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七彩之地,彩雲之南,這門手藝是景泰藍的鼻祖,卻因地處偏僻而被人淡忘

七彩之地,彩雲之南,這門手藝是景泰藍的鼻祖,卻因地處偏僻而被人淡忘

世人多知景泰藍之瑰麗,

卻鮮知彩雲之藍的娟秀。

七彩之地,彩雲之南。

是為雲南。

而在雲南有一門美麗的手藝,

名叫琺琅銀器。

忽必烈西征時實行「唯匠可免」政策,

這門手藝便跟著工匠傳入中國。

聞名天下的景泰藍,

正是琺琅工藝從雲南傳入北京後,

發展出來的絕技。

琺琅工藝傳入雲南省永勝縣,

從此以家族的方式流傳下來。

譚志平,

正是家中琺琅銀器的第五代傳人。

最終放棄了已經打拚下的事業,

回到了永勝。

他的父親已經去世,

伯父也因年事已高,

不得不停下製作琺琅銀器。

永勝百年的手藝,

他不能眼睜睜看著消失。

就跟著父親和伯父學習。

製作琺琅銀器的過程中,

有一個工序是捶打,

極其耗時耗力。

當時還是小孩的他,

就已經開始幫忙,

每打完一次,

胳膊要痛幾個星期。

讓他有著同齡人難以企及的耐心。

匠人,最忌心浮氣躁。

兩位老匠人守著親自傳授,

更是讓他早早掌握了許多技巧。

做琺琅銀器根本不賺錢,

甚至可以說是費力不討好。

材料成本極高,耗時又很長,

但有些事,

總有一個人要堅守。

先將銀料放入坩堝中熔化成液態,

再倒入模具中鑄為銀條,

然後反覆捶打成形。

或圓、或方、或條、或片,

各個部位都密實方合格。

厚度只有一毫米,

這時候就可以開始塑形。

即用相應的模具,

打出需要的器形。

所以一不注意就會打穿,前功盡棄。

捶打的力度和角度都有講究,

力度從頭到尾要保持不變,

角度要隨時調整,

保證銀片向正確方向延展。

銀料需要反覆加熱以維持它的柔軟,

這道工序俗稱退火。

從一張銀片到一把銀壺,

往往需要退火十幾次。

需要敲擊將近2萬下,

而這還僅僅只是在製作銀胎。

匠人就是要耐得住性子。

比如製作一把壺,

壺嘴等部件是需要焊接到主體上的。

將錫粉塗抹在零件上,

再用銀絲固定,

接著用噴槍熔化錫粉。

至此,銀壺胎體基本成形。

一種是先畫在銀壺上,

再進行鏨刻、鏤空。

用銼刀將邊緣修整圓潤,

拿砂紙將表面打磨光滑。

是用掐絲做出需要的形狀。

與眾不同的一點,

是會用到一味中藥:白芨。

醫術描述它:

氣微,味苦,嚼之有黏性。

匠人看中的正是最後一點。

得到的膠水有很強的粘性,

遇高溫能輕易抹去。

古代匠人們便由此想到,

把多跟銀絲用白芨粘在一起,

同時進行掐絲,

從而快速得到造型相同的紋飾。

其實全部都是父親留下來的。

父親沒有給他留下一件作品,

亦或是器皿照片,

唯獨只有一套工具。

也許是不想讓他被自己束縛,

盡情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吧。

正是之後塗琺琅的分割線。

用白芨膠水將各個輪廓粘貼在銀胎上,

然後用焊粉和噴槍將銀絲徹底固定。

便是整個手藝的重頭戲:上色。

先調製出琺琅,

再填充在銀絲的凹面中。

如今大多數工匠都會選擇用電爐,

既沒有煙熏火燎,

又能夠穩定控溫。

很少有人再用傳統火窯。

但傳統火窯有一個天然優勢:

升溫快,琺琅熔化快,

產生的氣泡少。

溫度沒有辦法直觀看到,

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匠人的經驗、心、手。

但也正因為這種不確定性,

往往能夠誕生奇蹟。

天青色的汝窯瓷器、

哥窯的冰裂紋,

皆是因為意外而誕生。

這是他對這門手藝的敬意。

燒制出來的成品,

顏色純正,光滑透亮。

遠非電爐能比擬。

在於將一個粗糙的物件,

變為人間珍寶。

匠人的偉大,

在於將自己所思所想,

從心傳到手,用手做出器。

致敬每一位傳承手藝的匠人。

(本文圖片、資料來源:

CCTV-10《探索發現》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轉載須知

個人轉發至朋友圈無需獲得授權。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大衛傳奇藝術

發現生活

發現美

···

你點的每個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衛傳奇藝術 的精彩文章:

這個旅居中國的法國人爆紅ins,竟是在垃圾堆發現一代中國人共同的「寶貝」!

TAG:大衛傳奇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