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忽必烈2征日本的4大疑點,征伐日本失敗後,是否改變東北亞局勢?

忽必烈2征日本的4大疑點,征伐日本失敗後,是否改變東北亞局勢?

蒙古帝國自成吉思汗率領下,通過西征後蒙古帝國雄踞北方,此時滅南宋只是時間問題了。歷史上,除了成吉思汗威名,其孫子忽必烈也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而且嚮往中原,想融入中原,建立元朝後,開啟了一個歷史朝代。

歷史背景

1260年,忽必烈在與阿里不哥爭位中取勝,成為蒙古大汗,建元「中統」。忽必烈建立的元朝完全取決於中國傳統。元就是《易經》中「大哉乾元」,因此忽必烈取名為「大元」,這與忽必烈手下漢臣有很大關係。

1276年,元朝攻佔了南宋的臨安,標誌著南宋滅亡。1279年,崖山海戰後,南宋末帝跳海身死,元朝統一南北各政權,也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成為一個大一統的朝代。

元朝是我國歷史疆域最為廣闊的地區,特別是元朝體制很先進,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地方設行省,這為後來明朝體制奠定了基礎。元朝經濟、貿易及海貿發達,不亞於宋朝。元朝的元曲在歷史上也佔有一席之地。而且與國外交流頻繁,各國使節、傳教士、商旅等來中國很多,馬可波羅是最有代表的一位。但忽必烈最初建立元朝,想以中原皇帝那樣,讓各藩屬國來朝貢,便有的國家就拒絕,其中就有日本。因此忽必烈在建元之初就發動了「元日戰爭」,雖然失敗了而且記載較少,但改變了地區形勢。

忽必烈之所以發動征伐日本的戰爭,主要因為忽必烈多次派使者到日本,要求日本效仿高麗國稱臣納貢,被日本拒絕。1267年,忽必烈就派高麗人趙彝為元朝使節,到日本宣旨,但日本沒有理睬。1268年,忽必烈又派出蒙古使臣,這次使節團規模很大,但日本依舊沒理。兩次使節碰釘子後,忽必烈又多次通過高麗送信,再陸續派使者到日本,甚至以戰爭威脅日本,要求日本臣服元朝。當時日本是權臣北條時宗把握大權,他拒絕臣服元朝。忽必烈此時正是勢頭旺盛之時,怎麼能忍受日本之辱,因次發動征日之戰。

兩征日本

1.一征日本。

1268年,忽必烈派使節被日本拒絕後,他就想征伐日本。但由於準備不充足,直到1274年,元朝才組織兩萬五千人的軍隊,從朝鮮率船隊向九州島進攻。元軍的兩萬多人,實際上是一個雜牌軍,既有高麗人,也有北方漢人,還有女真人、契丹人、蒙古人。元軍統帥是忽敦,副統帥由漢將劉復亨、高麗人洪茶丘擔任。

元軍船隊到博多灣後,佔領對馬島和壹歧島,然後兵分三上在九州上岸並向日本內陸進攻。元軍主力部隊登陸點選在長崎,另兩路是策應部隊。日本見元軍來襲,日本鎌倉幕府調集部隊正規軍迎戰,便在九州沿海各鎮,只能讓武士和民兵參加了。日軍第一次與元軍作戰,據史料記載,第一次元日戰爭,持續二十多天,劉復亨在激戰中陣亡,元軍損失大半,元軍退到海灘上用回回炮防守,但已經無濟於世。此時元軍後勤供應出現問題,將士所用的箭已經沒有了,根本抵掃擋不住日軍箭射,只得登船撤到朝鮮。

第一次元日戰爭,元軍以失敗告終。

2.二征日本。

忽必烈第一次征日,用兵數量少,也是帶有試探性的征日,主要以探虛實。在忽必烈眼裡,雖然征日失敗,但元軍數量少,也沒想必須打贏。因此,忽必烈經過準備,於1281年,再次派兵征伐日本。

此時忽必烈火已經基本完成全國的統一,可以有大量兵力投入到征日戰爭中。這次征日與第一次征日不同,兵分兩路從江浙和朝鮮兩地同時出發,而元軍有五千多艘大小船隻參與征日,軍隊有二十多萬,其中蒙古人佔了四分之一,比第一次征日數量要多。其他為漢人與高麗人以及新歸降的南宋軍隊。

因為元軍中的蒙古兵數量增加,成為征日主力。因此,這一次忽必烈勢在必得。6月初,元軍即展開登陸戰,登陸點在九龍山與上次登陸點並不遠。但元軍卻遇到更加頑強的抵抗。高麗統帥洪茶丘被俘殺,蒙古幾名指揮官也陣亡。這次戰爭打了一個多月,遠征軍損失超過三分之一。日軍此次防範更加嚴密,在海岸邊已經構築了堅固的防禦工事,元軍就是突破不了防線。7月下旬,元軍又因糧草與箭支用完才撤退。第二次征日再次失敗,而且敗得比上次還要慘烈,因為遇到了颱風,使元軍的船隻遭受重創,連撤回都困難。這就是第二次征日戰爭中所說的「神風」。

四大疑團

元軍兩次征日戰爭均以失敗告終,但從史料記載中,有很多疑團不解。

第一大疑團:為何選在颱風季節征日?

元軍第一次征日時間是1274年10月,這個時間段應該是秋末季節,雖然第一次未遇到颱風,但此季節是颱風經常發生的季節。而元軍第二次征日時間是1281年6月到7月,屬於夏季時間,也是颱風季節,第二次元軍征日在敗退時遭遇了劇烈的颱風,使元軍撤退受到重創,一些元軍被俘殺。即使忽必烈不懂颱風知識,但高麗人及我國沿海的漢人了解颱風規律,完全可以避開颱風季節征伐日本。

第二大疑團:為何沒有糧草及箭支供應?

從兩次征日失敗的原因看,元軍都因為糧草及箭支用盡才被迫撤離。那為什麼元軍只帶戰爭用的糧草,而不設置供應船呢?這個謎團令人不解,第一次征日時,元軍完全可以從朝鮮用不多的後勤供應船隻,源源不斷的向前錢供應糧草和箭支。對於這一謎團,第一次可理解,元軍試探性進攻,第二次就是太大意了,也與忽必烈輕視日本有關,認為二十多萬元軍,足以滅掉日本。

還有人不理解,為何元軍登陸日本成功後不採取在中原作戰時就地取糧方式呢?主要因為戰爭激烈程度太強,元軍根本沒有深入日本腹地,沿海並無多少居民點,日本那時人煙稀少,屬於荒蠻地帶,即使深入腹地,也不會取到足夠的糧草。

第三大疑團:為何不偷襲日本?

元軍兩次征日,都是轟轟烈烈開始,這就給了日本充分的戰爭準備。既然日本準備了,忽必烈完全可以選擇其他登陸點,以偷襲的方式進行。非要面對日本設置好的防禦陣地登陸。本來元軍適合陸地征戰,登陸作戰並不是他們長項,失敗也屬必然。但如果偷襲效果是否理想點呢?

第四大疑團:為何不運戰馬過去?

蒙古騎兵世界有名。蒙古帝國的崛起靠就是其厲害的騎兵,特別是成吉思汗西征,騎兵優勢作用突顯。忽必烈滅金、夏、宋騎兵也是主要力量,為什麼不增加船隻運戰馬過去呢?有人說海上運戰馬容易受驚。可以採取其他方式讓戰馬安靜過去,隨後展開騎兵突襲,也完全有可能。從元軍征日失敗中,我們看到,元軍不善於貼身近戰,這不是元軍優勢,而回回炮也沒有發揮作用。

戰爭影響

元軍兩征日以失敗告終,關於失敗的原因,後來人們總結了很多原因,比如兵力不足、糧草供應困難以及遭遇颱風等原因,都是元軍失敗的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忽必烈重視程度不夠,即使兩次征日失敗,忽必烈也認為無所謂。

但元軍兩次伐日,卻改變了東北亞局勢。因為元軍征日後,讓日本害怕,日本為防止元軍來襲,動用全國力量修建防禦設施,甚至重兵把守元軍可能登陸地點。日本在長期防禦壓力下,自身走向崩潰。

據史料記載,日本幕府借元軍入侵之由,繼續掌握日本大權,並沒有還權於天皇跡象。而且日本因為不斷加強九洲的防務,勞民傷財。由於元日戰爭的原因,海上貿易也停止,造成了日本經濟困難。執政的幕府沒有財力犒賞防元軍的日軍,國內矛盾不斷激化,1333年,日本鎌倉幕府滅亡。

雖然日本歷史上對於戰勝元軍有些自豪,其實日本之後進入亂世,如果此時元軍再次征伐日本必然成功。但忽必烈也轉入鞏固元朝統治的事情。此時東北亞格局已經很明了,元朝雖然征日失敗,但依舊成為新霸主,日本進入亂局,根本無法撼動元朝。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微信公眾號:nituikank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對華友好總統,為何任職3年被趕下台?與美國有關,現民眾懷念他
對中國友好的總統,因東歐劇變而身亡,他的3個子女結局如何?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