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聊齋志異》作品蒲松齡誕辰
歷史上的今天,1640年,也就是滿洲入關前四年的6月5日,《聊齋志異》作品蒲松齡誕辰。
蒲松齡(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
蒲松齡出生於一個逐漸敗落的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19歲應童子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 [1] 補博士弟子員。以後屢試不第,直至71歲時才成歲貢生。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方撤帳歸家。 [2] 他畢生精力完成《聊齋志異》8 卷、491篇,約40餘萬字。內容豐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間傳說和野史軼聞,將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會化,充分表達了作者的愛憎感情和美好理想。被譽為中國古代文言短篇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3] 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大量詩文、戲劇、俚曲以及有關農業、醫藥方面的著述存世,總近200萬言。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是哪個民族的人?有人說是蒙古族,有人說是回族……
說起來,這個爭論是筆者挑起來的。上世紀80年代初,筆者上大學時參觀國家博物館,看到一幅蒲松齡畫像,說明文是:「蒲松齡,蒙古族作家」,於是便問館方:請問有何根據?回答者沒有給出答案,只把提問者支到了圖書館:你自己去查資料吧。
筆者在北京晚報上挑起爭論後,民族大學白教授撰文說:蒲松齡是回族。根據是福建《蒲氏族譜》:「世秉清真教,天下蒲皆一脈」。並舉世居福建泉州的阿拉伯人蒲壽庚為證。這個蒲壽庚在宋元之間富而有勢,為元代恢復對外貿易貢獻很大。
持「蒙古族」說者所找的根據,是蒲松齡自己做的《族譜序》:「明初移民之說,不載於史,而鄉中則遷自棗、冀者,蓋十室有八九焉。獨吾族為般陽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內有諭葬二:一諱魯渾,一諱居仁,並為元總管。蓋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然歷年久遠,不可稽也。相傳傾覆之餘,止遺藐孤。吾族之興也,自洪武始也。」
這段話怎樣理解?「般陽土著」,說明蒲家不是明初移民;「元總管」,是說蒲松齡祖上做過元代的地方官。而元代地方官都由蒙古人充當正職,叫「達魯花赤」,總管一職通常由女真人和漢人來充當。所謂「避桑梓」,是說有些朝代規定,人不能在家鄉為官。「元代受職不引桑梓嫌」也好解釋:因為上有蒙古長官轄制,總管是不是本地人無大所謂。唯一能用來說明蒲氏祖上不是漢族的,是其中一人的名字——蒲魯渾。這個名字顯然不是漢族人的。
——這就「蒙古族」說的依據。
說天下蒲姓皆一脈、都是回族、都是阿拉伯人後裔,肯定站不住腳——舜時有賢人名蒲衣;《淮南子》中有人名叫蒲且子,楚國之善射者;漢代有蒲昌、蒲遵。這些古人怎可能是阿拉伯人後裔?《蒲氏族譜》那句話是有條件的:信奉清真教的蒲姓才是一脈相承的。
筆者到過蒲松齡故居,其鄉黨、後人俱在,並無信奉伊斯蘭教者。
首個提出蒲松齡不是蒙古族的,是鄙人。筆者拿著「蒲魯渾」這個名字請教過蒙古族同胞,給我的答覆是:如果你的發音沒有問題,這個單詞肯定不是蒙古語(當然,蒙古族同胞的名字不一定都是蒙古語,也有藏語,因為許多蒙古人的名字是藏傳佛教的喇嘛給起的,此外是不會用別的民族語言起名字的)。
那 「蒲魯渾」是不是契丹人或女真人的名字呢?在《金史》中,筆者找到了兩個叫「蒲魯渾」的人。一個是卷八十·列傳十八的烏延蒲魯渾。烏延是姓,蒲魯渾是名,此人是一員勇將,屢立戰功,被封為豳國公。還有一個,是列傳三十三所載的蒲察通,本名蒲魯渾,官至平章政事,封任國公。
《金史·金國語解》中,對「蒲魯渾」有專條解釋:布囊曰「蒲魯渾」——口袋的意思。
沒有疑問,「蒲魯渾」是女真語。蒲松齡遠祖之一叫這個名字,不可能是蒙古族、不可能是阿拉伯人後裔,只可能是女真族。
至於蒲魯渾的後人如何融入了漢族之中,那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作者曾經牧牛人
滿族文化網編輯出品,轉載請註明。
TAG:富察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