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疑情與參話頭
關於疑情與參話頭
作者簡介:蘇樹華,上世紀九十年代,隨母音老人蔘學,2003年獲得南京大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2000年後,遵照母音老人的傳法囑咐,隨緣傳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門。
凡是有智慧的人,凡是有理性的人,他不用刻意地去參究某個問題。他遇到不會的地方,他遇到透不過去的地方,他自然地就會生出疑情,也就是疑惑、困惑這種「不知為不知」的自我狀態。這個不知,這個困惑,就是凈土宗所說的蓮花苞,就是禪宗所說的疑情。孔老夫子也說,這個「不知為不知」的自我狀態,就是君子的入道之智,就是菩薩的入佛之智。有了這個「不知為不知」的自我狀態,有了這個疑情,則自然會有豁然頓開的時節。有了這個蓮花苞,則自然會有花開見佛的時節。花開,就是智慧花開。見佛,就是見到自性。除此自性外,若別有所見,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不是只有禪宗需要疑情,一切宗派皆需要疑情。凈土宗也需要疑情,只是凈土宗運用了比較隱含的表達方式。若不用隱含的表達方式,凈土宗那就不是「教下」了,那就成了直至人心的「宗下」了。
我們這裡所說的疑情,不是懷疑,不是否定,而是疑惑,而是不明白。譬如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凡是有智慧的人,凡是有理性的人,面對這樣的經文,他就會生出這樣的疑惑:地球在轉,到底哪裡是西方?佛經所說的西方,又是哪一方?佛經所說的極樂,又是一個怎樣的樂?學人不知,誓願求知。學人未證,誓願求證。這個「深信不疑」前提下的不知而求知,不明而求明的自我狀態,便是佛教所說的疑情。
以自己的「成見」,否定經文所說,這不是佛教所說的疑情。譬如,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人看了這段經文,便以自己的「成見」,否定了經典所說,他們以為,西方極樂世界之說,這只是一種宗教信仰,這只是一種自我安慰。這樣的否定,就是對自己的「成見」的肯定,就是對自己的妄想的肯定,而不是佛教所說的疑情。
以自己的「成見」,肯定經文所說,這也不是佛教所說的疑情。譬如,經云:「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有人看了這段經文,便以自己的「成見」,肯定地認為,有一個西方極樂世界,就在那太陽落的方向,那裡的人民幸福安樂,壽命無量。這樣的肯定,就是對自己的「成見」的肯定,就是對自己的宗教妄想的肯定,也不是佛教所說的疑情。
佛教所說的疑情,不是肯定,也不是否定,而是在深信「經典無誤」的前提下,誓願親證佛經所說,誓願破除自己的困惑。這樣的自我狀態,就是佛教所說的疑情。
隨著學習與修行的進展,這個疑情,這個困惑,就會越來越膨脹,就會越加接近於疑情頓開。這就是凈土宗所說的,蓮花苞就會越來越大,就會越加接近於花開見佛。這個參學的過程,是一個信仰漸漸地增強的過程,是一個知見漸漸地端正的過程,是一個困惑漸漸地膨脹的過程,是一個疑情漸漸地成熟的過程。信仰漸漸地增強,知見漸漸地端正,困惑漸漸地膨脹,疑情漸漸地成熟,直至觸緣頓悟,徹見自性,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不是一個帶著任務感的強行強制的過程。
今日參禪的人,從師父那裡受得一個「念佛是誰」,帶著師父給的這個任務,去參這個「念佛是誰」。若是令他參「觀音的是誰」,他便堅決不肯,他還會向你道:「念佛是誰」,這是從上祖師傳下來的,是禪宗的門庭。他不知,「念佛是誰」這個話頭,不是一個固定的死話,而是祖師針對念佛的人,令他反觀自見的當機指示。不明事理的人,反倒把這個「念佛是誰」固定下來,見什麼人都令人蔘「念佛是誰」。譬如,某人的住處,鳥語花香,便可接著這鳥語花香,令他參「觀音的是誰」。某人若能相應,也不妨是一個當機的好話頭。然而,為人師者,卻讓他參「念佛是誰」,而不知念佛的人,正是觀音的人。觀音的人,正是念佛的人。乃至百般作用,也只是這一人。
「話」有無量,「頭」則唯一。念佛的是誰?觀音的是誰?見色的誰?拖死屍的是誰?不明白是誰?起心動念的是誰?釋迦是誰?彌陀是誰?千話萬話,源頭是一。此一者,此心也,三世諸佛之本真也,十方諸佛之法身也,諸人之本來面目也。條條大路通羅馬,百千法門歸方寸心。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