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葯,引火下行,收住口腔潰瘍!到底啥原理?
(本文為原創文字,未經允許不得轉載與應用!)
本文理論依據:《中華葯海》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
今天這篇文說,咱們來和您聊聊關於口腔潰瘍的單味葯調治方法。
說起來,這辦法有幾分神奇,體現了中醫學的獨特魅力。
準備中藥吳茱萸50克,醋調,外敷在腳底湧泉穴部位,每日一次。
這個辦法,我們擇選自2014年的《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誌》。但是它的源頭,其實早在《本草綱目》中就出現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咽喉口舌生瘡者,以吳茱萸醋調貼兩足心」。
與之類似的,1990年的《上海針灸雜誌》刊文,介紹了吳茱萸粉3克,用陳醋調和,揉成小團,貼服兩側湧泉穴。貼膠布固定24小時摘下,後者睡前外敷,隔日凌晨摘下。治療110人,痊癒103人,無效3人。
現在,說說這裡面的道理。
雖然這個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因素有很多。本訂閱號就介紹過不少因為虛寒之症導致的口瘡。不過總體來說,大部分人,還是因為上火所致。所以你看反覆發作口腔潰瘍的人,往往伴隨口臭、急躁、易怒、便干、尿黃,患處紅腫熱痛,舌苔薄黃。尤其是其性格,多十分急躁,在遇到不順不快之事的時候,就容易發作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啊?得降火。降火的方法,有很多。前面所說的外敷吳茱萸,其實就是引火下行的辦法。
顧名思義,所謂引火下行,指的就是把上炎到頭面、口腔的火氣,給引下來。怎麼引呢?方法之一,就是調肝、開郁、順氣。我們知道,氣有餘便是火。人愛上火,多半是心情不順暢、愛生氣,愛焦慮。這就是肝鬱日久,導致鬱火上炎。為此,我們要調肝。把肝氣順開了,起火的根源也就沒了。
那麼這個吳茱萸,就是入肝經、調肝氣的一味葯。它性味辛苦溫,有小毒,如肝經和胃經。肝的很多病,比如說肝鬱氣滯所致的梅核氣、肝脾不和所致的腹脹嘔吐和噁心吞酸等,都可以用它來調治。還有一個,就是口舌生瘡。我們用吳茱萸來疏肝下氣瀉火,實現療效。
但是這裡面,有個問題,吳茱萸本來就性辛溫啊,會不會火上澆油呢?這就是之所以把吳茱萸用醋調的原因了。為什麼用醋調?因為醋有收斂之性。它可以收斂吳茱萸的熱性,但是保存住了它下行開泄解郁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去性存用」。如此一來,吳茱萸外敷腳底,就可以放心地施展才幹,幫我們降火了。
所以說,這個吳茱萸調治口腔潰瘍,還算是比較靠譜的方法。我們把原理和方法介紹出來,供您參考。
※中醫「喜脈」怎麼摸出來的?原理很簡單
※人只要一直活著,就一定長滿結石!
TAG:幫你學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