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1997年6月11日,香港回歸前夕,一件名為「子仲姜盤」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由香港愛國商人葉肇夫捐贈,落戶上海博物館。結束了其2700多年的沉寂歲月,在上海重見天日,每天至少接受上萬人次的矚目禮。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舉世嘩然,這件稀世珍寶此前從沒被任何一版「海外流失文物名錄」上收錄過。那麼,子仲姜盤是何人所造,因何而造,何時出土,何時流失,流至何地,又因何而被收購,因何入藏上海博物館呢,而收購者又是何許人也?


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兩大國寶之一

子仲姜盤的捐贈者葉肇夫雖熱心公益慈善事業,但為人低調。如果不是這次向上海博物館捐寶,引起媒介轟動,那他在古玩收藏界或可無人能識。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葉肇夫

葉肇夫身材魁梧,氣宇軒昂,國字臉上有一雙智慧眼睛。有人形容他「既有商人的霸氣,又有貴族式的典雅」。其冷峻的外表下,有一顆博大而善良的心,更是一顆拳拳赤子之心。

當初,他聽聞有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子仲姜盤在香港出現,很可能會再度流失海外,內地專家個個心急如焚,但價格高昂又無能為力。葉肇夫認為,保護我們民族文化遺產,是每個炎黃子孫的責任,便抓住時機迅速行動,開展一系列工作,最終以3750萬元巨資將其贖回,重新回到華人手中。

葉肇夫1950年出生於深圳大鵬鎮。經過辛苦打拚,在香港創辦了「太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並任中企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他既是位賺錢高手,也是回報社會的楷模,持續不斷地為家鄉的公益和教育事業做貢獻。

1994年,他被授予深圳市首屆「榮譽市民」稱號;1997年,成立了「葉肇夫獎教獎學基金」。多年來,為家鄉捐款累計超億元。家鄉大鵬中心小學懸掛著一副對聯,是華僑名士陸章題寫,「十口心思思祖思宗思故里,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肇夫」。

但是,買下這件希罕寶物後,遍尋行家皆說不識此物。甚至業內某位老專家認定是贗品,令葉肇夫心裡涼了半截。後來,他輾轉託人請內地鑒寶大師來港驗看,但都不識其國寶的真面目,無法判斷其價值。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當國家文物局的專家飛臨香港,在渣打銀行密室見到它時,這個滿面風塵的國寶泥土尚在,還沒有被文物商人去銹清洗。而所有者葉肇夫如臨大敵、嚴陣以待,派出六名彪形大漢守護。

從文物局領導口中,葉肇夫了解到,雖然子仲姜盤在民間泯然不為大眾所知,但官方早就了解其遺失海外的情況,但因其去向眾說紛紜,動態全無,成為我駐外機構追蹤整整九年的兩大國寶之一。


「識寶伯樂」馬承源一錘定音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另一個版本,著名考古學家、前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生前回憶這段往事時,則輕描淡寫、舉重若輕地這樣寫道:

有一次,香港的葉肇夫先生請我去看一件他從海外重金收購得來的青銅器,鑒定真偽、優劣。我一看,這件子仲姜盤為春秋早期青銅器,工藝精湛、世所罕見。

吃飯時,葉先生講,以後可能會把這件寶貴的文物捐獻給博物館。我不敢介面,不知道他說的「博物館」是指哪家。因為這件青銅器實在太難得、太珍貴了。

此事我一直念念不忘。兩年後,香港回歸祖國前夕,我給葉先生寫了一封信,希望能借他的青銅盤兩月,來上海開個展覽,算是滬港兩地聯辦的一項慶回歸活動。一周後,回信到了,葉先生在信里說「送給你吧……」

有「識寶伯樂」之稱的馬承源,1952年畢業於上海大夏大學,1954年起就職於上海博物館,浸淫學海多年,著作等身,是青銅器、簡牘鑒定專家。經其手,為國家搶救了大量珍貴的流散文物,僅香港就收歸青銅器、石刻、陶瓷、玉器等300多件,其中1994年先後兩次收歸被譽為「國家重寶」的戰國楚竹書1200餘枚,價值不可估量。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事實上,他見到由葉肇夫雙手端出的子仲姜盤那一刻,立刻就雙眼放光,當即斷定這是稀世珍寶。當晚,他夜不能寐,洋洋洒洒地寫下《跋子仲姜盤》一文,對該寶進行了360度無死角的描述。因為說得太過全面與詳盡,如今世上所有對子仲姜盤的描述和鑒賞文字,皆引自這篇文章。

馬承源識寶懂寶,真正鑒定、辨識、確認了子仲姜盤的真實價值,蓋棺定論地明確了子仲姜盤的國寶屬性,令葉肇夫感到從未有過的肯定與鼓舞,驕傲與榮耀。所以,後來有人向葉肇夫推薦上海博物館作為捐贈對象時,已經北上獻寶到了北京的葉肇夫,幾乎沒做猶豫就答應了。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當年,新建的上海博物館新館美名在外,葉肇夫還沒有來過卻早已知曉。那時他已經攜寶到了北京,感念馬承源的知遇之情,轉而南下,親自護送這件無價國寶飛臨上海。

一放入陳列櫃,子仲姜盤就被上海博物館列為「鎮館之寶」!


與其配對的「子仲姜匜」 在美國發現

這件子仲姜盤是晉國掌管禮樂的官員為其妻「子仲姜」所作的盥洗盤,故名為子仲姜盤。盤上有銘文:

佳六月初吉

辛亥大師作

為子仲姜沫

盤孔碩且好

用祈眉壽

子子孫孫

永用為寶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意思是,6月初吉辛亥日,太師為其夫人子仲姜作此盥洗用之盤,盤既碩大又美觀,以期祈求長壽,子孫後代永遠傳用。銘文書體工整,文字精鍊簡要,用語用韻都很精妙,具有很高的學術史料價值。

青銅器在商周早期是祭祀用的禮器,逐漸向實用發展。「宴饗用之」,也就是飯前洗手用的盤子。《禮記內則》載,「進盥,少者奉槃,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因客人多,只能用流水洗手,兩個侍者,一個持匜(類似瓢)倒水澆在手上,另一個端盆接在手下,洗後遞上手巾擦拭。

這種流水沖洗手的方式,比《紅樓夢》中所表現的貴族在銅水盆中反覆搓洗要衛生得多。2003年國內大規模「非典」期間曾被衛生防疫部門大力推廣過。

既然有盤,肯定要有配套的「匜」了。一個倒水,一個接水。專家們知道,西周晚期至春秋戰國都流行「匜盤相配」的。

那麼,與「春秋子仲姜盤」成對的「春秋子仲姜匜」在哪裡呢?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據已故的馬承源所說,子仲姜匜在美國紐約為私人收藏,是他親眼所見,只有銘文上的「沫盤」寫作「沃匜」,其他文字相同。具體收藏家是哪位,馬承源沒有透露。作為權威專家,他經常被邀請到世界各地鑒寶。業界水深,守口如瓶也是可以理解的。

據說,馬承源曾試探性提出,用其他多件青銅器換回「春秋子仲姜匜」,以使這對2700歲的盤匜團聚。而對方笑著一口答應,條件是——用「子仲姜盤」來換!


與世間所見的所有青銅器都不一樣

行文至此,最後鑒賞一下本文的主角春秋子仲姜盤吧,好在它雖年代久遠,但保護完好,到上海很容易免費看到。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因系民間盜墓發掘,子仲姜盤出土時間不詳,只明確是山西出土,與晉候墓有關。有著山西青銅器質樸渾厚、形體較大的風格,高18厘米,口徑45厘米,體重12.4公斤。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整器工藝精湛,構思新穎。盤壁兩側有一對寬厚的副耳高聳,其外側飾有雲紋;前後各攀一條曲角形龍,龍首聳出盤沿,作探視狀;圈足下有三立虎,虎體側面與圈足邊緣相接,若負重狀。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其紋飾也是鮮明的山西特色,外壁飾S形的雙形動物紋,即習稱為窩曲紋。內有規則的淺浮雕魚、蛙和龜,魚為七條一周,龜、蛙為相間排列。這種飾法也是典型的春秋早期特色。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令所有鑒寶者擊節讚歎的是,盤中央鑄有帶頭冠的雄水鳥,邊上環有四條魚,外圈圍四隻無冠雌水鳥,各個造型生動。一旦有水流衝擊,就各自原處轉動360度!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與以往所見的無數商周青銅器毫不相同,這組小動物更顯精巧靈動,與盤底的浮雕相映成趣,構成了立體與平面、動與靜的完美結合,使造型單調的盤充滿生氣和情趣,在鑄造技術上算是一種空前的創造。

被駐外機構追蹤九年的國寶,只因一人身許上海博物館

作為春秋早期青銅器中的極品,子仲姜盤是世所罕見的國之瑰寶。其創造性的機巧設計,推翻了文物界以往對青銅器的認知,這種藝術裝飾對於春秋早期青銅器的研究,提供了極其重要的實物例證。

而我們能輕易地看到這樣的稀世寶貝,必須向葉肇夫、馬承源這樣的大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