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奇聞,三家爭糞,這三個政府部門為了爭「糞捐」,差點打起來
歐洲在17世紀之前,城市沒有完善的公共衛生系統,到處污水橫流,隨地大小便者比比皆是。走在高樓旁邊,運氣不好,說不定就遇到便溺污水從天而降,躲都躲不及。
而我國古代以農耕為主,很早以前就使用糞肥入田,所以糞便反而成為一種資源,能夠得到及時回收利用。所以在現代公共衛生系統建立之前,我國古代城市的衛生其實是優於國外城市的。清末小說《照世杯》里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古代一個姓穆的人,在街頭建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還免費提供草紙,吸引人們前去如廁。然後靠賣糞肥賺錢,沒幾年,竟然成了個富翁。
而在清朝末年時期,軍閥混戰,田地荒蕪,農民不能及時來收糞肥,城市裡髒亂不堪。直到國民政府成立後,劉紀文出任南京市長,引進西方市政管理技術,成立了清潔工隊伍,引進了垃圾填埋措施,開始興建第一批公共廁所,由清潔工打掃保潔。
後來,為了減少政府支出,政府部門將公廁承包給私人,由承包者負責清潔、消毒,承擔用水、照明燈費用,政府還能從中收承包費用。當時價格是「包銀5元」。當時廁所之間競爭激烈,有人甚至專門雇有「掮客」,專門負責拉客入廁。
軍閥混戰結束後,局勢漸漸穩定下來。農民又進城來收糞肥田。這時候就有人打起收費的主義,四川督軍楊森派軍警在城門口堵截進城挑糞的農民,按挑收錢。
這就是那個著名對聯的由來,「自古未聞糞有稅,而今只剩屁無捐」。
雖然被嘲諷,但是政府部門卻並不覺得這件事可笑,相反,反而覺得這是個非常妙的主意。糞捐很快被推及全國,而且由圍堵挑糞農民轉向了街頭廁所。
關於誰來收費,政府的三個部門還打了一架。衛生局說,糞便有關衛生,捐該我們收;社會局說,人入廁方便,是由於社會問題,所以該我們收;稅務局急了,說,稅務局收稅天經地義。最後經過爭吵,三家互相妥協,決定由衛生局收衛生捐,社會局收社會捐,稅務局收糞捐。
到現在,糞捐演變成另外一種形式,變成了污水處理費,費用隨水費徵收,成為我們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這麼看起來,民國時期的爭糞鬧劇,其實也沒那麼可笑。
※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一夜亡國,這給清朝帶來了多大震動?
※他獨腿留洋,被說:中國兩條腿的不夠,一條腿的都來了,後成大師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