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朱丹溪40歲棄科舉一心從醫終成金元四大家之一

朱丹溪40歲棄科舉一心從醫終成金元四大家之一

中醫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傳承中醫文化也是我們中醫學生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醫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文化底蘊,了解一代醫家,結合他們的實踐經歷,才能讓我們更好的融入中醫的大集體。

提到一代醫家,我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扁鵲和華佗,提到醫學著作,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經》,但是我們都忽略了一個大醫——朱丹溪,他的求醫經歷很曲折,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名醫朱丹溪。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彥修,義烏(今浙江義烏市)赤岸人,宋濂《故丹溪先生朱公石表辭》:「先生所居曰丹溪,學者尊之而不敢字,故因其地稱之曰丹溪先生雲。」朱丹溪倡導滋陰學說,創立丹溪學派,主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代表著作有《格致餘論》,對祖國醫學貢獻卓著,後人將他和劉完素、張從正、李東垣一起,譽為「金元四大醫家」。

童年磨難

朱丹溪祖父名環,父名元,母戚氏。祖父輩均以孝聞名鄉里。朱丹溪的堂曾祖朱杓,精通醫學,著有《衛生普濟方》,重醫德。堂祖父叔麒,宋咸淳進士,晚年從事醫學,醫德十分高尚,他們均對丹溪有一定的影響。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朱丹溪誕生於義烏縣赤岸村。朱丹溪自幼聰敏好學,日記千言。

元貞元年(1295年),丹溪父親因病去世。丹溪和兩個弟弟都尚年幼,這使他遭受到巨大打擊,本來是家境富裕,這件事後全家靠戚氏一人支撐,畢竟家裡的頂樑柱去世了,鄉里鄰居都會來欺負他們。朱丹溪的童年經歷了艱辛的磨難,但是他有一個賢惠的母親,得到了母親的良好的教育與熏陶,才讓丹溪磕磕絆絆的長大了。

發奮為學

在逆境中成長的朱丹溪,造就他豪邁,見義勇為的性格,從「不肯出人下」。元大德四年(1300年),朱丹溪年滿20歲,時任義烏雙林鄉蜀山裡里正。他剛正不阿,敢於抗拒官府的苛捐雜稅,敢於為百姓出頭,因而深得民眾的擁護,連官府都忌他三分。

在他三十歲的時候,老母患嚴重的脾病。他心情焦急,請了許多醫生治療都治不好。原來這些醫生,大都醫術粗劣,受當時社會風氣影響,盲目搬用《局方》。開的葯大同小異,吃下去一點效果也沒有。這時,他知道他天天管百姓大大小小的事是不行的,也深深體會到:「醫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養親不可缺」。於是他立志學醫,用五年的時間攻讀《素問》。以前,他也曾讀過《素問》,覺得「詞簡而義深,去古漸遠,衍文錯簡」,然後」茫若望洋,淡如嚼蠟」。在不斷的學習後,丹溪治好了母親的病,這也為日後的醫學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當他治好母親的病,就燒毀了所有醫書,因為她鑽研醫術,只是想治好母親的病,不再重蹈覆轍,並不是為了學醫。

這時,丹溪已經36歲,他在強烈的求知慾驅使下,到東陽從師許文懿,學習理學。過了4年,成為許文懿的得意門生。這也為朱丹溪的醫學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延祐元年(1314年)八月,恢復科舉制度。丹溪在學習期間,曾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

科舉失敗並沒有使丹溪灰心,他認為:要使德澤遠播於四方,只有學醫濟人,才是最好的選擇。這時,他的老師許文懿,卧病日久,也鼓勵丹溪學醫,這句話也讓朱丹溪下定了決心。於是,朱丹溪決意斷絕仕途,專心從事醫學事業。

有志不在年高,朱丹溪專業從醫的時候,已40歲了。他一心撲在醫學上,學業大有長進。拜師學藝回來後,治癒了許文懿多年的頑疾。

千里求師

泰定二年(1325年),朱丹溪45歲,渡錢塘江,千里迢迢來到吳中(今江蘇蘇州)。後到宛陵(今安徽宣城),上南徐(今江蘇鎮江),輾轉建業(今南京),但始終沒有找到一位適合當老師的人。有人告知,杭州羅知悌醫術高明,學問精湛,但有些清高,總是不能使他滿意,這也沒有打擊丹溪學醫的決心,就不顧夏日的炎熱,日夜兼程,匆忙趕到杭州求教。

羅知悌精於醫,得金劉完素之學劉完素的二傳弟子,旁參張從正、李東垣兩家,曾以醫侍宋理宗。羅知悌對朱丹溪既有理論的傳授,又有實踐的教誨。使朱丹溪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朱丹溪經過長期不斷的實踐,總結出一個重要的論點,即"陰易乏,陽易亢。攻擊宜詳審,正氣須保護」。為創立後來的丹溪學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他成為金元四大家奠定了基石。

評價

朱丹溪可以靈活運用方藥理論,遇到病人從不會詢問家庭背景,而是儘力醫治,做到了一個醫家應有的崇高醫德,這也是一位醫生首先應該具備的。

朱丹溪的學說,得到了後世的褒獎。如明代醫家方廣說:"求其可以為萬世法者,張長沙外感,李東垣內傷,劉河間熱證,朱丹溪雜病,數者而已。然而丹溪實又貫通乎諸君子,尤號集醫道之大成者也"(《丹溪心法附余》序)。但是由於朱丹溪只明一義,過分強調了「陽有餘」的一面,而不談陽也有虧損的一面;在臨床上太強調」滋陰降火」,因此,未免有它的片面性,從而也遭到後人的激烈反對。張介賓也因其執著一端而攻之不遺餘力,說:「丹溪之言火多者,謂熱葯能殺人。而余察其為寒多者,則但見寒葯之殺人耳」。雖然有一些人的反對,但是朱丹溪的學說在國內外也是有很大影響,在祖國醫學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面。日本醫家曾成立「丹溪學社」,專門研究丹溪的學說,學習丹溪的實踐經驗。

縱觀朱丹溪一生,有苦有淚,尤其當:他立在風雨中,乞求羅知悌收他為徒,「日拱立於其門,大風雨不易」,教他習醫時的情景,不難想像出他的毅力,為了一個目的,即使千折百轉,不達目的仍誓不罷休。就是到了日新月異的今天,科技迅猛發展,這種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所以說,他不僅在醫學方面,就是在做事方面,思想方面,也為我們積下了一筆可貴的財富,不愧為一代名醫,一代名人。

對於我們現在來說,正在醫學的路上奔波著,也許我們可能會像高中生一樣起早貪黑的去背書,但是我們既然選擇了,我們應該堅持下去,而在我們學習理論知識的過程中,更應該注重素質的培養,畢竟素質決定高度。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照亮人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邋遢的皮囊下卻有著有趣的靈魂!他究竟是千古罪人,還是千古以來難得的名相?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