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IEEE封殺華為遭圍攻!「給期刊審稿」究竟是怎樣一種神聖工作?

IEEE封殺華為遭圍攻!「給期刊審稿」究竟是怎樣一種神聖工作?

編輯:張一天

這兩天,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以下簡稱IEEE)因為美國政府與中國科技巨頭華為的爭端上了頭條。IEEE一度宣布,因為美國政府的禁令,將不再允許華為員工參與其旗下學術刊物的審稿工作。

雖然IEEE方面一再強調,這是對華為「最大限度的保護」,「封殺」不會影響華為和華為成員在IEEE體系內參加學術活動、獲取學術期刊,尤其是參與國際行業標準制定的投票權,但全球學術界還是對此做出了十分激烈的反應。多名學界大咖宣布退出IEEE,多個機構宣布拒絕為IEEE旗下刊物投稿、審稿,其他國家的學者也對IEEE的行為進行了討伐。最後,IEEE妥協,撤銷了「封殺」。

(圖片來自新京報)

在外行人看來,這可能就是一個「有人想對付華為,最後妥協了」的故事。但實際上,這對學術界生態的影響,可能遠大於事件本身。今天捕輿者就從「審稿」這件事說起,跟大家聊聊到底發生了什麼。

「審稿」是個什麼工作?

審稿這項工作之所以如此重要,是由當代學術界的「同行評議」制度所決定的。頂尖學術期刊的內容,被認為是一個學科發展的最前沿。但一本學術刊物的全職編輯人員,大多在本專業領域裡有一些基礎,卻基本不是這一專業中的頂尖學者。

因此,想要確定一篇文章能否發表,就需要專業審稿人的協助。全職編輯會把文章發給同一個領域中的專家進行審閱。審稿人會就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見,要求作者修改,如此反覆,直到決定採用或拒稿。

值得注意的是,審稿這項工作,向來被認為是一種崇高的義務,參與審稿的專家都是義務審稿,或是只得到一點象徵性的審稿補貼。此外,由於前沿性質的學術研究往往「隔行如隔山」,哪怕是同一門學科,不同方向上的研究者也很難精通彼此的領域,因此一家頂級期刊收到文章後,找遍全球學術界,能夠列出來的審稿人清單,往往也只有幾個人而已。

簡而言之,一家學術期刊能夠長期經營下去,靠的就是學術界為其寫稿、投稿,再義務性的幫忙審稿,最後學術界還要花錢買回出版的刊物閱讀。這樣的商業模式,多少有些空手套白狼的嫌疑,這也是為什麼學術刊物與學術界本身產生衝突,學界多以抵製為其審稿來進行對抗。

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看實力

為了抗議出版商對論文收取高價,早在2004年,斯坦福大學的學術委員會就曾「強烈建議全體教員,尤其是高級教員,不要為漫天要價的出版商和期刊投稿、編輯或審稿」。

2012年,英國著名數學家,菲爾茲獎獲得者高爾斯乾脆率領學界「揭竿而起」,劍指世界最大的學術出版商愛思唯爾出版集團。這幾次交鋒,大大促進了學術論文公開獲取運動的發展,學術文獻逐漸從付費購買轉向了公開獲取。

因為抵制「付費牆」,科學家羅伯特·簡·史密斯被《自然》雜誌評為去年的「十大科學人物」(圖片來自《自然》雜誌)

不難看出,像行業領軍企業、著名院校這樣的大玩家,牽頭拒絕為某家學術刊物審稿,其實才是更常見的情況。而歷史上的類似交鋒,其實大多也都是以出版機構的讓步告終。

像IEEE這樣,面向產業界的學術組織,其「自身」的力量就更顯薄弱了。IEEE的標準化組織,其實就是業內各頂尖企業角力的角力場,各家企業爭奪話語權,試圖讓自家的技術成為國際標準。

公開報道顯示,華為是IEEE多個國際會議的最高等級贊助商,華為的多位研究人員也在IEEE擔任主編或者副主編。此外,在IEEE P2413「物聯網體系框架標準」中,華為還一直是這一標準的主編。

這或許也是為什麼IEEE的有關人員從一開始就強調,華為成員仍然可以正常履行絕大多數會員權利,以免與這一業內領軍企業決裂。要知道,因為政治原因干涉學術活動,IEEE已經不是「初犯」了。據中國日報報道,早在2003年前,該組織就宣布禁止古巴、伊朗、利比亞和蘇丹的居民在IEEE刊物上發表任何文章,或對其任何標準做出貢獻。但該禁令至今也未被正式宣布解除。

不能「義務勞動」,華為損失了什麼?

審稿工作當然有些「潛規則」。比如,作為外界專家的審稿人在提出修改意見時,經常會提出一些參考文獻供論文作者閱讀,而這些參考文獻往往來自於審稿人自己。這樣,最終刊發的論文就會更容易引用更多來自審稿人的作品,提高「引用量」這個對於科研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指標。

但更重要的,則是參與審稿能夠提前接觸到尚未發表的論文,看到某一領域最新的研究方向和細節。由於學術期刊的審核-出版過程十分冗長,一篇文章從投稿到最終刊出,往往要耗費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而如果能在審稿中看到有價值的見解,還能夠通過審稿反饋流程和文章作者進行交流,得到更翔實的細節。

事實上,對於華為這種在本行業內部處於領先地位的機構來說,前兩種「福利」的實際意義都可以忽略。如果一定要說參與審稿對華為有什麼益處,或許就是能夠影響一些學術界的「輿論風向」,側面增加一些華為在國際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但總的來說,相比華為,學術界才是「封殺」事件中更大的受害者。

「封殺」觸犯了哪些天條?

IEEE要把華為成員排除出審稿人名單,讓最前沿的學術論文對華為保密,最終卻引來學術界的集體圍攻。這些打抱不平的學界人士除了基於道義相助華為,還是因為這樣的行為違反了許多學術界的基本原則。

學界認為,IEEE的行為讓其「為全人類發展科技」的口號蒙羞(圖來自楚天都市報)

首先,學術論文的審稿流程從來沒有「保密」這個概念。在學術界內部,審稿人將文章分發給自己手下的學生參與閱讀評議,已經算是個常規操作。導師前一天看了期刊編輯部發來要自己評審的文章,第二天上課直接引用其中內容也是常事。

更重要的,則是IEEE從來也沒有決定一篇文章能否被某人看到的權力。一家學術期刊的出版機構,往往會和文章的作者簽訂一份排他協議,規定投稿文章不得在其他途徑公開發表。但這只是針對出版社之間的商業性競爭。如果搜到一篇感興趣的論文又買不起,直接找到論文作者的聯繫方式,發一封郵件諮詢,對方一般都會發來論文全文並進行解惑。從理想的角度講,這是開放共享的學術精神,而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也有利於增加自家學術成果的引用量和「江湖地位」。

一位作者撰寫了一篇論文,其目的就是為了讓這篇文章被更多的人看到。將文章投給一家專業學術期刊,其目的是為了讓這份有聲譽的刊物為自己背書,把文章推薦給更多學界更有影響力的專家來閱讀。換句話說,通訊行業里的很多人,寫一篇文章就是為了讓華為這樣的頂尖機構注意到。現在華為被排除出審稿專家的名單,業界豈有不怒之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圈地拉鋸戰:駐日美軍橫田基地周邊居民拒絕被「圍城」!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