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鄉村教師的「站點」突圍

鄉村教師的「站點」突圍

悠揚的陶笛合奏《森林狂想曲》、輕快的二胡獨奏《錦繡江山隨想曲》、委婉優美的四重唱《啊,朋友再見》、剛勁有力的武術表演《功夫老師》……日前,江蘇省徐州市舉行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成果展示會,全市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學員歡聚一堂,用各自的方式展示一年的培訓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在江蘇13個設區市、100個縣(市、區),像這樣專門針對鄉村教師的研討、培訓活動每天都有數十場,並且活動地點基本設在縣、鄉鎮或農村學校,內容也從鄉村教師的實際需要出發,讓鄉村教師享受到貼近教學的有效指導。

時間回溯到3年前,為落實國務院和江蘇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江蘇省教育廳師資處與省教師培訓中心通過深入調研和廣泛徵求意見,改變以往集中辦班的培訓模式,以立足鄉村、按需建站、分類施訓、培育骨幹的模式,設立「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按照每年設立市級培育站80個、縣級培育站133個的規模帶動全省27萬鄉村教師發展成長。

3年時間過去了,培育站計劃每年培訓6000人、為各地培育一批本土化鄉村骨幹教師的目標是否達到?本報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按需建站,突破發展困局

「連我在內學校就兩名物理教師。另外一人還是新聘的代課教師,學的也不是物理專業。」新沂市邵店中學教師陸裕仲說。

邵店中學是徐州新沂市的一所農村初中,地處徐州、宿遷兩市交界處,距離新沂城區70餘里。在新沂,像邵店中學這樣物理、化學教師緊缺的情況較為普遍。以物理為例,目前全市初中物理教師約200人,在鄉村中學工作的有150多人,且超過100人沒有專業背景。

新沂市中小學教研室副主任、初中物理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劉永忠告訴記者:「我們培育站的30名學員,只有7人是物理專業畢業,其餘全是老的中師畢業生。轉崗教師普遍存在知識體系不全面、實驗技能薄弱、解題能力相對較弱等情況。」

雖然師資薄弱,但農村初中的教學任務與其他學校是一樣的。為此,新沂初中物理培育站有針對性地建立了中考資源庫,把全國150多個城市的中考物理試題按考點歸類整理,每次集中研修都安排專家講座,系統梳理學科知識,全面提升學員的課堂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

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項目由省教師培訓中心統籌管理,以省市縣合作的方式開展工作。各市、縣(市、區)根據本地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情況,確定培育站的性質(如學科、學段等),並通過招標方式遴選導師組,確定報審對象。培育站主持人和導師由各市、縣教育局從本地遴選特級教師、教研員、學科帶頭人擔任。學員則通過自薦、學校推薦、培育站遴選確定。每個培育站都要求圍繞學科素養、教學實踐能力提升等發展重點,解決學員的基本問題。

培育站研修採用集中研修與崗位研修相結合,要求一年的集中研修時間不少於20天。「根據學員情況,我們集中研修會採取診斷示範、課例研討、專題講座等形式,集中時間遠超省定要求,但學員從不叫苦叫累。」劉永忠說。

2018年9月建站時,一開始集中活動要求學員發言,一名教師紅著臉推辭:「我還從沒在這麼多教師面前講過話呢。」從最初的不敢開口、無話可說,到人人發言、只說「好話」,再到現在的侃侃而談、各抒己見,學員的進步有目共睹。

「從全省三屆培育站推進效果來看,這個項目對症、切用、有效,滿足了農村學校和參訓學員的真實需求,並在內容與形式、管理者與培訓者的理念和操作上都實現了較大創新,是比較成功的培訓『供給側』改革樣本。」江蘇省教師培訓中心主任、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王仁雷說。

任務驅動,喚醒自我成長

「每個學員都要達到『六個一』的成長目標,即經過一年培訓能上得了公開課,做得了講座,寫得了論文,做得了課題,出得了簡報,帶得了徒弟。」沭陽縣韓山中心小學語文教師、沭陽縣鄉村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培育站第三屆學員馮春艷說。

馮春艷之所以能成為沭陽小語站學員,很大程度上是受愛人兼同事宋凱的影響。宋凱是學校大隊輔導員,也是第二屆沭陽小語站學員兼小組長,平時工作很忙,但每次小語站集中研訓都熱情滿滿。活動結束後,他還撰寫心得、製作簡報、編輯文集,常常加班到深夜。「小語站怎麼會有這麼強大的魅力?」在好奇心驅使和愛人鼓勵下,馮春艷成了小語站第三屆學員。從此,兩人生活上是伴侶,工作上是同事,學習上是「站友」。

鄉村教師中不乏有追求、想上進的人,但由於地域、條件、資源限制,導致不少人發展緩慢,上進心日漸消退。「小語站有明確目標、系統設計和任務驅動,讓我找到了成長路徑。」馮春艷說。

記者採訪了解到,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學員均從鄉村教師中推薦選拔,市級站一般為縣級中青年骨幹教師,每站25名學員;縣級站學員一般為校級中青年骨幹教師,每站30名學員。各站都要求學員自行制定發展規劃,並為學員提供個性化專業支持。同時各站均設立研修小組,明確研修分工,鼓勵學員對話、研討和交鋒,形成小組間的合作競爭,激勵學員「自我生長」。為確保培訓成效,培育站還以半年為周期對學員進行考核,中期達不到要求者予以淘汰。

「明確培訓目標、制定發展規劃和中期考核評價,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希望學員通過一年的學習,能夠展示學習成果、發揮骨幹作用,帶動本校教師發展。」沭陽縣中小學教研室小學語文教研員、沭陽縣鄉村小學語文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葛玲玲說。

葛玲玲告訴記者,自己陰差陽錯連續做了3屆主持人。3年下來,小語站沒有一個學員被淘汰。相反,每個學員都很珍惜一年的培訓機會。「其間有一個女學員懷孕了,但她仍積极參加培訓,從不缺席。」學員回校後,也同期建立校級培育站,大家一起動腦筋,一起思考,帶動所在學校學科教師成長。

3年的探索總結,沭陽小語站形成了「整體入手,制定目標;分布推進,按月實施;及時梳理,步步留痕,終期考評,全員提升」的研修模式,提煉出包含「內功研修系列、課堂教學系列、科學研究系列、觀摩學習系列、平台展示系列」的「套餐式」研修方案。學員們也都成長迅速,目前3屆共90名學員,已有十多人成為市、縣骨幹教師。

立足鄉土,探尋特色之路

南京市江寧區歷史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同時作為南京面積較大的郊區,江寧多數學校在鄉鎮,全區初中和小學美術教師有300多人,其中200多人是3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且大都來自江蘇省外。

促進青年教師成長,除了注重專業技能外,引導其了解並融入所在區域或學校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自信也必不可少。「我們的目標就是引導美術教師自覺關注鄉土文化、開發實施具有本地特色的美術校本課程,讓每個學員都成為所在地域鄉土文化的『代言人』『傳承者』。」南京市江寧區鄉村中小學美術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江蘇省特級教師張屹說。

為提升學員覆蓋面,該培育站面向全區20個涉農鄉鎮小學和初中選拔學員,針對學員對江寧鄉土文化了解不夠等問題,培育站圍繞鄉土文化搜集整理與美術校本課程開發實施兩方面內容,以鮮活的課程開發案例「解剖麻雀」,並組建研修小組,為每個小組配備市級優秀青年教師以上的指導教師,實現團隊互助共同成長。

「優秀教師都是自己修鍊出來的。」張屹說,經過大半年的系統培訓,學員的學習姿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對鄉土特色的挖掘也漸入佳境。

江寧鄉村美術骨幹教師培育站的做法,是全省各地培育站立足鄉土、探尋特色之路的一個縮影。如蘇州市鄉村中學數學骨幹教師培育站與南通名師李庾南領銜的培育站一起集中研修,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張家港市學前教育培育站堅持送培到園,把培育站研修成果輻射到張家港全部幼兒園(含民辦園);常州市學前教育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把培育站的資源同步上網,短短數月網站點擊量就已破萬……

為確保各地培育站建設做出實效,江蘇省教育廳對培育站每年劃撥工作經費,市級培育站每年10萬元、縣級培育站每年7.5萬元。省師培中心每年舉行面向所有培育站學員的優秀課展評和優秀教育教學論文評選活動,為培育站學員搭建平台。

裂變效應,成長遍地花開

「一個鄉村教師作為課題主持人申報省級課題,放在過去我連做夢都不敢想。」如今,這在揚州儀征市劉集中學教師俞桂飛身上成為現實。這位有著19年教齡的教師曾用「單調」「重複」形容自己的工作,但在進入培育站一年後徹底改變。

2017年6月,當揚州市初中化學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遴選進站教師的機會擺在俞桂飛面前時,他還有些不以為然。但他很快就發現,培育站的培訓與過去參加的培訓不同。學員教齡基本都在10年以上,且培訓針對鄉村教師的「短板」展開,還有很多機會與名師、名家「零距離」接觸。每次聽專家講座,都要寫「報告感悟」;每次集中研修,白天聽課觀摩,晚上還要就其中一節課完成「課例研修感悟」;回校後還要撰寫論文,面向校內同事開設公開課、進行微講座等。

「每次集中研訓導師布置的研修任務都很多,像回了一次爐一樣,重新做了一次學生。」與俞桂飛有同樣感受的,還有來自揚州22個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的近千名鄉村骨幹教師。經過培育站的「孵化」,不少學員已經晉陞為縣(市、區)、市級名師,有的甚至成為省級名師。

寶應縣氾水鎮初級中學教師朱永舉是2016年第一屆鄉村中小學英語骨幹教師培育站學員,在培育站研修一年後,被評為江蘇省特級教師。這些經過「孵化」的鄉村骨幹教師,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也成為當地的「種子教師」,輻射帶動一批鄉村教師轉變觀念,提升發展。

「雖然在培育站只有一年時間,但學員的成長能夠明顯感覺到,他們的理念更新了,行為轉變了,從過去的『照著做』到現在的『想著做』,從『整齊劃一』到『各放異彩』。」常州市學前教育鄉村骨幹教師培育站主持人馮雅靜說,培育站的工作重點不僅在於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以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帶動一大片,產生巨大的向心力、吸引力、影響力,形成能量生態場。

3年來,江蘇省共建立市、縣兩級培育站600多個,培訓學員2萬餘名。通過各地培育站的共同努力,不僅帶動了進站學員的成長,而且通過他們促進了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更重要的是,培育站讓一批鄉村教師克服了職業倦怠,養成了閱讀、思考、寫作的職業生活習慣,提升了鄉村教師的職業幸福感和使命感。越來越多的教師不僅安心紮根鄉村,還開始在鄉村創造屬於自己的教育新生活。

「通過這樣以點帶面、突出重點,認真培訓和培養3萬名骨幹,再以這些骨幹帶動全省20多萬鄉村教師發展,江蘇鄉村教育的美好未來值得期待。」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處長馬斌說。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05日第1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在音樂中聆聽自然之聲
燕山雪花大如席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