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火箭首次海射成功,航天馭星承擔」一箭四星」測控任務
據人民日報消息,今天12時06分,「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成功以「一箭七星」方式實施首次海上發射,將七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空白。
36氪獲悉,商業航天測控與數傳接收服務初創公司「航天馭星」承擔了此次發射的測控任務。航天馭星調動了國內外6個衛星測控站為火箭及其中4顆衛星入軌提供測控服務,其官方稱這是國內民營商業衛星測控公司首次完整執行火箭測控、衛星入軌測控及境外測控任務。
航天馭星成立於2016年10月,目前,已經實現了主要測控軟、硬體自主化,具有6個測控站、1個衛星測控指揮中心;是一個能夠提供包括火箭測控、衛星測運控、衛星碰撞預警等服務在內的衛星在軌綜合管理服務商。
衛星測控系統是指對在軌運行的衛星進行跟蹤、測量和控制的大型管理系統,通過地面測控站、海上測量船、中繼衛星等方式實現衛星在軌運行管理。測運控是衛星運營商的剛需,只有通過測運控系統追蹤衛星的位置,接收衛星下行信號,確定衛星工作狀態,向衛星上注指令數據等等,才能最終保證衛星運營良好能夠產生實際價值。
在傳統的測控市場里,衛星測控資源很少,嚴重依賴軍方,且測控價格昂貴。在軍隊退出有償衛星測控服務的大背景之下,今後商業航天測控需要完全依託商業航天測控資源。隨著商業航天的發展 ,我國在軌運行的衛星數量也將大幅增長,據未來宇航研究院的數據,到2025年前我國將發射約3100顆商業衛星,衛星測控這一市場規模預計將超過500億人民幣。同時,衛星星座系統部署增多,也將使得星座協同工作模式成為常規工作狀態,測控系統也將更加重要。
「我們民營測控公司的出現是為了降低衛星測控的成本」趙磊告訴36氪,「就如火箭公司的出現是為了降低衛星發射的成本一樣,我們的解決方案也是衛星公司的剛需。」低價同樣也是衛星測控公司打開市場的重要因素。
在降低測控成本,為客戶提供低價服務方面,航天馭星的優勢在於自主研發了測控基帶、高速數傳基帶等關鍵硬體設備,以及基於雲的分散式測控軟體系統,這些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幫助其建立了低成本的衛星測控系統。
但同時,衛星測控系統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從衛星立項設計開始到衛星上天運轉直至停止服役都需要測控系統的參與,僅靠技術的突破也難以提升整體質量,服務經驗也是衛星運營公司選擇測控公司的重要依據之一。
目前,航天馭星服務過的用戶有九天微星、國電高科等商業航天創業企業,以及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航天一院、航天五院、武漢大學、電子科技集團等大單位;已服務的衛星頻段段覆蓋了U、V、S、X四個頻段,包括3U立方體衛星已經百公斤級的遙感、通信等業務衛星;2019年已簽訂的後續任務超過10顆衛星,預計全年服務衛星超過30顆。
在商業模式上,航天馭星計劃打造兩個平台,第一步建設衛星在軌綜合服務平台,為火箭製造商和衛星運營商客戶提供測控硬體、軟體、測控服務等服務;第二步將業務延伸到衛星數據服務上,建立一個衛星數據服務平台提供數據交易、數據分發以及衛星系統設計支持等服務。
除了傳統的衛星測控業務,趙磊告訴36氪,航衛星在軌運行的全部狀態,其記錄的衛星數據還能為商業航天保險理賠提供參考依據,「測控數據真實可見,通過分析可以找出問題的真正來源。」這也將是航天馭星會持續涉及的新業務方向之一。
目前,航天馭星已經採取自建與簽約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了6個覆蓋全國的地面站,接下來計劃花費2-3年的時間建設覆蓋全球的商業衛星測控網路,並且開始著力建設他們的衛星數據服務平台。
團隊方面,目前航天馭星共有31名成員,創始人趙磊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曾在航天五院工作十餘年;團隊技術研發人員比例在七成左右,核心成員來自航天五院、測通所、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和泰安衛星發射中心,其中有8人獲得過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
據悉,航天馭星曾於2018年末完成了數千萬的Pre -A輪融資。
※小燈塔、獵多多創始人兼CEO文雙:職業教育應該清爽、豐富、有營養
※睡午覺還能順便美個容?NapNap睡個午覺創新「午休經濟+美業」消費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