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人們對事物的看法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命的老去而越來越清晰,也會跟隨心境的變化而發生角度的轉移,就像一滴蒸發以後再次凝結的水,多了些許清澈,少了些許渾雜。因此,以現在的心境,去回憶要被時光沖淡的悲歡甜苦的過往,又是別樣的風味和體會。童年的初夏,給我最多的印象是那永不黯淡的陽光,它讓我再也不需要穿著笨重的破棉襖而凍得瑟瑟發抖;是那田野裡面漸漸發黃的麥穗,它讓我終於有機會偷偷躲在河堤上燒熟一堆,搓在踏實的掌心裡,吃在飢餓的口中而留有餘香;是那一天天臨近的端午節,它讓我破天荒地吃上兩個剝得雪白的雞蛋,洗一把瀰漫著清香的艾葉澡,然後在腳脖手腕扣上花絨線,光著屁股滿庄跑著炫耀!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我老家的端午節不叫端午節,而是叫「五月端」,童年聽到的關於五月端的來歷,也不是什麼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抱一塊大石頭,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的光輝事迹,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老百姓,講不出那麼高大上的傳說,講的都是與生死有關的故事:聽老人們說,老家的五月端來歷是這樣來的:從前有個鹽販子家的孩子叫黃巢,自小就苦讀經書以求晉身官場,卻屢次去首都長安考試均以落第告終。於是,這小子「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離開長安時寫下一首狠詩:「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然後殺氣騰騰地回家造反了。這小子造反以後無惡不作,見城燒城,見人殺人,鬧騰得千里無人煙,萬里無雞鳴,人們被迫四處逃亡避難,哀鴻遍野,一片凄涼。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這年的五月初,黃巢帶隊伍攻打一個城池時,看見一位婦人背著包袱,手裡拉著一個年紀小的孩子,懷裡卻抱著一個年紀較大的孩子往城外跑,就抓住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黃巢來了,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殺人惡魔黃巢聽了竟然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我就是黃巢,你快快回去吧,回到家用艾草插在你家門口做個記號,這樣我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的孩子了。」婦人聽了後,急忙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給各個家庭。第二天正是五月初五,黃巢的軍隊攻進了城裡,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著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一戶人家都沒有殺害,全城的孩子因而得以幸免於難。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的每年五月初五,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艾草,給家裡孩子洗澡扣絨保平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童年的端午節不如今天這麼隆重,但是畢竟也是個孩子的節日,我還是比較喜歡的,喜歡的主要原因是有機會吃兩個雞蛋。我的記憶裡面,老家顏集這個地方的端午節是不喝雄黃酒的,也沒有什麼賽龍舟的,更沒有粽子吃的。文革期間的農業還沒有進行旱改水,大米對我們來說都是稀罕物,更不要說黏米了,過春節吃湯圓都是紅高粱米做的,滾圓紫紅,包點紅糖進去的確好吃。但是,高粱是不能做成粽子的,何況端午節時候高粱還沒有成熟呢。所以,童年的端午節所謂好吃的就是兩個熟雞蛋、兩砣煮熟了的大蒜而已。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端午節臨近的前幾天,父母照樣下地幹活,這是個農忙季節,馬上要收麥子了,生產隊長大叫驢天剛亮就會跑到虞姬溝河堤上,雙手罩在嘴上鬼哭狼嚎地喊:「所有婦聯農會啊,抓緊吃早飯到社場上面去整場啊!」於是,母親背著筐,父親拿著鐵鍬,每人手裡帶一張山芋干煎餅卷著大蔥,邊吃著邊往社場上去了。奶奶喊我起床以後,就會跑到堂屋,彎腰趴在泥壘砌成的土囤子邊沿,囤子裡面空空的,在底部放一隻篾籃子,籃子上面蓋一塊破布片。她小心翼翼地把籃子提出來,輕輕地放在地上,把蓋布拿去,裡面是半籃子的雞蛋。這是家裡偷偷養著的兩隻老母雞下的蛋,積攢了幾個月了。那個年月,老百姓是不能隨便養雞的,那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奶奶把盛雞蛋的籃子提到門口,把籃子裡面的雞蛋一個一個地拿出來,握在掌心,把兩隻手掌捲成筒狀,迎著太陽用一隻眼睛仔細觀察,凡是蛋黃滾圓的,就是好雞蛋,放在旁邊準備賣給人家孵小雞的;凡是蛋黃髮散的,就是壞雞蛋,也放在一邊,這就是準備我過端午節的美食了,大概因為壞雞蛋是拿在手心對著太陽望出來的緣故吧,老家這裡把壞雞蛋也一直叫成「望雞蛋」。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快到中午的時候,村口就會過來一個賣雞苗的男人,肩上挑著兩個大篾筐,一邊大步流星走著,一邊用肩頭的毛巾擦著汗水,遠遠地叫喊著:「炕雞溜喉,賣炕雞崽溜!」。奶奶趕忙提著籃子在虞姬溝岸邊的柳樹下面等他,走進的時候,就能聽到小雞苗在篾筐裡面嘰嘰喳喳的叫聲。賣炕雞的男人放下篾筐,把筐上面的蓋子揭去,便露出來毛茸茸的小雞,有黃的花的也有黑的,密密麻麻地在筐子裡面擁擠鳴叫。奶奶偷偷地數著個數,把雞蛋一對一對地往那個賣炕雞的身邊劃溜,那個男人也一邊嘴裡念叨數著,一邊抓起來往筐子里放。雞蛋是五分錢一隻,二三十隻雞蛋能賣兩三塊錢,最後幾個雞蛋是不給錢的,用小雞抵充:賣炕雞的就抓幾隻小雞出來,奶奶輕輕接著,放在前面衣襟裡面兜著,回家放在院子裡面養著。賣炕雞到來的消息馬上會在村裡傳開,老人孩子紛紛跑過來,他們大多數都是偷偷賣雞蛋或買小雞的。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賣炕雞的走遠了,村口馬上就會過來一個賣花絨的婦女,手臂上面挎著一個橢圓形的竹篾籃子,籃子的把柄上面纏著五顏六色的絨線;品種比較多的,還專門用一根木棍舉著,棍上纏繞著各種顏色的絨線,邊走便喊:「買了花絨扣住娃,沒病沒災過一夏;買了花絨扣手腕,長命百歲保平安!」。聽到喊聲,村裡男孩女孩馬上又跑過來,把賣絨線的女人圍得嚴嚴實實的。奶奶聽到叫賣聲,就會在房子的牆縫裡面四處尋找,把平時收藏的爛棉花、碎布片和梳頭落下的頭髮找出來,拿過去換絨線。換到的絨線是用紙片包著的,一小包裡面是一種顏色的絨線,有金色、黃色、紅色、綠色等。這樣,端午節的準備工作就基本就緒了。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期盼已久的端午節終於到了,早上起來,鄰居家的小夥伴們就過來喊我,一起下到虞姬溝岸邊的蘆葦地里打柴葉。五月清晨的陽光,帶著淡淡的芬芳從高高的柳樹稍透射下來,灑進了茂密的蘆葦盪,照得蘆葦葉上的露珠熠熠發光。我們先選擇一些老了的蘆葦葉子捲成喇叭,用洋槐樹上的針刺穿緊扎結實,含在嘴裡像嗩吶一樣地吹,吹出的曲調驚動了一隻只柴鳥在蘆葦稍上亂飛。然後,把喇叭夾在咯吱窩,開始劈蘆葦葉子,一會兒工夫,每個孩子都批了滿滿的一懷抱,抱出蘆葦盪以後,各自上岸回家。童年的端午節雖然吃不到粽子,但是,打柴葉卻是一道必備程序,因此我長長思考:是不是從前的端午節我們家鄉也吃粽子?是不是在我童年那個時代太貧窮而省略了這項習俗?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蘆葦葉抱回家的時候,奶奶已經從村北的大路邊割回了一抱艾草、春樹葉和其他雜七雜八的各種樹葉,我搬過凳子跐著,把艾草插進茅草屋的屋檐下面,奶奶則把剩下的艾葉和其他樹葉洗乾淨,放進大鍋裡面,再放進幾坨大蒜和篩選下來的望雞蛋,添滿滿的一鍋水開始煮。水煮開的時候,正晌午也就到了,奶奶把煮熟的雞蛋和蒜坨撈出來,放在桌子上面的碗里涼著,把家裡的大木桶拖到灶旁,用水瓢把鍋里的水、艾葉和樹葉等一起舀到木桶裡面,再把早晨打回來的蘆葦葉鋪到木桶周圍。這時候,桌子上的雞蛋和大蒜也涼得差不多了,我先是把兩個雞蛋剝開吃了,因一年到頭才有機會吃一兩次雞蛋,吃像就有點難看,奶奶就會叮嚀:「不要賊扒狼嚎的,慢慢吃,吃快了蛋黃子會噎死人的!」。兩個雞蛋下肚,再把沾在手指上的蛋黃舔了,然後開始吃煮熟的蒜坨,兩個蒜坨吃完,肚子也差不多飽了。這是一頓盼望已久的盛宴,它既是早飯,也是中飯,因為老家的習俗一天只吃兩頓飯的。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吃完以後,奶奶用手試探一下木桶的水溫,就開始給我洗澡了。洗澡,是童年端午節最隆重的項目,一般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室內浴」,就是奶奶讓我蹲在木桶裡面,先抓起桶里的艾葉和樹葉,從我頭頂開始,邊淋邊搓,把頭皮和渾身的皮膚搓成綠色;然後,再拿過來一條破毛巾,沾著木桶的熱水,從頭到腳如法炮製地洗一遍,把皮膚的綠色洗去,再用擰乾的毛巾把身上水汽擦乾,跳出木桶,站在鋪著柴葉的地面晾一會兒,全身涼幹了才穿衣服的。在沒有粽子吃的端午節,蘆葦葉的用處就是鋪在地面的綠色地毯:那時候家家都是茅草屋,屋內的地面都是泥土地坪,如果沒有蘆葦葉鋪地,身上的水淋下來,腳下都是稀爛的淤泥了。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第二階段的洗浴是在室外,也叫糞坑浴,童年時候的農村孩子,基本上個個都有皮膚病,臉上、手背上面都是癬瘡,最可怕的是頭髮裡面的粘水瘡,開始就是一個小紅點,然後就長成疙瘩,慢慢就開始流出粘水,這種粘水特別頑固,流到那裡就害到那裡,大人們用草木灰按上、用牛屎沫子敷上、用賴葡萄樹汁擦上,什麼辦法用盡,就是沒有效果,最好的效果就是在端午節的正中午洗的糞坑浴了。村裡的小夥伴基本都洗糞坑浴的,但我除外,用奶奶的話說,我是屬黃鼠狼的命,天生一副好皮,從小就不長癬長賴生瘡的。但是,我還是會加入小夥伴的隊伍裡面的,去給他們吶喊加油,因為,糞坑浴實在是一件很艱難的洗浴。在虞姬溝的坡下面,有一個大大的糞坑塘,家家戶戶常年往裡面傾倒草木灰和家禽家畜糞便,大人孩子也都經常蹲在四周拉屎撒尿,經長期水泡糞漚,在端午節中午的太陽暴晒下,水裡又黑又臭,咕嚕嚕地往上冒氣泡。村裡一群小夥伴在家長帶領下走到糞坑邊,個個赤條條地站好,大人們拿過來鐵鍬,在糞坑裡面不停地攪動,把水裡面黃的黑的都攪拌上來,然後開始喊:「不害瘡不生癬,誰先跳下誰勇敢!」於是,大家便撲通撲通往下跳,跳到糞坑以後,還要搗猛子沉下去,再次浮出水面時候已經變成了屎孩子:頭髮上、鼻孔里、耳朵里等渾身上下都是草木灰和屎;一個個急忙爬上岸來,還不能馬上沖洗,需要站在太陽下面曬一會,把泥屎晒乾貼在皮膚上面,然後再跳進清澈的虞姬溝裡面,痛快地洗乾淨。據說,洗過糞坑浴,很多孩子的皮膚病和頭髮裡面的粘水瘡都好了。粘水瘡這種皮膚病今天已經絕跡了,改革開放以後出生的孩子很少有人得過這種疾病的,但是在理髮店裡面,依然可以發現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濃密的頭髮一旦理光,頭頂上馬上會露出大大小小的疤痕來,一撮一穴地泛紅髮亮,不長一根毛髮的,那就是童年的粘水瘡記憶,如果他們的家鄉在顏集,童年的端午節是肯定洗過糞坑浴的。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童年端午節的最後一個項目是扣花絨,不論男孩女孩,洗完澡以後都要在手腕、腳腕上扣上花花綠綠的絨線,扣絨線時打的結是很有講究的,既要結實更要美觀,還不能隨隨便便打個活結,必須打成死結的,寓意是打成死結孩子就跑不了了。奶奶把絨線扣到我的手腕和腳腕之後,還要擰一根粗絨線扣在我的脖子下面,因為我是她的長孫,長孫在家庭裡面是比較嬌苗的孩子,在那生活極度貧困、醫療條件極度匱乏的年代,西醫還沒有完全普及,孩子的生命是很脆弱的,許多家庭生下兄弟姐妹八九個,最後能落下來長大成人的也就三兩個,為了保證成活率,奶奶就在我脖子裡面扣了這根粗絨線,它有個特別的名稱:扣狗繩,意思就是把這個小狗給扣住了,不會跑掉了。老家的習俗里,把孩子名字起做大貓小狗比較好養活,而結合端午節扣狗繩的習俗,把名字叫成「扣住」「套住」「留住」「栓住」的也很多,圖的就是吉利。扣的絨線是不可以隨便解下的,那樣也會不吉利的。需要等到七月七才能剪下。剪下的絨線也不能隨便扔掉,要把它們拋到自家的屋頂上,據說喜鵲會在一定時間把這些絨線叼走,到天空去搭起一座彩虹橋,好讓牛郎織女相會,牛郎織女是天上的神仙,他們也會保佑孩子平安的。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長大以後,我看了漢代典籍《大戴禮》和《荊楚歲時記》,更進一步地了解端午節的寓意,《大戴禮》中說:「午日以蘭湯沐浴」,而《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原來古代的端午節就叫浴蘭節,是一場全國性的愛國衛生運動,是人們為了度過烈日炎炎、多災多病的盛夏季節而提前打的一次防疫針而已。那煮熟的雞蛋就是增加抵抗力的球蛋白;那艾葉就是減少蚊蟲叮咬的「滅蚊靈」!童年的天是藍的,水是清的,莊家是長在地里的,環境是綠色環保的,沒有布票購買蚊帳,沒有滅蚊靈,沒有蚊香沒有花露水,更沒有青黴素和皮康霜,只有糞坑洗澡和害禿瘡,只有一條朝不保夕的小命!說端午節紀念屈原也罷,紀念黃巢也罷,基本都是扯淡,我的童年的端午節根本與屈原黃巢無關,它就是孩子們的一個祝福節、平安節、保命節!

虞姬溝記憶:童年的端午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