於,人物(主角)是不能輕易死掉的。
有個詞叫「情感投資」,即,我們越喜歡一個角色,我們的期望就會越大。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所以當一個被廣泛喜愛的角色死掉,會引發觀眾們的劇烈反抗。就像投資了八年的股票越漲越高,在一瞬間跌為零點,跳樓的心都有了。
所以說,人物(主角)是不能輕易死掉的。因為一旦死掉了,劇本下不下去還只是小事,觀眾們紛紛棄劇,那就覆水難收了。
當然了,人物(主角)死掉也是可以發生的,一般在劇終、影片末尾、完結篇這種不再持續的情況里。如《復仇者聯盟4》中鋼鐵俠的死亡。
而另一類聚焦在世界觀上,即,影視劇里的所建構的制度、生態、政治、運行邏輯、人際關係、歷史。這需要足夠多的細節,以及貫穿整個世界觀的情懷。當世界觀立起來之後,再把若干人物串聯起來,並將之融合到故事裡。
這種方式的劣勢在於,前期設定可能過於臃腫,群像的人物關係可能過於龐雜,直接勸退了一大批觀眾。事實也是如此,很多人在《權力的遊戲》播了幾季之後,才開始入坑觀看的,前期棄劇的都挺不過五集。
這種方式的優勢在於,人物(主角)死掉,也完全不在怕的。
世界觀足夠完滿,各種各樣的人物會源源不斷地被刻畫和交替出現。一兩個主要角色的死亡,不會給劇本帶來很大壓力。雖然可能會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反應,但絕不至於棄劇的程度,因為說到底,觀眾看的不是角色,而是一個完整的世界。
就好比《三國演義》劉備、諸葛亮相繼死去,劇情難道就不能繼續了嗎?完全不會吧。
《權力的遊戲》奈德、凱特、羅柏死得驚心動魄,劇集就完結了嗎?也不會吧。
而《權力的遊戲》真正迷人之處,不僅僅是這些豐滿的角色,而是它把這個世界的運作的本質和邏輯,一層層地剖開來給你看。權謀,智斗,戰爭,體制弱點,忠誠與背叛……說得抽象一點,他們都是為劇情服務的棋子,都是世界觀的俘虜。觀眾一看到他們,就能窺視這個殘酷而美好的社會。
這也是《權力的遊戲》的魅力所在。
然而,從第七季開始,這個魅力頓時就消失了。很明顯,因為寫劇本的方式從後一種變為了第一種,即,從聚焦龐雜的世界,變為了聚焦個別人物(主角)。
眾所周知,《權利的遊戲》改編自美國作家的奇幻小說《冰與火之歌》系列。但在後期卻沒有了原著的加持,後續劇情的發展,連馬丁老爺子自己都不知道了,編劇取巧,著重描寫幾個主要角色,而放棄了整個敘事邏輯,因為後者確實需要耗費大量的精力和時間。
當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個別角色上的時候,他們就會格外感到不適。這種不適來源於過快的劇情推進,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角色性格和行為邏輯的驟變。比如龍媽上一秒還解放人民,下一秒就屠城泄憤;上一秒還笑嘻嘻地親嘴,下一秒就被捅刀子,死得莫名其妙。
但為什麼會變成這個局面呢?
有個詞叫「注意力的反噬」,即,人們身處社交網路中,天生地渴望被關注,但被關注意味著被期待,人們逐漸變得為了迎合期待而行動,為了關注度而變得癲狂。
《權力的遊戲》前六季一直好評如潮,吸引了來自全世界的大量的注意力。尤其在互聯網發達的時代,觀眾意見表達更加踴躍,情感投入也更多。高期望值是件好事,一方面側面說明劇作質量上乘,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要達到如此大的閾值,已經變得不可能。
你的優勢一定是你的劣勢。《權力的遊戲》被期望值反噬,從一開始就已經是宿命。
(圖片均源於網路)
※《九州縹緲錄》撤檔延播未定,介質背鍋!一部無結局,一部緊急上檔
※36歲郎朗迎娶小自己12歲嬌妻,老婆背景遭曝光,網友:想到劉亦菲
TAG:zuo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