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設計 > 全世界高水準的混凝土房,藏在中國四線小城裡,驕傲!

全世界高水準的混凝土房,藏在中國四線小城裡,驕傲!

本文授權轉載自:一條(ID:yitiaotv)

江西的浮梁縣是瓷都景德鎮的一部分,

是全世界陶瓷文化的聖地,

稱得上是「瓷都之源」。

而柴窯是當地千年陶瓷傳統的象徵。

圖片攝影:姚力

2016年年底開始,

建築師張雷用兩年多的時間,

在浮梁縣的前程村,建造一座現代的柴窯房,

建築面積1800㎡,清水混凝土打造,

業主老余對張雷說:

「我們一定要蓋一個

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混凝土房子,

比安藤忠雄還好!」

整棟建築不用一顆穿牆螺栓,

氣質典雅又震撼,

人身處其中,有強烈的儀式感。

老余夫妻倆希望,可以通過這樣一座柴窯,

喚起大家對傳統技藝的關注。

自述張雷編輯成卿

丙丁柴窯建在江西景德鎮浮梁縣的前程村,背後倚靠著高山,前面有溪流經過,四周全是竹林,環境清幽,距離景德鎮市區也不過一小時的車程。

圖片攝影:董素宏

自古以來,人們把以松木作為燃料燒制瓷器的場所稱作「柴窯」。

2019年4月第一次燒窯現場

這個2019年4月剛剛落成的柴窯取名「丙丁柴窯」,是柴窯女主人黃眉的想法:

「火是窯的靈魂,丙火是陽火,像太陽一樣熱烈、強烈的火;丁火是燭光、月光,溫柔、內斂。丙火和丁火融合在一起,陰陽相濟,才能燒出好瓷器。「

(左一)老余 、(中)張雷、(右一)黃賣九

黃眉和丈夫老余都是景德鎮人。黃眉出生在陶瓷世家,父親黃賣九曾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稱號,也是景德鎮當代青花的標誌性人物。

2010年,夫妻倆辭掉在廈門的高管工作,回到家鄉做瓷器。

老余以前並不從事這個行當,回來景德鎮後,開始跟一個83歲的師傅學燒窯,之後又跟另一個老師傅學攣窯(註:手工砌築窯爐,是歷經千年積澱的傳統手工藝)。

中國現在像老余這樣把燒窯、攣窯兩門技藝都能很好掌握的人,很罕見 。

2016年11月,我認識了這夫妻倆,一見如故。在學燒窯的過程中,老余領悟到柴窯的魅力,萌生想造一個傳統柴窯的想法:「如果自己能有一個柴窯,就有可能把柴窯的技藝發展到新的一個高度。」

窯爐 圖片攝影:董素宏

建築的核心:手工砌築的窯爐

2019年的4月,丙丁柴窯落成,柴窯分成兩個部分:窯爐和窯房。老余的師傅帶著老余砌窯爐,我設計外面的窯房。

窯房佔地面積五畝地大小,建築面積是1800㎡,做了一部分地下室用作儲藏,大部分是地上一層的空間。

圖片攝影:姚力

外型是一個長方形的盒子,東西方向沿著中軸完全對稱。外觀給人的印象很簡單,一是牆面上連續的混凝土的拱,第二就是填充在拱中間的紅色窯磚。

砌築中的窯爐

手工砌築的窯爐,是整個建築的核心。窯爐本身是一個大型的雙曲面拱的結構。

窯爐的砌築過程中沒有任何圖紙作參照,也不藉助模板,全靠攣窯師傅的手上功夫和腦子裡面的構思來完成。

這個建築,用最純粹的材料——混凝土和紅磚,最簡單的建造邏輯——拱,它的材料、結構、空間是合一的,實現空間的整體感。

光的「儀式感」

在第一次詳細了解瓷器製作過程後,我被這流傳千年的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震撼,覺得這裡的一切都很酷。

可能對景德鎮的工人來說,窯房只是日常。但我希望這個窯房、這個建築的設計,一定要有儀式感,把制瓷、燒瓷的儀式感烘托出來。讓工人們重新感到,在這樣一個生產車間里工作,很酷,很自豪。

控制好光線在空間里的使用,是營造儀式感的重要手段。

屋頂正中的軸線上開了一條細細的窗,陽光灑下來成為光帶。一天的時間裡,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投射在窯爐和地面上的光帶也在走動,這一束狹長的光,給整個建築罩上神聖的感覺。

兩側混凝土側牆的拱下,用磚壘出稀疏的花格窗洞。這比傳統的磚要薄,窗洞也更窄長。這樣側窗便沒有大面積的陽光直接進入,更突顯了屋頂細窗漏下的光線,強化了正中的軸線感。

而透過花格窗洞進入窯房的斑駁光影,讓混凝土的拱和牆多了一份靈動。

圖片攝影:(上)董素宏、(下)姚力

窯房裡的兩條流線:生產 參觀

窯房本身是一個傳統的大作坊,一個生產車間。窯爐是窯房裡最核心的部分,生產所需要的空間圍繞窯爐來布置:

窯爐前留了空曠的場地,燒窯前的裝坯、裝窯,燒窯時候的點火,燒窯完成後的開窯,都在這裡完成。

窯爐兩側的一層空間,儲存了大量的匣缽。匣缽是耐火材料做成的容器,各種瓷坯,要先裝入匣缽,然後才裝到窯爐裡面燒制。

往窯爐後面走,是窯工的生活輔助空間。每一次燒窯,從開始到完成開窯,需要近一個星期的時間,窯工晚上要住這兒。

另外一個是參觀流線,主要集中在二層。柴窯的點火燒窯、熄火開窯,許多陶瓷愛好者們都希望能親身來體驗。

窯房南立面的正中心有一個入口,很窄,只能容一人通過,再穿過一個狹窄的門洞,把你的空間感進行壓縮;

一層工作區圖片攝影:董素宏

等你走上台階,到最高點,便看到窯房開闊的全貌和正中的窯爐,是一種很特別的空間體驗。

二層觀看區 圖片攝影:董素宏

二層的迴廊,可以繞窯爐一圈,透過拱形的開洞看得見窯爐的每一個面。

走到迴廊的最盡頭,望得見直衝屋頂、高達11米的煙囪。

圖片攝影:董素宏

造一座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混凝土房子

除了會燒窯,會攣窯,老余還會造房子。我給窯房做設計方案時,他自己就開始研究怎麼建造,過程中很是興奮。

老余跟我提出,「既然我們要用混凝土來造房子,那我們一定要蓋一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混凝土房子,比安藤忠雄還好!」(註:安藤忠雄:當今最為活躍、最具影響力的世界建築大師之一,擅長用清水混凝土材料。)

聽到這話,我當時真的是嚇了一跳,我也很疑惑:「怎麼做到比安藤忠雄更好?」

圖片攝影:姚力

最終這座1800㎡的清水混凝土建築里,沒有使用一顆穿牆螺栓,而是在混凝土牆外側通過鋼結構支撐模板。無論從外觀還是室內,清水混凝土的牆面更純凈、更質樸。

柴窯點火儀式 圖片攝影:姚力

柴窯的建造前後用了兩年時間,從手工砌窯爐再到自己親身上陣造窯房,我從老余身上也感受到工匠精神,把簡單的事做到極致。

第一次燒窯中的窯爐

用當代的方式,傳承古老的技藝

窯房造好以後,第一窯在4月29號滿窯點火,一窯容量有160擔、2000多件瓷器。

第一次燒窯是對窯爐的一個全面考驗。相對於現在流行的大規模氣窯產品,柴窯燒制時候完全靠人工來觀測溫度、火候,然後進行柴的添加,不僅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瓷器的成品率也難把握。

5月4號開窯後,燒出許多高品質的瓷器,胎骨細膩,釉色豐潤,色澤含而不露,之前的緊張都變成興奮。

燒瓷器也講究季節,丙丁柴窯因為窯爐容量很大,燒一次之前需要準備的時間也很長,所以一年也就燒個三、四次。

丙丁柴窯模型在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展出

提起窯房,大家腦子裡產生的第一個畫面還是傳統的窯房——木屋脊、木屋架、瓦屋頂,下面是磚壘砌的牆。

當這個混凝土的窯房建好後,許多景德鎮附近的人們都專程跑來看。現代建築的窯房、傳統的窯爐,新與舊,讓柴窯這樣一個面臨沒落的技藝,有了當代的呈現。

圖片攝影:姚力

2018年的第16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中國館的主題是「我們的鄉村」。

丙丁柴窯作為一個標誌性的作品,模型就放在了中國館主入口的正對面,讓來自世界各地的觀眾們都看到,我們對傳統技藝和工匠精神的尊重與敬畏。

用當代的方式去詮釋和傳承即將失傳的技藝,是我們這一代建築師的責任。

部分圖片和圖紙由張雷聯合建築事務所提供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普象工業設計 的精彩文章:

被華為新短片《悟空》燃到!這就是面對美國時,我們應有的樣子!

TAG:普象工業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