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IEEE「審稿門」,學術共同體如何應對
來源:科技日報
5月29日,IEEE(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通信分會禁止華為公司僱員擔任旗下學術期刊審稿人的消息一出,在學術界和產業界掀起軒然大波,「審稿門」事件引發國內科學家和學術組織的激烈反對,北京大學教授張海霞、中國計算機學會、中國十大專業學會均發聲抗議。
經過5天發酵,該事件取得積極進展,禁令暫停。但是,來自生態供應鏈、市場、標準組織的禁令依然懸在華為頭上。隨之暴露的巨大風險不容中國科學界忽視,與國內科研人員密切相關的各國際學術共同體與學術平台仍然受到美國法律的約束。
6月5日,中國計算機學會青年計算機科技論壇在京召開,多位專家聚焦「IEEE們遵守美國法律,中國科研發展怎麼辦」展開觀點交鋒。華為被禁是基於相關領域的技術威脅,那麼在科學領域,如果基礎研究也被扣上「威脅論」的帽子,甚至被「卡脖子」,學術共同體該如何面對?
「不管是IEEE事件還是之前的開源許可,看似管制不合理,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合乎美國法律。」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包雲崗說,國際學術組織、世界開源項目應該遵循國際法,這種機制可以規避一個國際組織被某個國家管制。
華為被列入「實體清單」,但論文審稿原則上屬於技術交流活動,是否應被列入清單處於灰色地帶?包雲崗解釋說,之所以引發學術界強烈抵觸是由於其「嚴重違背學術慣例」,IEEE的做法顯示其將論文審稿視為對會員的一項服務,這在法理上講得通,但在學術界說不通。
對此,清律律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熊定中表達相同看法。他直言,「管制不合理,但在程序上符合美國法律」。管制決定作出的程序在美國法律框架內是自洽的。如果不挑戰這個決定的實體判斷的正確性,就很難說有問題。而在決定被推翻之前,美國實體必須去遵守。
面對可能的困境,現場有人提議「我們不把脖子伸過去,就沒有被『卡』的風險了」。對此,包雲崗認為,國內學術界需要參與國際學術交流,世界各國科研人員創造了大量先進思想和技術,去學習、去融入才能各自得到發展。國內的相關學術研究在本世紀初之所以能快速發展起來,很大程度上也有賴於購買 IEEE、ACM數字圖書館的論文,幫助國內學者更快、更方便地接觸到全球的知識成果。
「利用學術共同體的知識來補充自己,保持技術領先性,是必然的選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韓銀和同樣表示。
那麼,發展國內學術組織會提高話語權嗎?北京彩智科技有限公司CEO徐劍軍認為,儘可能發展好自己的學術共同體,會成為重要的基礎,甚至「籌碼」。
韓銀和則說,「可以,但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IEEE『審稿門』事件發生之後,如果我們還需要IEEE類似的組織,我們就按照既定規則深度參與,同時清醒認識到IEEE的規則;如果不要,我們可以發展自己的學術組織。」
包雲崗強調,面對「審稿門」事件,中國科技界要更加開放、自信、自強。只有開放才能得到全世界的尊重,中國可以主動建設更加開放的國際組織;要相信自我判斷、獎勵踏實做事的人,攻堅克難、補短板、破「卡脖子」。
(本報記者 崔 爽 劉 垠 科技日報北京6月5日電)
※警惕又一輪「讀書無用論」回潮
※科學家找到恢復記憶的新方法,但不要輕易嘗試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