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張立文:以中國哲學解當世之問

張立文:以中國哲學解當世之問

日前,在約定的時間,記者一行來到中國人民大學教師居住區拜訪著名哲學家張立文。這位84歲的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親自開門,精神矍鑠,笑容滿面。室內,陽光透過窗子灑在地板上,書架上堆滿了書。

從教50多年來,張立文在中國哲學中為大眾探尋人性與自我,他以對中國哲學、中國文化的深厚理解,試圖建構起化解人類世界五大衝突與危機的「和合學」哲學體系,以中國哲學解當世之問。

「哲學給了我廣闊思考的天地」

張立文的人生貫穿了20世紀中國革命與改革兩大歷史進程。

1935年出生的張立文,1950年參加工作,經歷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次政治運動,這一系列運動使張立文開始反思:「歷史是誰創造的?」「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這種追根究底的個性,使初中畢業的張立文看了很多哲學書,開始對哲學產生濃厚興趣。

1956年是張立文人生的轉折點。這一年,黨中央發出了「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職幹部可以考大學。而此時,21歲的張立文已經在浙江工作了6年。

過早的工作,使他深深體會到知識的貧乏,「雖然參加過土改和互助組、合作社,與貧下中農生活在一起,後來組織統購統銷,接觸面也還算廣泛,但我心裡老想追求更多知識,提高自己的水平。」在政策的鼓舞下,張立文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了高考。

當時建校不久的中國人民大學,是張立文嚮往的學校。他認識的一位計劃科原科長1955年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經濟計劃系後,經常給他寫信,描述人民大學這所新中國第一所新型大學的種種活潑氣象。

張立文從他的介紹中對人民大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且,人民大學當時屬於提前招生,如果落榜,還可以參加全國統一考試。

1956年7月,全國統考前,張立文來到杭州參加人民大學的單獨招生考試,考完就趕回溫州,抓緊複習準備參加全國統一考試。結果在全國統考前兩天,《浙江日報》刊登了錄取名單,張立文以杭州考區歷史方向的較好成績,被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中國革命史專業錄取。

張立文興奮不已,「多年的學習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

在人民大學歷史系,張立文接觸到很多哲學的內容,看了很多介紹哲學原理和哲學史的書籍。畢業分配時,張立文留校任教,由於有歷史研究的背景,他選擇主攻中國哲學。

「哲學是思考人生價值的學問,思考的是人該怎麼活的大問題,進入哲學領域,給了我一個廣闊思考的天地。」張立文很慶幸,哲學使他的思想進入了一個新境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大大提升。」

「學術生命從改革開放開始」

張立文初入學界時,政治運動不斷,當時的哲學研究也遵照鬥爭的邏輯,「唯物代表進步,唯心代表落後。有人認為老子代表小農階級,是唯物的、進步的,有人則認為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階級,是唯心的、形而上學的,諸如此類,把中國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往這個框架里套,鬧出了不少尷尬。」張立文說。

改革開放以後,各類學術研究迎來大發展。當時西方認為中國沒有哲學,認為傳統的中國哲學史往往將一個人的哲學思想分成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方法論四大塊,缺少統一的邏輯和概念。

為此,張立文寫了《中國哲學邏輯結構論》,提出了中國哲學的概念、範疇及邏輯結構。隨後他又撰寫了《中國哲學範疇發展史》,專門講中國哲學的「概念」。在寫朱熹的時候,他又將朱熹的思想融合起來寫,專門寫了朱熹思想的邏輯結構,打破了西方所說的中國哲學沒有邏輯、沒有概念的論斷。

上世紀80年代,全國掀起了討論傳統文化現代化的高潮。傳統文化是什麼?傳統文化在當代還有什麼作用?張立文撰寫了《傳統學引論》,提出「認識傳統、繼承傳統,才能創造傳統」的理念。

同一時期,張立文在德國參加學術會議時,還與卡西爾學會會員討論現代符號學奠基人卡西爾提出的「人是符號的動物」這一問題。張立文認為,「如果人是符號的動物,人的創造性、能動性、主體性、審美性就被抹殺了」。為此,張立文又寫出《新人學導論》,提出「人是會自我創造的和合存在」的觀點。

可以說,改革開放後的40年,是張立文學術生命的春天,是他哲學思想蓬勃發展的時期。他的文章著作合計約有1000萬字,文集有38集,都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為此,他時常感慨:「我的學術生命是從改革開放開始的。」

「哲學家能遇到千年之交,很幸運」

一個哲學家能遇到世紀之交和千年之交,讓張立文感慨「很幸運」。這給了張立文一個思考人類未來的契機:人類還有沒有下一個千年?下一個世紀人類該向何處去?21世紀的時代精神是什麼?

「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思想的精華,必須對人類的終極命運進行思索和回答。」張立文說。

人類發展的歷史充斥著危機和衝突。進入21世紀,張立文總結出人類社會面臨的五大衝突:人與自然的衝突、人與社會的衝突、人與人的衝突、人內心的衝突、文明的衝突。與此對應的則是五大危機:生態危機、社會危機、道德危機、精神危機和價值危機。

五大衝突、五大危機,怎麼解決?張立文建構起自己的解決方案:和合學。

張立文從和合歷史哲學、和合語言哲學、和合價值哲學、和合藝術哲學等方面,建構起和合形而上哲學理論思維體系。和合學適應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新時代理論建設和發展的需要,是中國哲學一種新的理論思維形態和思想體系。

和合學提出了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和愛等五大原理。張立文一一介紹:「和生,是指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和處,是指各國、各民族、各宗教和平共處;和立,是指立己立人,一個國家成功立業了,還要幫助別國成功立業;和達,是指達己達人,自己發展、發達了,還要幫助別人、別國發展、發達;最後,人類世界要在和愛的基礎上實現和生、和處、和立、和達,實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

事實上,和合學創立之初,就在社會上和學術圈引起了不少爭議。對此,張立文並不迴避。

「人的想法千差萬別,和合學作為一種新的思維形態和價值取向,引起爭議也很正常。我作為平常人,要有平常心,做自己應做的平常事。」張立文很坦然,「我寫和合學時,沒有考慮能不能出版,當時不僅沒有經費,還得到了好多批評。但我有一顆平常心,只要批評是從發揚中華文化、思考當前怎樣體現中華民族精神的角度出發,都是對我的幫助。」

張立文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人是要有點兒精神的。」

他從13歲參加黨領導的活動,15歲參加工作,「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對如何做人,也有了一點兒不成熟的人生體驗」。

「人只要有了一點兒精神,就能遇困難而克之,遇挫折而排之,遇冤枉而化之,遇災殃而消之。無一點兒精神,就會在困難面前退縮,在挫折面前消沉,在冤枉面前自裁,在災殃面前倒下。」84年的冬夏輪迴,沉澱為他一生的信條。中國人民大學供圖

《中國教育報》2019年06月06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朱永新:為什麼要強調兒童優先?
將師生當成心理學意義上的存在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