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漢語「走出去」:在東南亞講好中國故事

漢語「走出去」:在東南亞講好中國故事

東南亞是我國的「近鄰」,華人華僑約佔東南亞總人口的6%,佔全球華人華僑的73.5%。東南亞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國際合作區域。華夏文化傳承和漢語的經濟價值是東南亞漢語教學發展的兩大驅動力,這種強大的內在需求是世界其他任何地區都無法比擬的。然而,東南亞漢語教學也受到各國教育政策、語言政策、經濟發展水平、社會環境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國別不平衡性。甚至在一些國家和地區,華人華僑後代身份認同發生變化,漢語「二語化」的現象日益明顯,漢語正在逐漸失去母語的認同感和親近感。

從以往語言傳播的經驗可以證明,海外漢語教學發展離不開政策引領、需求導向、資金保障、機構落實四大必要條件。根據這四大條件,可以將東南亞主要國家的漢語教學分為三個類型:漢語教學「成熟型」國家、「成長型」國家和「待發展」國家。不同類型國家應採取差異化的漢語教學發展策略。

原文 :《東南亞漢語教學的差異化發展》

作者 |高等教育出版社 梁宇

圖片 |網路

「成熟型」國家:提倡自主性發展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東南亞漢語教學最「成熟」的國家,也是華人佔全國人口最多的國家,分別為74.2%和21%。漢語在這兩個國家具有很高的社會地位。漢語是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是所有華人學生的必修課,共有366所小學、中學(相當於我國初中)和初級學院(相當於我國高中)開設漢語課,華人學生約有30萬人。漢語教育已納入新加坡政府管理範疇。馬來西亞華人將華語作為代際傳承和社區交流的首選語言。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系統內有1297所華文小學,60所華文獨立中學和3所民辦華文大專院校,學生共62.7萬人,國民教育系統內漢語學習者人數也在逐年攀升。兩國漢語教學具有主體化、規模化、體系化的特點,應充分發揮本國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擴大漢語教學產業規模,引領東南亞區域漢語教學發展。

「成熟型」國家應掌握本國漢語教學發展的主動權,成為本國漢語教學發展的主導者、促進者、組織者。中方作為母語國應在政策方面積極支持,對對象國提出的需求應給予有力配合。中方學術界應加強國際漢語教學基礎性、普適性、理論性研究,為對象國相關領域的區域化、國別化、應用型研究給予支撐。

「成熟型」國家漢語教學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新、馬兩國漢語補習班盛行,商業運作模式成熟,市場化程度很高。以教材出版為例,在新、馬兩國,漢語教材是常見的教育消費品。新加坡Marshall Cavendish Education出版社負責教育部規劃教材出版發行,該社出版了11個語種教學產品,已經發行到6大洲、50多個國家,是名副其實的國際化、商業化、盈利性出版社。據馬來西亞董教總出版局2016年統計,馬來西亞華文課本共發行了近67萬冊,實際交易額約為713萬馬幣。優化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將有利於漢語產業規模擴大,進一步彰顯漢語的經濟價值,保障漢語教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東南亞各國語言、文化、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具有較高相似性,教育文化、漢語教學也具有一定共通性,「成熟型」國家的漢語教學模式和方法、教師和教材在其他東南亞國家具有很強的適用性。它們有條件和能力成為「東南亞教學示範基地」,面向東盟國家開展區域性漢語學科建設,發揮示範和引領作用,帶動東南亞漢語教學的整體繁榮。

「成長型」國家:探索產業化發展

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屬於漢語教學「成長型」國家,具有產業化發展潛力。在這些國家,教育政策較為寬鬆,漢語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華人人口較多,漢語學習人群逐步擴大。據泰國教育部2013年統計,共有1542所學校開設漢語課程,86.3萬人學習漢語;菲律賓各類華校共200多所,僅大馬尼拉地區就有91所,在校學生10萬多人;印尼是人口大國,華人人口超過1000萬。但在這些國家,也存在影響漢語教學的不穩定因素:政府更迭、外交摩擦、突發事件此起彼伏。漢語在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仍不穩固,漢語教師存在缺口、教材使用混雜、教學標準缺失等問題尤為突出。為此,「成長型」國家漢語教學應進一步夯實漢語在教育體系內的地位,加快建立本國漢語教學人才儲備庫,整合各方漢語傳播力量,培育漢語教育新興市場。

在這些國家,雖然名義上漢語已經進入國民教育體系,並初步顯現需求驅動下的規模效應,但漢語在與英語的競爭中還處於劣勢。為此,穩固漢語在體系內的地位是當務之急。首先,要保持與本國政府相關部門的積極溝通,讓本國政府了解漢語學習對本國發展的長遠利益;其次,加快完善漢語教學體系,提高漢語教學質量;再次,利用當地媒體,講好中國故事,樹立中國、中華文化及漢語的正面形象。

「成長型」國家漢語教學的頂層設計十分緊迫。完善漢語教學體系、創新漢語教學模式、統一課程目標、優化課程設置、編寫本土漢語教材、實施漢語教學測試等一系列規範化、標準化教學活動有待開展,這都需要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漢語本土人才隊伍,需要真抓實幹、敬業奉獻的學科帶頭人。因此「成長型」國家需加快漢語人才培養和儲備,加強本國高校和中國高校合作,實施漢語人才聯合培養計劃,面向全球引進高端漢語人才。

在這些國家,已顯現出漢語教育組織鬆散、資源分散的弊端,為了遏制這種「離散」趨勢,應提倡「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觀念。在泰國,可以建立教育部領導下的「漢語教學指導委員會」,由專家、學者、骨幹教師組成學術機構,協助教育部制定漢語教學相關政策,推動漢語教學改革與課程建設,開展漢語教學理論研究、諮詢、評估,全面提高泰國漢語教學質量。在印尼,應在各地區華文教育協調機構之上,選舉成立「全國華文教育協調機構」,借鑒馬來西亞董教總和菲律賓華教中心的組織架構和管理機制,開展實質性、專職性華文教育業務,團結全國華文教育力量,設立華文教育基金,作為代表與政府協商華文教育事宜,統一華校和三語學校的課程與教材,全面促進印尼華文教育發展。

「成長型」國家極具教育產業化發展的潛質,擁有商業運作的市場環境,漢語教學應以紮根國民教育體系、形成教育產業、融入當地主流市場經濟為目標。為此,項目運作應符合市場規律:重視並適應市場需求,保持供給與需求平衡,引入合理價格機制,鼓勵良性競爭;應耐心地培育新興市場,不能急於求成、追求短期利益;要以齊聚本國內在力量為主,爭取外力為輔。我國應著力提升漢語經濟價值和文化內涵。

「待發展」國家:採取幫扶式發展

漢語教學「待發展」國家是指有一定漢語教學基礎,但教學規模偏小,教學體系不健全,自主發展能力欠缺,有待政策和資金扶持的國家,如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在越南,98%的學生在選修英語;在柬埔寨和寮國,政府仍未將漢語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緬甸,漢語在基礎教育中還未取得合法地位。在這些國家,民辦華校是開設漢語課的主要場所,但這些學校只能利用國民學校課餘時間開展漢語教學,普遍存在辦學經費困難、設備簡陋、師資和教材短缺等問題。相對於東南亞其他國家,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據統計,這些國家的漢語學習人數佔全國總人口比例普遍較低,不足1%。

在這類國家,加快漢語融入本國主流教育體系是漢語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可以採取「三步走」策略:第一,根據本國漢語教學地域分布情況,在華校內部實行教育改革,規範、統一華校教學,爭取與體系內學校的課程體系和考試體系並軌;第二,爭取本國政府承認華校學歷;第三,將漢語教學逐步拓展到體系內學校(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教學),爭取本國政府將華校納入統一管理體制,給予同等的財政經費。這個過程需要華人領袖、華人組織、華文教育人士團結起來不懈努力。

中國作為母語國,應在漢語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事業中積極落實「一帶一路」倡議,加大對這些國家漢語教學的扶持力度。面向這類國家,增加留學生政府獎學金、孔子學院獎學金、新漢學計劃等項目名額,協助培養漢語傳播人才;增加教師志願者派送人數,根據對方需求增加教材和相關圖書配送,緩解教師、教材短缺問題;增加教師培訓專家團組,幫助提高本國教師教學水平;減免漢語水平考試費用,推進漢語水平考試與當地外語考試接軌;鼓勵高校合作開展漢語教學研究、師資培養、教材研發等項目。

在這些國家,要注重漢語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與配置。一方面,合理調配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資源。越南河內大學、緬甸仰光外國語大學、柬埔寨皇家金邊大學、寮國國立大學等高等學府均設有中文系,高等教育中的漢語教學發展穩健,其優質資源應不斷向基礎教育輸送,大學和中小學漢語師資培養相結合,帶動中小學漢語師資專業化發展。另一方面,整合孔子學院(課堂)與華文學校資源。避免各自為政,應從本國漢語教學大局出發,以需求為導向,分工協作,形成合力,共同提高漢語教學和文化傳播的效率。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59期第5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灼爍重現:十五世紀中期景德鎮瓷器大展
未來的舞台表演,機器人是否會取代我們?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