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700年來書法第一人,作品為什麼會被說「俗」?

700年來書法第一人,作品為什麼會被說「俗」?

趙孟頫於1322年過世,已經近700年了,至今尚無一人能達到他的高度。甚至有人說趙孟頫這座高峰,元明清民四朝,只有廖廖數人走到他的了半山腰。

趙孟頫在書法界中的地位不可謂不高,他創造趙體至今是教科書式字帖。然而從古到今,依然有不少人說趙孟頫的字「俗」。到了近年,更是風起雲湧。現在我們收集批判趙體主流聲音,大家一看看有沒有道理。

這個「俗」並不是現在「庸媚低」俗,而是說他的書法中確實了一種不刻意產生的氣韻。那麼這個氣韻到底什麼?導致趙孟頫的字變的「俗」起來了呢?

早在宋代的時候,大書法家黃庭堅就說過:「書畫以韻為主」「書者能以韻觀之,當得彷彿」。簡單點來說就是人們在欣賞書法作品的時候,都難免會感嘆其中的韻味,而是否有韻味的書法也就成為了一個辨別書法好壞的標準。

「韻」是什麼?這是一個很難下定義的感覺。可能本身就是一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筆法記》中有說到:「韻者隱跡之形,備遺不俗」,很明確的說明了,「韻」是一個很隱晦的東西,隱隱約約似有非無的感覺。

唐代之後,中國書法國畫對韻的追求,使得這一時期的藝術水平得到了一次大的飛躍。在六朝時期謝赫的《古畫名錄》中,提出了人物畫的六條標準,這也就是後來的六法,而六法之首便是氣韻。《筆法論》中,又將「六法」分析整理成「六要」,在氣韻中單獨突出了「韻」,把書畫藝術講求「韻味」、「餘味」和「象外」等審美追求突出了出來。

「韻」是一種標準,審美藝術的標準。是經過「心隨筆運、取象不惑」而取得的藝術效果,它空靈得如鏡中之相、水中之花,虛幻得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人們必須從「象外」、「環中」的空靈處去領悟「味外之味」、「象外之旨」,從「不足」、「余意」中去領悟「韻外之致」。一句話,「韻」是通過「虛」表現的。

趙孟頫的字之所以被批寫的「俗」就是因為字里的韻味不足。「韻」就是精神性很強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雲流水般的節奏與揮灑之樂。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種「士」文化的內涵,在書法上特別缺少書卷氣,自然不能算有「韻」。當然,延伸為風格,則大抵雄渾、恣肆、質樸的美,也很難歸入「韻」。

神、氣、韻三者經常聯繫在一起用。三者雖有共同的地方,卻又不相同。既要計白當黑,又要知白守黑,這就是中國書法創作虛實結合而產生神韻的辯證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田英章是真的水平不行,還是另有原因?

TAG:書法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