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比安祿山更狡猾更狠毒,他才是導致大唐衰落的罪魁禍首
(說歷史的女人——第801期)一般認為,大唐是毀在安祿山手裡的。本來唐朝正處於盛世之中,天下太平,國力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數,甚至排第一,如果照這樣發展下去,則是中國之幸,人民之幸也。然而,一場安史之亂,把偌大的一個唐朝弄得烏煙瘴氣,儘管後來安史之亂被平定了,但從此大唐開始走向沒落。這個事情很嚴重。因為這不僅僅是大唐開始沒落,而是整個民族。嚴重點說,是整個中國在世界上開始全面走向下坡路。後來,不管是宋朝如何的掙扎,元朝如何的征服(對世界和中國內地),明朝如何的崛起,還是清朝如何的盛世,也都無濟於事。一句話,整個中國,自安史之亂之後,在世界上不再是第一了,開始衰落了!
我們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然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是誰呢?當然安祿山首當其衝,罪不可赦。不過事實上,還有一個人,似乎比安祿山的罪責更大,他在歷史上是躲在安祿山身後的,讓許多人對他忽略的,而事實上他是一個很陰險的人,咱們今天就把他給挖出來亮亮,此人比安祿山更狡猾更狠毒,他才是導致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
大家知道,安祿山這人是依靠欺騙起家的,他是通過在皇帝面前裝瘋賣傻、裝憨賣乖,迷惑唐玄宗和楊貴妃,裝作極力忠孝朝廷的樣子,把唐玄宗騙得一愣愣的,然後把兵權交給他,然後他一翻臉就造反了。安祿山就是一大騙子,或者一個陰謀家。但事實上還有一個更大的陰謀家,他比安祿山更會裝,更陰險。
說實話,此人也是驍勇善戰,頗有才智,很受唐玄宗賞識。有一次,玄宗親自召見他,與之親切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大為稱讚,於是問他多大年齡,他謙虛地回答說:「老大不小了,臣已經40歲了。」皇帝拍著他的肩膀說:「才40歲,還年輕嘛,你好好地努把力,日後一定會顯貴的!」此人在皇帝面前大為感動。然而唐玄宗哪裡會想到,17年後,此人卻造反稱帝了。這個人就是今天咱們要講的人,即讓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那麼此人是誰?他又有什麼能力稱帝?本期分解。
也許大家都猜到了,此人就是向來被稱為安史之亂二號人物的史思明。關於史思明這人爭議很多,很多人都認為他是那場戰亂中的老二,是安祿山的影子而已。實則不然,他其實是躲在安祿山身後的「幕後老大」,是導致大唐衰敗的元兇和事實上的第一責任人。原有有四:其一是,他比安祿山更狡猾,更會裝,更陰;
其二是,他的手段更毒辣,更殘忍;
其三是,他比安祿山更有軍事才能,更能打;
其四是,安祿山在戰亂一開始就死了,而史思明則幾乎活到戰亂的最後階段,是他死之後,叛軍才大勢已去的。所以史思明對唐朝的危害程度是最大的。下面咱們就具體來看看此人有什麼能耐來攪得天下不安。
一、陰險狡詐,借刀殺人
史思明(703年—761年),原姓阿史那,初名崒干,寧夷州突厥人。史載此人其貌不揚,甚至長得很難看,但卻跟他的同鄉安祿山一樣聰明,也懂六種語言。史思明是與安祿山一起在營州柳城(今遼寧省朝陽)長大的,二人一直保持著鐵哥們關係,這也叫臭氣相投吧。不過,對於騙術,史思明似乎玩得更絕。
早在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史思明為躲避債務,逃亡到北邊的奚族地區,但他被一向排外的奚族人給捉了,奚族人想殺死這個外地人。於是機靈而狡猾的史思明顯示了他驚人的騙人能力,躲過一劫。他裝出一本正經的樣子說:「我是大唐王朝派來與你們的大王和親的使者,你們殺了我可以,但你們也會大禍臨頭,信不信?」奚王看他一副大度從容的派頭,還真信了,於是以貴賓之禮接待他。
奚王本就畏懼唐王朝的勢力,況且還是跟咱和親的,有這美事,遂決定派100人跟隨史思明去朝拜大唐皇帝。史思明對奚王說:「你派的人是不少,但我看多是淺薄之徒,這樣的人去見吾皇豈不丟面?聽說你手下有一個才華超群的勇將瑣高,何不讓他去呢?」於是奚王便讓瑣高帶領300人跟隨史思明去了。
他們一行人快走到平盧(今遼寧朝陽)時,史思明想這事不對,畢竟假的真不了,一到朝廷不就露餡了?於是腦子一轉,歪招就出來了。謊言一旦開始,就剎不住了,那就接著騙吧。他先派人告平盧守將裴休子說:「奚族人派瑣高帶領一隊精銳將士來朝拜我大唐天子,他們嘴上說的好聽,其實是來偷襲平盧的,你得做好準備,先下手為強幹掉他們!」裴休子信以為真,在奚人進入平盧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將瑣高手下的300人殺了個精光,只留下瑣高一人當人質。
史思明把瑣高押送到幽州節度使那裡。節度使見奚人最有才能的瑣高被捉來了,對史思明極為佩服,於是給朝廷上奏大讚史思明。史思明此後便官運亨通,被提拔為將軍,頗得唐玄宗賞識,還被皇帝賜了個漢名——史思明。
二、假意投降,出爾反爾
不能不說史思明這人聰明絕頂,在逃難途中被外族人抓了,擱一般人,能想辦法逃出來就是萬幸了,這位還玩了一把借刀殺人,借別人之手殺死敵人;而且又把這變成自己的功勞,又升級成借人立功了。這還只是史思明初級階段幹得事情,之後幹得就更絕了。
安史之亂剛開始,史思明是從屬於安祿山的,是做為安祿山的第一幕僚而存在,但同時也幾乎是第一打手(至少是最一線的名將),這人很了不起,換種說法就是智勇雙全,文武全才。安祿山簡直太不幸了,剛起兵一年多,剛當了幾天的皇帝,正得意時,卻意外地被兒子幹掉了。於是史思明的機會就來了。也許史思明巴不得安祿山早死呢,你兒子殺了你,省得我動手。因為可能在他的心裡,他才是安祿山最合適的接班人,所以當安慶緒繼位之後,他史思明根本就不買賬,你是哪根蔥?這皇位終究是我的。
安祿山死後,史思明稱霸天下之心已經開始顯現,他開始動手收拾整理安祿山被打散的部隊,準備搞事情。當然安慶緒也不是傻子,他也早看出史思明有不臣之心,於是也決定找機會把史思明幹掉。
當安祿山被殺之時,史思明正指揮大軍在太原跟李光弼大戰,他失敗之後就退守范陽。這時安慶緒殺父稱帝了,他被安慶緒封為媯川王,兼范陽節度使,他心裡老不服氣了。
此時,史思明坐擁范陽,即安祿山的老巢,這裡可是富甲一方,之前他夥同安祿山從全國各地掠奪了許多珍寶都存在這裡,物資也很充沛,他佔了范陽,有了資本,已經打算覬覦天下了。不過狡猾的他意識到,此時時機還不成熟,不能蠻幹。其一是,他剛敗給李光弼(在他以為,大唐似乎也只有李光弼是個可怕的對手),有點心虛;其二是,安慶緒剛稱帝,得先穩住他,畢竟人家是安祿山的兒子,繼位大燕皇帝也是名正言順,因為安慶緒殺死老爹開始對外宣稱是安祿山暴死,叛軍此時當然還是擁護安慶緒的。
不過安慶緒稱帝之後,很快被唐軍打敗,不得已退出洛陽,逃往鄴郡,皇帝沒當幾天,反弄得灰頭土臉。他到鄴郡後,又開始四處徵兵,欲捲土重來,東山再起。比如安祿山的老部下蔡希德、田承嗣等先後率部投奔他。但史思明卻沒有反應,所以安慶緒不能不懷疑他。於是就派了宰相阿史那承慶、親王安守忠和部將李立節三人,帶了五千騎兵趕到范陽,以調兵為名,實則是調查史思明。
史思明聽說安慶緒派人來,立馬意識到對方不懷好意。於是便在營帳之外設好埋伏,然後自己率領幾萬士兵出城迎接。史思明就是聰明,他見到阿史那承慶和安守忠後,立即下馬行禮,握手敘舊,你們可來了,我想死你們了!本來之前史思明跟阿史那承慶關係就不錯,後者當然只得聽史思明擺布了(也就是放下武器,跟著人家走)。當史思明帶他們進了范陽城,來到自己的地盤,就是他說了算了。史思明早已設好了鴻門宴,大家正喝酒呢,史思明一聲令下,阿史那承慶等三人全被拿下了。
這明擺著是跟安慶緒翻臉,是史思明傻嗎?當然不是,因為他感到此時想爭天下,時機並不成熟,自己擺在明處,成為大唐討伐的對象,此時最好的方式是,保存實力,而保存實力最好的方式就是先投降朝廷。關鍵是,一投降朝廷,自己不但安全了,朝廷就把槍口專門對準安慶緒了。這樣他又玩了一把借刀殺人,就是借唐朝軍隊的手,先幹掉安慶緒再說。等小安被朝廷收拾了,自己力量也攢夠了,再反水,大事可成矣,這小算盤打得真絕。
於是史思明率領十三萬兵力向唐投降。唐肅宗當然高興了,立即封了史思明為歸義王,仍兼范陽節度使,其七個兒子也都被封官。史思明要的就是這效果,我是投降了,但我還是范陽老大,有兵有糧有武器,啥時候想反還不是現成的?
史思明投降後,卻不斷招兵買馬,這不得不引起唐朝廷的警覺。公元758年5月,朝廷派烏承恩為副使,到史思明軍中監視他,如果史思明確實有反心,那就想法結果了他。但這招也太小看史思明了。他早防著呢。烏承恩到史思明軍中後很快就發現史思明不懷好意,是詐降的。於是就想採取行動行刺史思明。不想被狡猾的史思明發覺,烏承恩沒有成功,反被史思明殺死。這下史思明有借口了,我好心好意為你大唐服務,你們不相信我,還派人害我,既然如此讓我寒心,那對不起,我只有反了。
於是史思明一不做二不休,名正言順再次反叛。史思明有個老參謀叫耿仁智,此人已跟隨史思明混了二三十年了,也是元老了,他此時勸史思明說,這樣不好吧,出爾反爾,豈不是被人恥笑?你知道史思明多狠?他一棍子就敲碎了這個老部下的腦袋!由此也可以看出,史思明的反心是如何堅決,或者說,他當初確實是出於自身的考慮,不得不假裝降唐的。
從史思明降唐又叛唐這件事中,就可以看出此人心機多深。然後下一步就是跟大唐爭天下了。不過得想辦法把安慶緒幹掉,要不我打了天下,他不是還得跟我爭皇帝?
三、再設鴻門宴,幹掉安慶緒
許多年前項羽發明了鴻門宴,但自己沒弄成事,倒是讓後人屢試不爽。這史思明也是深諳此道,先前玩了次鴻門宴,搞掉安慶緒的三大猛將(或重臣),這次又擺鴻門宴搞安慶緒了。
事情是這樣的,安慶緒退守鄴城之後,招兵買馬,捲土重來,翅膀硬了,唐朝一看不好,又興師動眾發兵來討伐他。758年九月,唐肅宗派郭子儀、李光弼等9大節度使,率20多萬大軍,號稱60萬,幾乎以舉國之力來功鄴城。安慶緒自是難以招架,但他也不示弱,仗著鄴城的防護措施好,死守不降,同時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率13萬大軍來救。此君也不是浪得虛名,最後竟然以5萬精兵打敗唐軍,當然他的運氣也好,總之他勝利了,救下了安慶緒。當然也不是白救的,是有條件的,他是想讓安慶緒讓出大燕皇帝之位。
當時安慶緒在困境之中,為了保命是答應史思明讓位的,但當他解困之後,卻又想食言,不情願讓位了。這不玩我嘛,於是史思明想乾脆把你解決掉算了。但他很狡猾,畢竟有點強人所難不是,人家小安畢竟也是老安的嫡系傳人。於是他想了個辦法,派人跟安慶緒說,我其實並不想跟你爭天下,要不咱倆合作,把江山打下來平分?安慶緒一想,這也是個辦法,畢竟人家現在實力雄厚,大軍在手,那就折個中吧。就答應談判,來商量這事。
史思明也來了個高姿態,說,兄弟,我衷心歡迎你來,咱們歃血為盟,共對唐軍,同謀天下!安慶緒一激動就去了。史思明智商和情商都是很高的。他能同安慶緒稱兄弟,有兩層意思,一是,他本來是安祿山的兄弟,這時我自降一輩,給你稱兄道弟,夠意思吧?二是,他一跟安慶緒稱兄弟,倆人就不再是君臣關係了,平級了,咱倆誰也別急,誰也別想先當皇帝,你安慶緒下來吧。
跟史思明比,安慶緒智商弱爆了,就一本正經帶著四個弟弟及部下孫孝哲、崔乾佑、高尚等人前去了。結果安慶緒一到,史思明立馬大手一揮,拿下!安慶緒鴻門宴也沒吃成,就跟自己的四兄弟和部將們一起做了餓死鬼。不過關於這段歷史,還有一個版本,就是安慶緒來到史思明的鴻門宴上,雙方先是吃肉喝酒,歃血為盟,安慶緒正激動時,被史思明收拾了。兩個版本的唯一區別是,安慶緒是吃飽了上路還是當一個餓死鬼上路。
幹掉安慶緒後,史思明於760年五月在范陽稱帝,這時他57歲,據玄宗皇帝鼓勵他努力時,正好17年。現在開始,他要獨立跟大唐決鬥了。此時離安史之亂結束還有3年,時間還很充足。
四、若不是史思明遇到意外,大唐就懸了
從以上史思明的發跡史,從他對大唐朝廷的兩面三刀,到誘殺安慶緒,可以看出,史思明確實不簡單,基本是個為了目的不擇手段之人。不過這還只是他陰的一面,他還有陽的一面。因為要得天下,光玩陰的當然不行,還得來硬的。什麼是硬的,就是史思明這人驍勇善戰,很能打,而且頗有軍事謀略。
明朝史學家王世貞這樣評論史思明:「史思明亦悍胡也,其才力遠出祿山上」。這種說法並非誇張。相比而言,安祿山是個精明的商人,視天下為一場交易,自是很有戰略遠見,但具體到謀略上,他就不能勝任了。而史思明不僅具有戰略眼光,而且很有謀略,他就是安祿山的「狗頭軍師」,一個很牛的幕僚,而且還能親自上戰場作戰,簡直一全才。若不是碰上李光弼這個牛人,史思明將前途無量。李光弼先後在太原大戰和河陽之戰等著名戰役中完敗史思明,奠定他在平定安史中第一名將地位,但即便如此,李光弼對史思明也不是完勝。史思明曾在鄴城之戰,在他稱帝後的懷州之戰,和邙山之戰等戰役中擊敗過李光弼。
事實上,在安史之亂開始階段,還是主要靠史思明打硬仗的,他在河北一帶幾乎所向披靡,直到碰上郭子儀和李光弼的合擊才被挫動銳氣。但後來,史思明還是打敗唐軍劉正臣、顏真卿等部的軍隊。特別是在後來的標誌性戰役,鄴城大戰中,他以少勝多敗唐軍20萬人,更是彰顯了其突出的軍事才能。以至於《劍橋中國隋唐史》這樣評價史思明:「史思明任叛軍領袖後,證明他是一位傑出的將領,如果不是他的兒子史朝義在761年春通過與人合謀將他殺害,他很可能推翻唐朝。」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那麼他為何會陰溝裡翻船,被兒子殺掉?
五、史思明的軟肋
史思明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也是有軟肋的。前面說過,史思明這人手段毒辣而殘忍,這個特點對別人來說很恐怖,當然也是他的軟肋。
史思明部下的兵將是安史叛軍中最殘暴的隊伍,就是喜歡屠城,他每攻陷城池,都殺光老弱男丁,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比如在魏州一戰中,史思明軍一天就殺掉三萬多人,弄得血流成河。
太過殺戮成性的人,必然沒有好下場,況且他這人心狠,不只是對旁人,對自己的兒子也是如此。他後來進攻陝州,出戰不利,退守永寧。史思明下令築城貯備軍糧,命令將士們一個月時間完工。其子史朝義率軍士苦幹,城築好後,沒來得及在外牆摸泥,也就是說,主體工程完工,還沒有粉刷。史思明大怒,揚言要殺掉史朝義和部下大將駱悅等人。
大家也是對史思明怨氣很重,早受不了啦,於是鼓動史朝義,與其讓他把咱們宰了,不如咱們先下手為強,把他幹掉,這樣我等擁你當皇帝。本來史朝義不想這樣干,這不是跟安慶緒一樣不孝嗎?史朝義這人比較心軟,但怎奈部下軟磨硬泡,最後終於下了決心,你們想咋弄咋弄。於是史思明被殺。此時是761年春天,離安史之亂結束不到兩年時間。史朝義不但心軟,當然能力更不行,史思明死後,叛軍基本上就沒有什麼做為了,只有垂死掙扎的份,不久即敗。
總之,史思明這人既有本事,又狡猾,又心狠,活時間又長,他對於大唐王朝的破壞比安祿山更嚴重,他能甩那個「大肥豬」幾條街,他要不是被意外殺死,大唐就懸了。即便如此,大唐也是元氣大傷,所以他才是讓大唐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文/一米暖陽 )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劍橋中國隋唐史》等。
※唐初名將中最講兄弟義氣的兩人 卻排凌煙閣倒數前二 是巧合嗎?
※清朝狀元宰相王傑,除中狀元外他此生還做過什麼大事?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