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報告分析 陸基戰區導彈對美國國防的重要價值

美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報告分析 陸基戰區導彈對美國國防的重要價值

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近日發布報告《公平競爭:在後中導條約時代重新引入美國戰區導彈》。報告探討陸基戰區導彈對美國防潛在的戰略和戰術方面的作用,對於反對部署這種導彈的論點給予批判,同時估算了戰區導彈短、中期部署方案的成本。報告提出了一個基於成本的觀點,即部署戰區導彈將使美國重新獲得更多戰略選項和軍事優勢,並能加強對於大國衝突的威懾。

戰區導彈的作戰價值

戰區導彈射程介於500~5500千米之間,具有高度響應能力,允許其在任何情況下對已核實的目標迅速採取行動。

響應能力。首先,前沿部署的導彈可將敵方固定目標納入射程範圍之內,對其構成威脅。第二,陸基戰區導彈可以採取措施提高發射裝置生存能力。第三,陸基戰區導彈可以摧毀敵方防禦系統,從而增加到達預定目標的可能性。

開拓戰場。戰區導彈可支持其他部隊在高威脅環境下完成任務,通過摧毀或壓制敵方關鍵系統,為其他部隊在風險較低的情況下進入作戰區域進行作戰創造有利條件。

增加對手成本。戰區導彈的部署將使對手在作戰和成本上付出代價,形成有利於美國的競爭和衝突,威懾敵方侵略;可以通過迫使敵方感知威脅來塑造戰場;還可以通過迫使對手開發防禦系統來增加敵方作戰成本。

在潛在衝突中的作用。在潛在衝突中,美國面臨著許多難以用現有軍事力量解決的作戰問題,例如如何應對需要快速清除的、防禦堅固的或位於敵方縱深的目標。在這些情況下,陸基導彈可以發揮關鍵作用。戰區導彈在與中國的潛在衝突中也可以發揮相當大的效用。例如台海戰爭一旦發生,中國軍隊可以在第一島鏈特別是台灣海峽內,建立強大的反艦防禦系統以保護解放軍。這些防禦措施可能會限制美國海軍增援台灣的能力,或迫使包括潛艇在內的美國海軍遠距離對峙。中國陸地和海上防空系統可能會使針對解放軍的空中和導彈攻擊失靈,並對攻擊平台構成威脅。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戰區導彈可以瞄準中國艦上和岸上關鍵的綜合防空系統(IADS),從而獲得作戰通道,使美國飛機和導彈能夠向中國運輸艦船發起攻擊,在艦艇登陸之前將其擊沉。

戰區導彈的戰略利益與責任

首先,有人稱部署美國陸基導彈將引發軍備競賽。對此報告認為,美國如果在導彈競爭中繼續保持克制,將失去對於中國和俄羅斯關鍵的戰略優勢。引進戰區導彈將開始恢復軍事平衡,並使競爭態勢向有利於美國的方向轉變。

其次,一些人對威懾失敗後核態勢升級的風險表示擔憂。報告指出,美國引進陸基戰區導彈並不代表以往大國競爭方式的改變。相反,額外風險需要通過程度而不是種類來衡量。政策制定者需要判斷,陸基導彈帶來的風險升級是否超過了戰略和作戰利益。

第三,有人認為盟友可能會拒絕美國進入或使用其領土部署陸基導彈。對此報告指出,通過引入戰區導彈,美國軍方可以重新平衡其前沿部署軍隊的組合,減少對某些脆弱的空軍和海軍資產的依賴。在危機和衝突期間,調整前線部隊的構成,可能更加有利於保障盟國。

戰區導彈的部署成本

短期部署成本。美國可以尋求的短期能力,都是當前在研的或者可改裝為陸基發射的現役短程系統。這些系統都可以較低成本大量部署。精確打擊導彈(PrSM)按計劃將在2023~2025年期間形成初始作戰能力(IOC),其成本預計不到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一半,射程750千米的增程型PrSM每枚導彈成本在50萬~80萬美元之間。遠程反艦導彈(LRASN)是美國退出INF後另一個可行的短期選項,其未來發射裝置的研發成本約3億~4億美元。「戰斧」巡航導彈及其正在研發的反艦改型——「海上打擊戰斧」(MST)只需簡單改裝即可作為陸射型使用,研發成本不到1億美元。

中期部署成本。在後INF時代,美國可以重新引入INF所禁止的「潘興II」中程彈道導彈(MRBM)的新一代常規改型——「潘興III」MRBM。「潘興III」MRBM射程2000千米,預計其研發成本約8.2億美元。另一個選項是部署一種小型MRBM,搭載一枚113千克彈頭,射程1500千米。小型MRBM相對便宜,每枚導彈成本600萬~800萬美元。如果美國開發一種與「東風」-26相類似的中程彈道導彈(IRBM),研發成本約11億美元。將400枚IRBM或助推滑翔中程導彈部署在200個發射裝置上大約需要120億~130億美元。

來源 :CSBA網站/圖片來自互聯網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陳培

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國防科技要聞」(ID:CDSTIC)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防科技要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空軍》雜誌刊文分析 美陸軍如何保持電子戰能力領先地位
藉助模仿、反向工程與間諜活動 中國軍事技術為什麼仍無法迎頭趕上

TAG:國防科技要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